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半月談(一)從教育聊到歷史

前天上午去了龐兄工作的幼兒園,參加了一個關於幼兒教育的活動。大衛老師講了一下他的教育理念,我個人的感受他的想法應該是這樣:
我們不是要灌輸孩子一套知識,而是要喚醒孩子的靈性。我們應當幫助孩子建立一套內在秩序,內在秩序指的是他對世界的看法和判斷,碰到一些事情他知道如何評價處理,而不是總要依賴大人的世界來幫他決斷。

這也是鮑鵬山老師多次談到中國學生接受十多年教育,卻缺乏基本判斷力,雖然有知識卻少有智慧,哪怕讀書讀到博士都無法解決。甚至連清華北大的高材生都在這方面有缺乏,例如多年年前清華劉海洋硫酸潑熊和四年多前高曉鬆怒批清華學霸。


這是一檔挺火的電視節目,在這裏面高曉鬆曾怒批過他的一位清華校友。一位帥氣的清華博士,被校方譽爲清華的希望,多次向高推薦。結果這位博士上來就問高曉鬆等幾位嘉賓,像他這樣的清華博士該做什麼的問題。頓時讓高陷入無語狀態,在清華讀到了博士居然不知道該幹什麼,但又不能不講,只好給了他一通嚴厲批評。其實也不能怪這位博士,他不過是反映應試教育成果的一個縮影,他是爲這個體制背了黑鍋。這種教育模式培養這樣的學生很正常,他還算讀出來了的,還有很多同學“懸樑刺股”付出了青春和時間卻因爲自己實在不適應這個教育制度沒有成績,落得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他們才更可憐。

這就如同過去科舉,多少人都考到白頭還是沒有中舉,更別說中進士。左宗棠、袁世凱就是不太適應科舉制度只考中舉人,黃巢、洪秀全是根本考不上,但他們卻想到了更直接的辦法。我們看看黃巢那首詩你就知道他多有才氣和抱負,這樣的人你不能選拔出來,後果不堪設想。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不第後賦菊》
有部馮小剛拍的電影名“滿城盡帶黃金甲”就是出自這首詩。黃巢後來是成爲了唐帝國最後的一道催命符,朱溫若不是藉着黃巢這股造反的勢頭他沒有機會篡奪大唐的江山。黃巢採取的是流動作戰轉戰大江南北,這種方式給老百姓的衝擊是災難性的,多少家庭都慘遭屠戮,他完全就是靠打家劫舍過日子,搶完一座城市又奔向下一座城市,所到之處如蝗蟲過境“寸草不生”值錢的東西都被洗劫一空,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無惡不作。

當時他本想被唐帝國收編提出讓他做廣東王他就不會攻擊廣州,可是唐帝國並沒有引起重視敷衍他一番,他一氣之下打下廣州城把南中國一座富庶的城市蹂躪一番,廣州被吃空後又奔向下一座城,這樣流動作戰第二年甚至兵鋒直指唐帝國陪都洛陽,這座武則天時代的神都也輕易被攻下,後來連都城長安都被黃巢打下來。安史之亂平定後,唐帝國再次上演皇帝出逃的鬧劇。大批的世家豪門都被亂軍洗劫,韋莊在《秦婦吟》有詩言道
“內庫燒爲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豪門尚且如此,奈天下蒼生何?
正如張養浩《潼關懷古》所寫“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洪秀全的故事大家應該更是熟悉,最近幾年曾國藩都很火,曾大帥忙前忙後幾次差點跳河自殺,都是因爲這個落地秀才。

讓孩子對外部世界具有判斷能力,形成一種不偏激的做事方式,有勝不驕敗不餒心理素質,建立起一套評價機制而不依靠他人的評價,所有這一切都是一種高情商的表現。而這些都不是外面可以用說教的方式灌輸給孩子的,一定要通過他的閱讀、實踐的方式逐漸內化而形成。應試教育關注的是集體主義對孩子的同化,和知識的學習,不注重孩子的個體差異這是最大的問題。經驗的學習也是很重要的,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我們都可以放手讓孩子嘗試,而不是壓制他。比如吃手的習慣就可以不制止,吃了一段時間他自然會停下,我們強力介入反而阻礙孩子動手能力,其他還有很多,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儘量讓他自己動手。這種動手能力可以激發他腦的發育也爲他將來適應社會積累經驗,如果我們過多幹預會傷害孩子探索世界的積極性。那種孩子坐得規規矩矩上課如同大人一樣,任何都是僅僅有條是很可怕的,那是完全違背一個孩子正常天性,反而應該讓孩子各得其所做自己的事,混齡教育,因爲上帝給我們的世界本身就是複雜的。


個人感受
孩子各有特點,世界上連一片相同的樹葉都找不到,何況最有靈性的人。我們卻人爲製造一種單一的世界,用一個模式來培養孩子,其實在扼殺孩子。難怪本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經過十多年的教育不但沒有激發求知慾反而越來越厭學。其實你只要順應孩子的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呵護他,他自然就會成長得不錯,反倒是我們的自以爲是有並不真懂教育才敗壞了孩子。

昨天后面有家長提出一個可能是衆多父母的困惑,“我們雖然知道這個應試教育不行但在現有環境下如何做,很多時候我們是進入了一個無法超脫的怪圈,都知道補課不好可是看到其他家長都送孩子,不補課內心就沒有安全感”。


大家就這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逐漸形成兩種意見:一是最徹底的但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放棄現有教育體制放棄學籍進入體制外的學校,你必須做好不要學歷的準備,做任何事都需要付代價。
很多時候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這也需要有一定條件,或者家長有時間和精力來輔導孩子或者能有合適的體制外學校就讀。其實花費十多年去拿那個體制內的文憑和放棄體制內教育到底哪個更有價值,那個學歷到底有多少作用,每一個人都可以好好思考一下。(還有家長擔心放在家裏教育無法過羣體生活,妨礙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有老師回答,其實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發展並不取決於能跟多少人交往,而是取決於是否有深度的交往。很多時候我們在一個陌生羣體裏,我們仍然感覺孤單,因爲你並沒有實現有質量的溝通。就像現代社會,你可能跟鄰居同事天天打照面,但一年都講不了幾句話,那種交往對提升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又有什麼意義呢?你其實仍然處在一種封閉狀態,只是看上去不像一個人待在家裏,實際效果差不多。相反你雖然長時間待在家裏,卻有幾個朋友不時聊聊天,或者有高質量的沙龍活動進行深度交流和分享,你的人際溝通能力的發展會比那種經常跟很多人淺溝通效果好得多。


另一種就是保守的方法,進入現行體制但不要給孩子應試的壓力,幫助孩子一起來面對應試教育的學校和老師,只要他能快樂成長人格健全雖然逃課成績不怎麼樣,但他沒有逃學知道自己讀書就好。把現行教育當做一種遊戲而已,這雖然看起來比第一種簡單,但對家長和孩子要求挺高,家長需要不斷成長,孩子也需要在進入學校前有足夠知識和靈魂的儲備,否則很難抵擋應試教育的強勢來襲,而且在這種崇尚集體主義的氛圍里人更容易被同化,智商和獨立思考能力都會下降,人很容易走向在衆人趨同效應中尋找自身的存在感,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他者的評價體系之中。中國有悠久的“儒表法裏”文化傳統,法家控制人心力量無孔不入。另外建議閱讀《烏合之衆》,勒龐將羣體對個人的影響分析的入木三分,堪稱羣體心理學經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