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而動  心之所向  行之所致一 2018暑期華東遊記

    爲了了結一個由來已久的心願、爲了體悟一曲悠揚的旋律、爲了見證一個美好的傳說,或者根本就沒有什麼爲了,我頂着七月的驕陽和酷熱,從成都出發,踏上了東去江南的列車,開啓了假期出遊的行程⋯⋯

杭州 • 斷橋不斷

        記得在我還是一個五、六歲大小的孩子的時候,我見到過父親的兩張照片。一張照片裏,風華正茂的父親正在一個湖邊的大堤上散步,堤上的柳枝在微風中搖曳着。另一張照片裏,年輕的父親倚靠着石欄杆、蹲在一個池塘畔觀看水裏的魚兒聚在一起歡快地爭搶餌食。父親告訴我說:有柳樹的大堤是杭州的西湖邊上的蘇堤;觀魚的地方也是在杭州西湖一個景點,名叫花港觀魚。後來,父親還拿出一疊精美的書籤給我細細地講解。我知道了杭州有西湖,西湖有平湖秋月、西湖有斷橋殘雪、西湖有雷峯夕照、西湖有南屏晚鐘⋯⋯總之,西湖就是一個可以和天上的仙境媲美的地方!我長大了也要去西湖!

      從成都到杭州十四個小時的動車車程早已讓我腰痠背痛,到旅店安頓下來時已是晩上十一點多鐘。或許是心裏有點小小的興奮、也許是太過疲憊,我躺在牀上反而沒能儘快入睡,第二天早上五點多鐘我已然早早醒來。騎上街邊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趁着黎明的曙光,呼吸着清晨清新的空氣,我來到了神往已久的西子湖畔⋯⋯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來到蘇堤的時候,堤畔荷塘邊已有三五成羣晨練的人們。他們有的在練太極、有的在舞劍;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漫步⋯⋯。清涼的晨風中,我慢慢地移動腳步,縱情欣賞身邊的湖光水色,生怕錯過了一個景物。

      來到西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水平如鏡的湖水,湛藍的湖水在太陽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美麗極了;許多遊人在湖上泛舟,構成了一幅動人的風景畫。湖邊的柳樹鬱鬱蔥蔥,婀娜多姿,路邊的小草也青的逼你的眼,在微風的吹拂下,動搖西擺,向在和遊人親暱的打着招呼。

      蘇堤全長有三公里左右,在秀麗的西湖中穿越而過,將西湖的南面和北面連接起來。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不僅名字取得優雅,而且意境古樸美觀。蘇堤兩邊栽植有很多的柳樹等各種樹木和花草,綠草如茵,萬木爭榮。雖然時下不是春暖花開的季節,我未能欣賞到蘇堤春曉的美景,但夏日裏明媚的陽光和充足的雨水讓嫩綠的柳葉掛滿了柳枝,向人們展現着它的鬱鬱蔥蔥。彎彎的柳枝在輕薄飄渺的晨霧中隨風飄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盪漾。此時,站在蘇東坡石像前,我彷彿也和歷史肩並肩地站立了千年,好像親眼看着他在開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築成的場景。對於蘇東坡和白居易這樣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壯舉, 我心裏的敬仰油然而生!     

      乘船登上湖心小島,環繞小島,我努力追尋着父親當年的足跡。從小島上望去,西湖中有三座古塔,相傳爲蘇東坡在杭州爲官的時候,疏浚西湖是所創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上排列着五個等距離圓洞,若在月圓之夜,洞口糊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映入湖面,呈現出許多月亮,真假月影確實難分,故的名:三潭映月。傳說湖心小島是當年築堤時挖出的淤泥堆積而成,島上有大大小小的荷塘。荷塘裏的假山造型各異,荷塘上則是卍字形的曲徑迴廊。一羣羣紅色、白色或者金色的鯉魚在碧綠的荷葉下悠閒地游來游去,這裏就是父親當年駐足的“花港觀魚”嗎?  ⋯⋯

      人們常說:來到西湖,就要“春看柳、夏看荷、秋賞月、冬觀雪”。在西湖,看荷花的最佳去處當數“麴院風荷”這個地方,這是觀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夏遊名園。麴院最精彩的地方是風荷景區,寧靜的湖面上分佈着紅蓮、白蓮、灑金蓮等。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大大的花瓣,橢圓橢圓的,美極了!你可知道,2016年杭州G20峯會期間,國家元首們就是在“麴院風荷”歡聚的!

        與蘇堤遙相呼應的是白堤,白堤的東端橫臥着斷橋,斷橋的對面聳立着雷峯塔,真是“斷橋不斷,雷峯塔未倒”!我看到的斷橋沒有斷,是因爲只有在瑞雪紛飛的時節才能觀賞到“斷橋殘雪”的美景。耳邊傳來循環播放着的《千年等一回》的歌曲提醒人們,這裏就是傳說中癡情的許仙與多情的白娘子的愛情故事的發生地。青春年少的我曾經讚美過並且豔羨過許仙和白娘子浪漫的愛情,也曾經爲他們在雷峯塔前無可奈何的悲痛分離而痛徹心扉,甚至因爲不懂愛情且“狗拿耗子”的法海把白娘子鎮壓在雷峯塔下而希望雷峯塔儘早倒下……好在最後白娘子被青蛇姑娘救出,許仙和白娘子得以繼續他們美滿的幸福生活,一段白娘子千年傳承的愛情故事,總算讓人有了期盼的結局。雖然這只是個傳說,可是它讓很多渴望美好和自由的人們欣喜。事實上,從古至今,無論才子佳人,還是凡夫俗子,毎個人心裏或多或少都有其浪漫情懷、都渴望美好的愛情和美滿的生活。也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美麗的傳說而更加神奇,西湖纔多了些古典的韻味。既然如是,斷橋不斷就不斷吧!既然如是,雷峯塔未倒就未倒吧!

        杭州有一道美食名曰“西湖醋魚”。據說其烹製方法極爲講究:首先將草魚剖淨,由魚肚剖爲相連的兩片,放進鍋中,注滿清水,加蔥、姜、酒等煮滾去腥後,用小火燜10分鐘,撈起盛入碟中。然後用糖、鹽、黑醋、醬油、胡椒粉和生粉水勾芡,再注入蔥油。最後把酸甜適度的濃稠芡汁盛起淋在魚上,灑上香油即可。西湖白堤上有一“樓外樓”,既然來了西湖,就移步進去嘗試一下那裏的“西湖醋魚”吧,雖然價格有點小貴!

烏鎮和周莊 • 小橋流水烏篷船

       

  從杭州東站乘坐高鐵最多半個小時即可到達桐鄉,再坐一個小時左右的公交車就到了烏鎮。從上海虹橋乘坐高鐵二十分鐘到達崑山,再坐十分鐘公交車即可到達周莊古鎮。同樣的江南水鄉,卻各具特色。

    烏鎮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是典型的江南六大水鄉古鎮之一,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在烏鎮只有一條古街,分爲東柵和西柵。烏鎮,像許多江南水鄉古鎮一樣,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樑、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一座座連接河道兩岸的圓拱的石橋!石橋是由一塊塊石頭壘砌起來的,無論怎樣去看,都很精緻,可以說爲是巧奪天工。燈火闌珊的夜晚,拱橋倒映在清澈的河水裏,渾然一體,遠遠望去就像是一輪明月、又像是一圓明鏡。在我看來,如果沒有流淌的河水,烏鎮便失去靈動之美;如果沒有那些橋,烏鎮也就少了別緻。

  走進烏鎮染布坊,彷彿一下子穿越了歷史,回到了那個男耕女織的年代,滿院晾曬的藍印花染布透露着一種嫺靜自然的清新氣息,這種簡簡單單的色彩帶給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舒適。走進烏鎮的老酒坊,老闆會從土壇裏舀出一碗醇香濃郁的女兒紅,讓你領略江南水鄉的古樸民風。

  烏鎮是一個具有文化氣息的地方。行走在烏鎮青石小巷裏,隨處都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氛圍,人們秉持着“晴耕雨讀”的古訓。轉角處,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的故居就坐落在這裏。他的庭院頗具江南風格,爲木製,分前後兩院,有獨立的花園,整體看上去設計風格考究,雖臨街市而幽靜其中。

   

    如果把烏鎮比作溫婉柔情的小家碧玉,那麼周莊則應當是典雅大氣的大家閨秀。周莊始建於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位於蘇州崑山市。[周莊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有獨特的人文景觀,是中國水鄉文化和吳地漢文化的瑰寶。周莊絕大多數民居仍爲明清建築,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莊民居古風猶存,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周莊人家因水而築,粉牆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樑畫棟的臨水小閣,比比皆是。在沈萬三故居、富安橋、雙橋、沈廳、怪樓、周莊八景等衆多知名宅院中,尤以深廳、張廳氣勢非凡,歷經百年,風姿依舊。

    和烏鎮一樣,周莊也有很多古樸的石橋。周莊的橋,古意樸拙,形態各異,而最知名的無疑就是雙橋。雙橋地處周莊中心地段,位於交叉的河道上,呈直角狀排列,當地人稱“鑰匙橋”。當年著名油畫家陳逸飛畫了此橋後,曾經被美國石油大王收藏,後來石油大王訪華時又將這幅畫轉送給鄧小平。從此周莊隨着雙橋一起在世界上聲名鵲起。

    周莊呈“井”字形的河道,構成了水鄉神韻。條條水巷遊人如織,條條河道輕舟盪漾。 坐上烏篷小船,聽着身穿青花布衫的船孃搖櫓清唱江南小曲,那是多麼愜意的意境!

    走在周莊的巷陌裏,你會發一道美食的招牌會吸引你的眼球:萬三豬蹄!當然,關於這道美食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明初的時候,朱元章當了皇帝,那時候的當權者對姓氏都講究個犯忌諱,豬與朱同音,於是整個大明上下就避諱說豬(朱)了。那時候的沈萬三是全國首富,庫裏的銀子多的數不清,財大氣粗底氣足,做皇帝的巴結他也是情理之中的。話說一天,皇帝朱元璋串門到了沈萬三家,於是就留在他家用飯,偏巧上菜的時候有道豬蹄,這朱元璋就不高興了,心裏犯了嘀咕:我可是姓朱,你說我來你家做客,你給我吃豬(朱)蹄是什麼意思啊,還想吃了我不成啊?但是沈萬三也不是笨人,他靈機一動,從豬蹄中抽出一根細骨頭來,以骨爲刀分開了皮酥肉嫩的豬蹄,巧妙的化解了難題。朱元璋見沒有難住沈萬三便開始專心的吃豬蹄,誰知竟然吃對了口,覺得美味無比,就打聽這道菜的名字,沈萬三一想總不能直接說叫豬蹄呀還不得又犯忌諱,於是他一拍自己的大腿說,這是沈萬三的豬蹄,於是沈萬三豬蹄由此得名。既然遇到了美食,何不嘗一下,萬三豬蹄肉質鮮美色澤醬紅肥而不膩!

上海灘 • 滔滔江水永不休

      不妨讓我先梳理一下我去上海前頭腦中對這個國際大都市的認識吧。其一,讀初中的時候,地理書上說:上海位於祖國的東部、母親河長江於此流入東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工業中心,是我國第一大城市。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Made in Shanghai 。例如,我父親給我買了一塊手錶就是“上海”牌。其二,我看過一部電視劇《上海灘》,電視劇裏描述了民國年間上海幫會內的人物情仇。《上海灘》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要在上海生存下去,就需要和一幫出生入死的兄弟一起去打打殺殺;周潤發好帥、趙雅芝好美 。其三,CCTV的新聞聯播節目裏,時常會報道來自上海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

      剛到上海,在上海求學的兒子便帶我去看上海外灘的夜景。外灘矗立着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素有外灘外國建築博覽羣之稱。雖然盛夏的上海酷暑難耐,但是當我們父子來到外灘的時候,那裏早已是人頭攢動,好像三十多度的高溫一點也沒能削弱人們觀賞炫麗夜色的激情。熙熙攘攘的人羣朝前涌動,觀看着身邊流光溢彩的景色。大都市的夜晚是華麗無比的:林立的高樓、多彩的燈火、歡樂的人流、霓虹閃爍的東方明珠、還有海關大樓頂上傳來的《東方紅》樂曲報時的鐘聲⋯⋯

      次日清晨,我又一次來到外灘。此時的外灘已經沒有了昨夜的喧囂,只有黃浦江在靜靜的流淌着。江面不時響起一兩聲過江輪渡那悠長的汽笛聲,好像宣告上海的早晨已經來臨。渡過黃浦江,我來到了與外灘隔江相對的浦東陸家嘴,因爲這裏有上海標誌性建築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中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

      前不久,從電視裏我看到過一個專題紀錄片,介紹了號稱“上海之巔”的上海中心大廈,於是我在東方明珠留影后,便乘興登上了上海中心大廈。上海中心大(Shanghai Tower)是一座超高層地標式摩天大樓,其總高爲632米。大廈共有126層,由地上121層主樓、5層裙樓和5層地下室組成,其主體建築結構高度爲580米。“上海之巔”觀光廳位於第118層,垂直高度達546米,包裹落地超大透明玻璃幕牆,可360度俯瞰上海城市風貌。上海中心大廈建築外觀呈螺旋式上升,建築表面的開口由底部旋轉貫穿至頂部,城市天際線。

      我忍不住問自己,這就是電視劇《上海灘》裏的上海灘嗎?滄海變桑田,曾經的舊上海租界、曾經的上海十里洋場,如今已成爲中國的金融及貿易中心。

蘇州 • 姑蘇城外寒山寺

      “上有天堂 ,下有蘇杭”是人們對蘇州和杭州美景的最高評價。蘇州以其園林景觀而著稱於世。我遊過拙政園,再次拜讀文學巨匠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一文,真是讓人對老先生頂禮膜拜!老先生這樣寫道: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個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爲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唯願遊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美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遊覽者來到園裏,沒有一個不心裏想着口頭說着“如在畫圖中”的。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迴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迴廊。這是爲什麼?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蘇州園林裏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能使遊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就把池沼作爲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佈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樑。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樑,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佈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爲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裏養着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遊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蘇州園林裏的門和窗,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功夫都是工藝美術的上品。大致說來,那些門和窗儘量工細而決不庸俗,即使簡樸而別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綜合起來看,誰都要讚歎這是高度的圖案美。攝影家挺喜歡這些門和窗,他們斟酌着光和影,攝成稱心滿意的照片。

        遊覽蘇州的另一個去處便是虎丘。我當初弄不明白,爲什麼虎丘山高僅30多米,卻號稱“吳中第一山”?甚至連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也說,“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帶着困惑和不解,我冒着烈日沿着山路拾級而上。我一邊走一邊仔細閱讀路邊的碑文資料,倒也學到了不少知識。虎丘原名海涌山,據《史記》記載,吳王闔閭葬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說爲“丘如蹲虎”,以形爲名。半山處的劍池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講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話。來到山頂,卻見一千年古塔傾斜着塔身,好像隨時都會轟然倒塌。此塔乃“雲巖寺塔”,俗稱“虎丘塔”,是世界上第二斜塔,中國第一斜塔,是古老蘇州的象徵。它建成於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塔七層八面,塔高47.7米,因多次經歷地震、火災和雷擊而發生傾斜。塔向東北偏北方向傾斜,其塔頂偏離中心2.34米,最大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稱爲“中國的比薩斜塔。這座塔是江南現存時代最早,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的一座佛塔。這座塔卻是斜而不倒,所以更顯得它的珍貴,由於在全國僅存此例,因此該塔無論在建築科學,造型藝術、歷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蘇州兩千五百年滄桑的見證,高高聳立在山頂的虎丘塔已經成了蘇州的標誌。所以,又印證了蘇東坡的話,到蘇州,不可不遊虎丘。

        有詩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禁不住這兩句詩的“忽悠”,我來了寒山寺。坦率地講,遊罷寒山寺,我的心裏只有滿滿的失望!在這裏我見到的都是替人算命消災的大師高人或者燒香拜佛的信男善女,這與我在其它寺廟裏見到的景象別無二致。當我看到佛堂裏,煙熏火燎中,那些亦真亦假的信男善女們雙手合十跪在匍團上,對着貼金的塑身唸唸有詞的神態,我覺得很無語,畢竟每個人的“三觀”不同。唯有寺院過道兩側的牆面上排列着一塊塊石碑提醒着我,我現在身處寒山寺中。每片石碑上鐫刻着書法大師們用各種字體書寫的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內容,我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書法作品展。唉!姑蘇城外寒山寺,真是相見不如懷念啊!

無錫 • 不朽的《二泉映月》

    無錫有很多諸如寄暢園、蟸園、惠山古鎮、東林書院等不勝枚舉的美景,我也去遊玩了太湖邊美麗的黿頭渚。可是坦率地說,我之所以去無錫,絕對是瞎子阿炳的家鄉在無錫的緣故。正是因爲無錫有瞎子阿炳故居,我才決然地去了無錫。誰讓我是《二泉映月》的頂禮膜拜者呢!

    在無錫城區最繁華的地段、林立的高樓大廈間有一片籃球場那麼大小的崇安寺圖書館廣場。走進廣場,一座惟妙惟肖的瞎子阿炳的雕塑、一個早已進入到忘我境界拉着二胡的阿炳的雕塑就映入我的眼簾。我彷彿聽到了他琴絃上飄來的憤世嫉俗的旋律!我彷彿聽到了他發自內心深處對坎坷人生𡘊力抗爭的強音!

      瞻仰過阿炳的雕塑,就看見了他的故居,也是阿炳的紀念館。阿炳生於斯,逝於斯。我走進故居大門,就聽見低迴婉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園子裏飄蕩,一如阿炳在如泣如訴。

      正對故居大門的是阿炳和他父親華清主持的道教道場雷尊殿。此地原來是一個道教的祖庭洞虛宮,雷尊殿曾是阿炳父子當年棲身的地方。雷尊殿大門口的立柱上有副對聯:上天無私霹靂一聲驚世夢  、下民有欲電光萬道照人心。雷尊殿現在已經佈置成爲一個展廳,一些圖片和紀念物展示着阿炳的生世和他在音樂領域的偉大成就。

      華彥鈞(1893 —1950),小名阿炳,江蘇無錫人。阿炳出生於道教世界,家世悽苦。一生處於社會動盪和變革的時期,經歷軍閥混戰,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等多個時期,生命終極時才贏得解放。人民在水火中煎熬、個人命運的艱難坎坷,給予他深刻的認識和感受,也爲他的音樂創作賦予豐富的內涵。他多才多藝,吹拉彈唱,無一不精。他特別善於運用時事新聞,編詞說唱,揭露時弊,嬉笑怒罵,痛快淋漓。民國及抗戰時期,他的“說新聞”成爲無錫人民喜愛的“一絕”。 

    雷尊殿的前面是兩間低矮的平房,這就是阿炳曾經生活起居的家。走到他的老屋,感覺滄桑依舊。牆面上的白灰已經脫落了很多。雖然有幾縷陽光從窗外照進來,但是屋裏仍然顯得昏暗和潮溼,甚至隱隱可以聞到一絲絲黴氣。牆上掛着阿炳和他妻子董催娣的照片,據說這張照片是鄰居發現的。良民證上有阿炳唯一的一張存世照片:梳着道士頭,面容清廋。阿炳的窮家裏實在沒有什麼像樣的東西啊,只有一頂舊蚊帳、一片單薄的竹牀、舊被子、舊草蓆。 居家用品也少得可憐:一張木桌上的擺放着三兩個土碗、一些碗盆和油燈、破衣爛衫、還有牆角處破舊的皮箱、皮箱邊一把二胡和琵琶斜靠在牆上。這是一個多麼寒傖簡陋的家!這是一種多麼窮困潦倒的生活!

        阿炳留下最爲有名的二胡曲有:《二泉映月》、《聽鬆》和《寒春風曲》。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阿炳一生的心血結晶。軍閥混戰,日寇入侵,家國遭難,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世態炎涼,鬼魅橫行。當局的腐敗,人民的苦難,點點滴滴都刺痛了阿炳那顆正直而富有同情的心。他痛苦,他激憤,他在琴聲中傾述。我以爲,在皓月當空、夜深人靜的時候,聆聽一曲巜二泉映月》,會讓人的心靈得很洗滌。我理解的《二泉映月》不僅僅是哀怨委婉、憤世嫉俗的情愫,也是一種對新生活的嚮往和期盼。真是倒不盡的人世蒼桑、酸甜苦辣,都凝結在這潺潺流淌如二泉水一般的音樂中了。

      我也讀過一篇介紹阿炳的文章,文中提到阿炳曾經因爲吸食鴉片、曾經因爲嫖娼身染梅毒,導致其雙目失明,最終窮困潦倒。讀罷文章後,我曾一度擔心瞎子阿炳在我心中神聖一般的形象會大打折扣。可是細細想來,我怎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苛求一個生活在幾十年前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人呢?無論如何,《二泉映月》是一曲千古絕唱!

        當我離開阿炳故居的時候,我又遠遠地看見廣場上阿炳的雕像:神形兼備,好像阿炳又復活了一樣,他永遠不知疲倦地拉着那首“需要跪下來聆聽” 的絕唱《二泉映月》⋯⋯

南京 •  長江有意化作淚

      南京就好像是一個舞臺,由古至今永不停歇地上演着人間歷史戲劇,庶民百姓的幸福與痛苦、貴胄王孫的得意與沒落、民族的融合與分離、國家的興盛與衰落、以及外敵的侵略和殺擄等都在這裏悉數登場⋯⋯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不妨從參觀這裏的博物館開始吧。

      我首先來到了位於南京長江路與漢府街交會處的有“六朝博物館”。“六朝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個以東吳、東晉、宋、齊、樑、陳朝代爲展示主題的“六朝博物館”。博物館裏陳列了很多出土的文物:在博物館負一層有一段長25米、寬10米的六朝夯土牆遺址,經考證爲1700年前六朝建康宮城的建築遺址。正是因爲這處千年遺址的出土,纔有了今天的六朝博物館,所以說夯土牆是整個博物館的根。六朝博物館展陳的核心主題是展示“東方大都會”的風采,內設《六朝帝都》、《千古風流》、《六朝風采》和《六朝人傑》四個展覽,展出了反映六朝時期的陶俑、青瓷、墓誌、瓦當、石刻等大批珍貴文物。六朝時期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和古羅馬城並稱爲“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     

        遊覽過“六朝博物館”,我來到位於秦淮核心區的“瞻園”。這裏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園林,是江南四大名園之一。瞻園疊經明、清、太平天國、民國與當代,沿革複雜,歷經變遷。其歷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的吳王府,後賜予中山王徐達的府邸花園。清順治二年(1645年)該園成爲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後來成爲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辦公的地點。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瞻園先後爲東王楊秀清王府、夏官副丞相賴漢英衙署和幼西王蕭有和府。民國時,江蘇省長公署、國民政府內政部、水利委員會、中統局、憲兵司令部看守所等政府機關曾設園內。1949年後,南京市公安三分局曾駐斯園。1958年後,南京市將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設在園中。游完瞻園後,我想到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風水輪流轉!

      與“六朝博物館”緊鄰是總統府,這裏又是一個見證朝代更替的地方。這裏曾經是明朝的王府。清康熙乾隆的“行宮”和清朝的總督署。太平天國的天王府。民國元年(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此處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民國十六年(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不久移駐這裏辦公。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梁鴻志等人在這裏成立日本傀儡政權中華民國維新政府。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維新政府和另一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併入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蔣介石、李宗仁分別當選總統和副總統後,國民政府改稱總統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24日凌晨攻佔總統府,南京解放。南京解放後,總統府一直作爲機關辦公場所。游完總統府,我想到還是人們常說的那句話:風水輪流轉!

        乘車到達萬木蒼翠的中山陵景區後才得知:中山陵景區每週星期一都要例行閉園修整,不接待遊客。我和其他乘興而來的遊客只能在中山陵大門前的廣場上,透過鐵門上的小窗口,遠眺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了。

      我去參觀了舉世聞名的南京長江大橋。1970年代或者更早年代出生的中國人,無人不知曉南京長江大橋!這座大橋位於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連通市區與浦口區,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樑。1960年1月18日正式動工的,1968年9月鐵路橋通車,同年12月公路橋通車。南京長江大橋上層公路橋長4588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橋下可通行萬噸輪船。其餘爲引橋,是我國橋樑之最。如果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南京長江大橋真的算不上什麼奇蹟。但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大橋的建成卻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劃時代的政治意義。大橋的竣工使火車過江時間由過去靠輪渡的1.5小時縮短爲2分鐘,迅速成爲中國南北交通的命脈之一。 如果大橋公路橋封閉10分鐘,南京市區便會陷入嚴重的交通癱瘓狀態;封閉1個小時以上,整個江蘇省的交通將會受到巨大影響。而鐵路橋封閉1分鐘將造成數十萬元經濟損失;封閉10分鐘,華東地區的鐵路命脈將陷入癱瘓。另一方面,南京長江大橋是新中國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施工建造而成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它的建成通車,開創了中國“自力更生”建設大型橋樑的新紀元,被看作是“自力更生的典範”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稱之爲“爭氣橋”。

        請允許我把沉重的話題放在最後來寫: 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2018年7月31日下午二時許,盛夏的南京烈日當空。數千人此時正聚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前面的廣場上,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三路縱隊,緩緩地朝紀念館的入口處移動步履。有的人手裏拿着黃色的絹花、有的人手裏拿着鮮紅的國旗。 人們神情肅穆,就連頑皮孩子也停止了嘻戲,牽着爸爸媽媽的手慢慢地隨着隊列往前走。

        通道的邊上有一組雕塑:無奈的知識分子臨終前的掙扎;丈夫拖着被惡魔強姦的妻子艱難前行;在惡魔飛機的轟炸聲中,驚嚇逃生的失去雙親的孤兒;有13歲的少年揹着被炸死的奶奶,亡命逃難;有壯年的男子不離不棄地攜着80歲的老母,“趕快逃離這惡魔的血腥”;有被污辱的少女,決意投河以死抗爭;也有僧人在逃難路上,看到冤死的少年,爲他撫平難以瞑目的雙眼;一位年輕的媽媽雙手緊緊抓着已經被日軍殺死了的孩子的身體、無助地看着遠方的天空;媽媽已經被鬼子的屠刀挑破了肚皮,妹妹嘴裏噙着媽媽淌着血血的乳頭、稍大一點的哥哥坐在近旁嘶聲力竭地哭喊着,希望能喚醒已經冰冷的媽媽⋯⋯

        入口處正面有一道漆黑的大理石牆和一個十字形狀石碑。大理石牆面用漢語、日語、英語、德語、法語等十一種文字赫然銘刻着:遇難者300000。十字形石碑上銘刻着侵華日軍暴行的日子:1937.12.13.—1938.1。石碑旁邊有一鼎碩大的青銅鑄鐘,應該是寓意警鐘長鳴吧!

      此時,我已不願再去贅述紀念館裏看到的那些血淋淋的史實,因爲我害怕再次去撕開你我內心的那塊傷疤,因爲我害怕再次觸及你我內心的那份傷痛。我絕對不是一個極端民族主義者,也不是當下所謂的“憤青”,更無意煽動民族仇恨。但是我想說,在六個星期內屠殺掉300000同類,這絕非是有人性的人能做得出來的罪孽!尤其可恨的是南京大屠殺的施害者至今仍然百般詆賴、拒不承認其犯下的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他們仍然拒絕給受難者及親屬道歉!任何一箇中國人,不應該也不可能忘記這段血淚史!

      我在南京遊覽了衆多博物館,學習了一些南京在不同歷史時期裏,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經歷深刻變革的史實。我總是有一種深切的感慨,在歷朝歷代的社會變革洪流中,庶民百姓始終是處於被動的境地。那些爭奪江山社稷的人,總是藉着庶民百姓的名義,讓庶民百姓爲其衝鋒陷陣、讓庶民百姓承受戰爭和動亂帶來的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苦果。在奪得政權後,統治者們便換副嘴臉掠奪庶民百姓的財富。由此看來,統治階層的權力之爭與老百姓又有幾毛錢關係呢?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如果一個朝代或者一屆政府在和平時期不能讓自己的子民安居樂業、當外敵入侵時尚不能庇護自己的子民安寧,那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一個民族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自強不息,因爲落後必定要捱打!

黃山 · 物競天擇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人們給予黃山的美景至高的評價。我真的是慕名而來了,畢竟百聞不如一見嘛!

      黃山腳下湯口鎮客棧的老闆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傳授給我很多爬黃山的經驗,還隨手給我一份登黃山的手繪地圖,還一再提醒:帶上充足的水和乾糧,山上的東西都貴得要命!一份六十元的盒飯吃不飽,一瓶水要十五元。聽從客棧老闆的意見,我從換乘中心坐景區擺渡車來到慈光閣。在慈光閣可以選擇徒步或乘坐索道上山。爲了節省時間和體力,我選擇了乘索道。乘索道來到終點站玉屏樓,我便開始徒步登山,向黃山的頂部光明頂進發,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黃山之旅。

    行進途中,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連綿的羣山,鬱鬱蔥蔥,環繞的流水,清澈見底。我拾階而上,在險峻陡峭之處,還得手腳並用。一路攀登,雖說很累,但累並快樂着,也享受着,累並沒有阻擋我登頂黃山的信心,因爲“無限風光在險峯”。

   黃山可謂無峯不石,無石不鬆,無鬆不奇。山中有名可數的就有三十六大峯、三十六小峯,這些大大小小的山峯,或崔嵬雄渾、或俊俏秀麗,佈局錯落有致、巧然天成。蓮花峯、光明頂、天都峯爲黃山三大主峯,海拔高度都在一千八百米以上,並以三大主峯爲中心向四周鋪展,跌落爲深壑幽谷,隆起成峯巒峭壁,呈現出典型的峯林地貌。其中,給我留下很深印記的當數蓮花峯。這座山峯看似不高,但山路卻極其陡峭難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線天”和“百步雲梯”這兩段,非常驚險。往上攀登時,雙手始終扶着攔杆,一路行進,感覺不出它的險峻,待登上了蓮花峯頂,再往下一看,一步步雲梯直上直下,不由驚歎剛纔登山的勇氣,我終於站在了海拔1873米高的蓮花峯峯頂。再回頭看看我開始跋涉的地方,那一個個山頭都是多麼渺小,多麼遙遠。

      在黃山,無時不鬆,奇特的古鬆,難以勝數。最著名的有迎客鬆、臥龍鬆、探海松、黑虎鬆等30餘株。多少年來,它們抵禦風吹雨打,霜劍冰刀,吸取岩石中的點滴水分和營養,始終屹立於峯崖之上。

    黃山的奇石更是吸引着中外遊客,至今我還記憶猶新,“猴子觀海”、“烏龍探水”、“雙貓捕鼠”、“金龍馱龜”、“獅子搶球”、“ 龜魚對望”等,一塊塊神奇的石頭,惟妙惟肖,生動有趣,這是大自然的造化,多麼富有詩情畫意,總是令我生出無限的遐想。

      給我留下很深印記的還有黃山美麗的雲,流動於千峯萬壑之間,或成濤濤雲海,浩瀚無際,或與陽光相映,色彩斑斕,壯美瑰麗,把人帶入了一個美麗的仙境。

      黃山的不同尋常,它兼有泰山的雄偉,華山的峻峭,廬山的飛瀑,衡山的煙雲,以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於世,被譽爲“天下第一奇山”。其實,當我真正面對美麗的黃山的時候,就想用平日裏積攢的所有華麗詞語來描繪它,但又覺得一切華麗的語言在這裏似乎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黃山帶給我的,絕不是美妙的語言所能描繪的。

      在光明頂稍事休息,我便開始下山的行程。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難。行走至半山腰時,我的膝蓋和雙腿已經痠痛無力。疼痛難耐的時候,我就找一萌涼處歇腳。此時,我偶遇路旁歇腳的挑山工老陳。老陳看上去有五十多歲,日久天長的挑山工作讓他的腰板不再挺直。衣服早已經被汗水浸透,他就用同樣被汗水浸溼的衣袖擦拭滿頭的大汗。我遞過去一瓶水和一塊麪包,贏得了他的信任,他便氣喘吁吁地和我交談起來。老陳的家就在黃山腳下附近,家裏有兩個孩子,兒子已經找到了一份工作,女兒今年剛好考上大學。老陳從山腳的轉運站每挑一斤貨物上到山頂,可以掙到六、七毛錢,辛苦一、兩個月就可以爲女兒掙夠上學的費用。我問老陳身體吃得消嗎?他笑了一下,說:黃山像我這樣下苦力的人多得很,誰都不容易!

    是啊,誰都不容易!我們遊覽黃山,對黃山的奇鬆讚口不絕。可是我們可曾想過,黃山的松樹爲什麼會奇特呢?自然造化,陰差陽錯之間,一顆種子飄落在黃山的懸崖絕壁。這裏沒有充足的雨水,這裏沒有肥沃的土壤,甚至連陽光也難於照射過來。可是這顆種子卻在這裏發了芽,並頑強地生存着。爲了不被狂風吹走,它深深的植根於絕壁的縫隙中;爲了獲得陽光和雨露,它扭曲着樹杆、盡力把樹枝伸向絕壁之外⋯⋯

  辭別挑山工老陳,我背上揹包、拄着柺杖,忍着雙腿陣陣痠痛,一瘸一拐地下山去⋯⋯  

                                                   

2018年8月上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