汉纪十八

1 疏广宣帝时为太傅,很有名誉。有一天他对侄子少傅疏受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官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辞官后,宣帝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赐五十斤,归乡里每天就请族人故旧宾客饮乐。别人劝他为后人打算点,他说:“故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盈余,但教子孙怠惰也。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其过”--以前觉得很有道理,现在看若放到现在一点都不现实吧。首先,家有盈余子孙怠惰只是看到的果,而不是因,因更该是教育有问题。其次有钱损志益过,也是一个较普遍现象,能说明还是人操持不够。再其次,这是要后人与凡人齐,说的好是无求,难听便是帮后代选生活。因材施教,这家财也可看后人资质操为吧。最后,放现今钱能让受更好的教育,也更容易出秀,由于不能小国寡民自耕自足,凡人有时就是付出更多体力,获取更少报酬代言词。

2 宣帝多赏外戚,王吉的谏书中有句:“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古代好言礼,其实更像一种秩序,像现在我所在区块链行业的“共识”,所以民国前这种共识存在了几千年,如今按一种秩序在走,可如今何尝不像古人所世风日下之慨,所以未来必定还有新的秩序又或天所运行理。然后,其实这些议论都假命题之上,所以看上去很有理,可随便怎么推还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就像小国寡民,又一定没有不安分份子?也自然不会有百分百的人信守礼,如当今区块链还不是小部分人,也只被玩坏的剩炒币罢了。

3 大多只知道武帝武功,而不知实昭宣后,国威远扬,匈奴凋疲,不敢再犯。七十岁赵充国还将兵在外,在别人好功催兵出击时,也总远虑持重。他留田便宜十二事:1)屯兵制,兵农合一2)迫敌人到贫瘠之地自敝3)边境之民不失田业4)省骑兵军马费5)省兵调度费6)选才练兵7)还是让敌人吃苦自败8)减少兵远追死伤损失9)不损兵威10)不影响其他地方带来损失11)边境可扩兵威12)省的钱可以备不虞--绝大多数战争比拼的都是国势,秦耗死了六国,武帝耗死了匈奴,等昭宣时来收割,所谓时势造英雄吧

4 宣帝曾下诏说:“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无侵渔百姓,难矣。”便给小吏加工资了。--还是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辩题。中国很多这种看似大道理其实内在毫无逻辑可言。如今的官员可谓是衣食足了,如今的人也近乎无有饿死的,但有何补益?很多都是两个好的假想,因为有少量数据表象,便强结绳系住。那无权可用无财可贪能解决些问题吗?怎么达到无权可用无财可贪?国家官员存在意义为何?什么时候才能没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