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是這樣度過第二年的產品生涯

2018年初,從一家10幾人的創業公司,跳到了一家100多人的創業公司,都屬於同一個領域內的公司,所以過渡的比較順利一些,薪資也翻了1倍多。

回頭看這一年,成長速度雖然不及第一年那麼快,但是沉穩了許多。對行業的理解更加深入,對戰略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在產品的設計上也更加成熟,以及產品的橫向技能,都有了全新的發展。總的來說,第一年是從0-1,第二年則是從1-10,廣度和深度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一年帶給我的不僅是技能的提升,還有內心的昇華。

還是想說一句話,做產品經理確實很開心。從國企轉行到互聯網產品,確實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接下來,我和大家說說這一年的心得和理解。

一、工作更多、更重要、更復雜

總的來說,就一個字“忙”,而且是越到後期越忙。

聽別人說,一個產品經理不同時接手4-5個項目,別好意思說自己是產品經理。此前沒覺得怎樣,可隨着公司業務的發展,身上不斷的增加新的工作,或是兼職、或是全職、或是重要、或是維護,最多的時候有7-8同時進行,少的時候也有4個,而且每個任務都有截止時間,所以更要合理的安排時間,確保任務準時完成。

二、全新的領域、未知的領域

總的來說,就一個字“難”,但是越做越清晰。

因爲公司需要,以及個人的喜好,接手了3項全新的工作,而且是我根本沒有接觸過,或是僅限一點認知。如何下手,如何規劃,如何實現,沒有參考標準,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去網上查找資料。

起初走了不少彎路,曾經用了近3個月時間去摸索,結果發現方向偏差,推倒重做。也曾經在1個月內,提了7版方案,全部被否掉,因爲沒能理解老闆的意圖,不瞭解公司的實際情況。爲此還特意用了大半個月的時間,和各個業務部門討論需求。

從0-1這個過程,實在太艱辛,可是開動起來後,會發現需要做的越來越多,更多的是如何去合理的規劃,資源和排期,速度和質量,過程和結果,這都需要我去承擔。

三、從功能設計到業務思維

這裏有兩個關鍵詞“理解”、“認知”,產品經理需要快速的理解,並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

做一個功能很容易,做一個用戶需要的功能要想想,做一個能讓很多人都用起來的功能那就需要下一番功夫。這裏牽涉很多,不僅僅是功能,還有引導,還有路徑,還有推廣;更深層次的還需要精準定位用戶,設置用戶標籤,探索用戶心理,持續提升反饋;更需要向公司申請資源,說服領導提供資源。

說直白些,就是從“點狀思維”到“線性思維”的過渡,將做過的事情,整合成一套方法或是流程。當對工作的認知更深的時候,會發現“系統化”思維的重要性(也就是常說的結構化思維),無論是響應速度,和產出結果,通過這種思維,做起事來更加從容。

四、團隊、項目的話題

這裏有一個關鍵詞“角色”,你在團隊或是項目中承擔了什麼角色。

我更想說的是,你不是所有人的leader,而是整個產品的推動者。每個產品經理都希望自己是團隊中的決策者,指揮他人,讓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出產品。但我發現這種思維是極具有“危害性”的,尤其是對不成熟的產品經理,輕一點的話產品體驗不暢,重一點的話影響團隊士氣造成不和,甚至會影響到個人發展。

敢於承擔責任不是說要盲目的承擔責任,年輕的產品經理在團隊中敢於充當先鋒,大刀闊斧的變更,但往往因爲思慮不全,而造成損失,最後鍋都背在了自己身上。所以不要爲了自己成績,而葬送了自己的大好發展。

推動者則是站在大家的角度上,考慮到當前的問題,自己所能承擔的後果,找到合適的方法、合適的人來解決所有人的問題。該是你決策的,你要及時和團隊同步;不該你決策的,牽涉範圍較大,超出自己控制範圍外的,要和領導說明,請求下一步的指示。當出現問題的時候,一定要上報,以避免問題範圍的擴大化。

五、最後的一些理解

1、對用戶的理解

產品經理要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可我只能做到第一步,把自己當作產品的用戶,而不是用戶的產品。

今年做了嘗試做了用戶調研的工作,原型測試、電話回訪、當面拜訪、線上交流、問卷調查等等,更多的是爲了做,而沒有形成系統的解決方案,到底通過這些手段要帶來什麼結果,但是也得出了一些結論。

用戶是很多的,但是用戶是沉默的,你需要去刺激他們;

用戶是會自然流失的,因爲缺乏新鮮感或是懶惰,產品用戶增長,但功能用戶會流失;

用戶的感知是有限的,他只會關注自己需要的,如何給他們想要的,纔是產品該做的;

用戶不僅是客服、運營、銷售去維護的,產品經理也需要去關注他們訴求;

產品經理不要一味滿足用戶,要先給產品定位,不符合定位的要明確拒絕,即使被罵;

2、對成長的理解

從發展角度上,功能➡業務➡商業➡戰略,這是一個過程,你必須要都經歷過,才知道其中有哪些坑,纔能有上層理解。

從產品角度上,模塊➡框架➡體系,這也是一個過程,需要不斷的抽象思維,抽象模型,只有對業務、流程、制度理解的加深,才能形成最終的體系。

做好自己的工作,總是會有合適的機會,你不找事,事也會找到你,這都是潛在的機會,沒有最好的工作,也沒有最差的工作,只有你做出成果的工作。

有些同學總覺得自己需要提高,其實你每一天都在提高,只是你想做的太多也太高,現在還沒提高到那個程度,所以你會着急、困擾。

有人說自己身邊的朋友,24、5歲就已經是產品總監、產品負責人。這種知識焦慮的話就別聽了,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羨慕羨慕就拉到吧,你沒有那個命,但你還有機會,還有運氣。如果我說,他28歲時,創業失敗,揹負千萬負債,你會高興嗎?也不見得吧,說不定在人家眼裏你連揹負負債的機會都沒有。

還有一些沒說的,比如戰略、商業、市場,甚至是行業分析等等,以後有機會遇到了,會慢慢分享給大家的。

第二年過去了,邁向第三年,希望自己能夠有更多產出,更多分享,幫助更多新人,祝願大家突破自己,更上一層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