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生命的意義丨《灰色的悲傷》

毋庸置疑,悲傷是一種顏色,當人體內的黑膽汁過多,身體將被陰霾籠罩,產生淚水和哀歌,痛苦和折磨,煩惱促使情緒陰暗,抑鬱使精神沮喪,人生的基調將變成灰色。

由於世事多悲愴,悲傷的情緒自始至終是人類天性中的一部分,所以從古到今,悲傷一直是宗教,哲學,心理學,甚至是文學和藝術的核心主題,比如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比如 《 梁祝 》 和 《 杜麗娘還魂記 》 ,等。

失望,無助,剜心的疼痛,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生命歷程裏,悲傷是人生的主題,快樂只是調味劑,片刻的喜悅只是點綴在綠葉裏的紅花。那麼,我們生命的意義,難道就是一直被悲傷糾纏,直至終老嗎?

丨  探索悲傷來源的意義

既然,悲傷是人生的主題,那麼人類的古代先賢們就已經開始尋找和解決悲傷和痛苦的來源及方法。無論是宗教還是哲學,無論是斯多葛派還是犬儒主義,還是梵蒂岡教會的主論調皆是:” 無所期望,便無所失望。 “

而喬達摩的做法更是激進,用絕食的幾近餓死的方法來成就 ” 存在的苦難,來自於沒有滿足的慾望。 “ 這個主命題。在這一點上,宗教,哲學,佛法,犬儒主義,斯多葛派,難得的觀念統一,主論調都是如果人類選擇了無期望,那麼就不會悲傷。

在這一點上,猶太人的基督教有點不一樣的看法,他們認爲 “ 受難是人類因爲冒犯了上帝,而付出的代價。 ” 所以,基督徒都認爲,人類應該乖乖聽從上帝的指令。

所以,人類所有的痛苦都來源於在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沒有抵擋的住蛇的誘惑,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開始了人類悽苦的一生。這種痛苦和悲傷分三個步驟:

一:  女人懷孕和分娩的痛苦是世界上最高級別的痛苦,十級疼痛。

        西方神學說,這是上帝爲了給那些不聽話,同時經受不住誘惑人的警告和懲罰。( 上帝果然是個暴君 ),當人類離開無慾無求的伊甸園,一旦有了情慾,就是進入一個充滿苦難世界的開始。

        就像佛教裏說,人類在人世間作惡就會下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的道理,十分雷同。

二:  薩特和弗洛伊德都將悲傷和痛苦定義成爲一種 “ 匱乏感 ” ,比如失去曾經擁有的物品,感情,就像嬰兒脫離母體的大聲哭泣。

        莎士比亞說: “ 分娩的痛苦 ----- 嬰兒驚恐的嚎叫,母親痛苦的大喊 -----  都是未來人生的序言。 ”

三:  親密關係的分離

        當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便是 “ 欲 ” 的產生,而愛和情感都是一種索取,因爲在索取之中有幸福感,那麼,失去親密關係,便會感到絕望,這也是索取不得的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失去,會使人感覺到絕望,那麼,關於佛教的 “ 無慾的境界 ” ,本身就是無數的失去,那不是應該更痛苦纔對? 所以,苦行僧的 “ 修行 ” 本身就是自己加諸在自己身上的一種懲罰。

如果是這樣,斯圖亞特說的是對的,他說 :

“ 佛家思想是一種徹底的唯我論。 ”

而基頓教施捨給人一點恩惠和小幸福作爲 “ 上帝給與聽話人類的獎賞 ” ,比如 《 馬太福音 》 , 《 舊約全書 》 會表達這樣一種理念給人類: “ 只有上帝給人類的歡喜,纔是真正的歡喜。” 這個論調,同樣是柏拉圖主義的反物質主義傾向,就是遠離物慾情慾,將身心完全奉獻給上帝。

由此可見,以仁慈著稱的基督,是徹頭徹尾的獨裁者,霸道總裁。

那麼,如何正確判斷關於佛教,斯多葛,犬儒主義和基督的關於悲傷的論題。

丨  正確解讀悲傷

18 世紀的大衛 . 休謨 ,以及作爲基督徒本身的 克爾凱格爾 和叔本華爲了解決人民大衆正在受苦受難時提出完全相反的辯論,尤其是 大衛 . 休謨 直接批判上帝設計論時提出反問:

如果只是減少享樂使其適度,就可以自我保存,那麼上帝爲什麼還有訴諸肉體痛苦?爲什麼會給人類飢餓,而飢餓感會帶來難受和折磨? 又爲什麼流血受傷不是去處理傷口,就會承受灼燒般的痛苦?

大衛 . 休謨 在 《 自然宗教話錄 》 裏指出:

一:  這個世界由反覆無常的機會和不測驅動,人類對其的選擇微乎其微,且不可靠。

二:  我們必須忍受生活的嚴酷,但人類的精神卻又沒有強健到足以去抵擋它,人類的性情太過簡約,因此所有的努力和勞動都正是繁重的辛苦,讓我們真正痛苦的是,作爲人類不得不反覆的努力工作,來換取卑微的活下去的權利。

三:  大自然帶來的不可抗的災難,比如地震,颶風,洪水和流行病等等,面對這些,作爲渺小的人類無力抵抗。或者,最讓人類絕望的不是受苦本身,而是無休無止的苦難不見減少。

所以,休謨辯論說:

“ 帶給人們悲傷的正是這種客觀現象,而不是我們對慾望的追求,不是我們本性中固有的缺陷,不是我們對上帝的威嚴感恩不夠。”

所以,西奧多 . 阿多諾 強烈抨擊西方哲學,說哲學家不應該把解決悲傷的可能性投入到虛無縹緲的烏托邦的幻想之中,真正的哲學家和哲學理念應該爲社會的進步有所貢獻,而不是隻是討論和解釋,應該像 大衛. 休謨 一樣看得到人間疾苦。

而馬克思在 《 論費爾巴哈 》 ( 1945 ) 時也指出:

“ 哲學家們只是用各種方法解釋這個世界,但重要的是改變它。 ”

即不同情他人的遭遇,也不看重人性中換謬的一面,使人心麻痹,戴着面具生活,永遠冷酷客觀,才使痛苦的悲傷積累,如果我們能夠像大自然一樣去表達情緒,去疏導情緒,雨過之後總能天晴,並且見到彩虹。

之所以悲傷痛苦,不過源於人心的冷漠。

丨    解決悲傷

在悲傷和痛苦的進程裏,人類借有其他情緒來宣泄它,發明了文字,藝術和音樂。

不同藝術的表達方式用各種其獨特的方法喚起人們心靈深處的覺醒,使之產生共鳴,或憂傷,或娓娓動人,或歡樂,人們開始情不自禁地伴隨着音樂,文字和舞臺劇,影視劇將情緒放在一個既定的通道之中,使這種情緒隨着或喜悅或憂傷的眼淚流出去,隨着喜劇的快樂笑出來,於是,心靈開始達到一種寧靜和平衡。

關於悲傷的情緒,無論是忍受還是深陷其中不可自拔,都不是很好的解決方法。

慢慢嘗試學會坦然接納並轉化這一切,心緒的灰色變成純淨的顏色,再由生活折射出七彩的光芒,人生開始變得絢麗多姿。

或者,讓我們感覺這種灰暗不如意的生活並不是人生真正的本質,傷和痛可能都是一場恩賜,必定每個人都有自我療愈的本能,解開生命裏一個又一個 “ 結 ” ,是完成生命的一場馥麗的行程,突破一場又一場的難關,站在山頂,俯覽山巒之時,所有的悲傷,都變得渺小,那時候的我們,心靈才足以強大到去面對那些所有的客觀現象,比如天災,比如人禍,比如社會的不公平,都會在我們心靈變得足夠強大之時一一消失。

那時候,生命之泉的涌動,將不是一個一如臨死的浪人,所有的不如意不過是昨夜一朵小小的黃花離開案卷,而生命,還要繼續。

關於生命:期待它,欣賞它,喜愛它,忍不住流淚,忍不住歡笑,就算沒有任何人知道你,關懷你,愛你,瞭解你,扶持你,你也應該懂得,生命裏的艱難,人生的孤獨,都是爲了讓每一個人走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路,殉葬於對生命的全部熱愛,將悲傷的灰色轉化爲光明,永遠不要選擇對既定的悲傷念念不忘。

選擇水域的浩瀚,不被生活,生命裏的悲傷擊倒,使人生寬闊。

這樣,隨着時間的慢慢流逝,悲傷,將會結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