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0 喝茶 張小宇

 瑞安日報 2018.10.24


          喝完茶水,連茶葉一起吃下,所謂吃茶;遠道而歸滿頭大汗,一碗下肚解渴,所謂喝茶;客人上門,請進、請坐、請喝茶,所謂請茶;邀上幾位好友,泡上一壺好茶,邊喝邊聊,所謂品茶;幾個茶農各出幾兩茶葉在鄉親面前,比型、比味、比香、比色,所謂鬥茶。茶可吃、可喝、可請、可品、可鬥。

      年少時,生活在農村,盛夏的早晨,奶奶早早準備好早餐,就趁着燒燙的竈膛抓緊燒水,媽媽已在搪瓷的瓢盆裏放好猶如樹葉般茶葉,水燒好了,滾燙倒在瓢盆裏足足有三四斤,茶葉隨着熱水上下翻滾,稍後即可沉入盆底,那茶葉猶如秋天的梧桐葉又大又平鋪滿大地。這茶是爲全家人一天準備的,茶泡好了,半蓋着蓋子涼着、等着中午或晚上放學的小孩和下班的大人。

      小時候喝過樹葉般茶葉,也喝過用茶葉末泡的茶水,一喝滿嘴都是茶葉末,想把茶葉末吐出,如何吐也吐不乾淨,想再喝口茶把嘴裏茶葉末漱乾淨,反而越漱越多,只好用清水漱口。後來,不知道是誰用紗布裹着茶葉末泡茶,才解決喝茶不吃茶葉末的難題,這個方法應是現在袋裝茶的鼻祖。

    老百姓喝茶不在乎用何種茶葉,能解渴就行,同樣,也不在乎用何種容器盛茶,或盆、或罐、或缸、或杯、或碗。茶盆比洗臉盆稍小,盆沿要比洗臉盆高,一般用搪瓷、鋁製成的,放在家中大家共享;茶罐一般材料是陶瓷的,叫陶罐,小口、小底、大肚子,小口兩側還有兩個耳環,穿上繩子可以當提手,農民拎陶罐就出工,陶罐一般沒有蓋子,用碗當蓋子,喝茶時從陶罐倒出茶水,用碗接着喝,既當蓋子又當碗,老百姓就是聰明。茶缸一般用大號搪瓷杯,有蓋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時尚,缸體通常印有毛主席語錄,火紅年代經常把茶缸當獎品獎勵給生產先進分子,印着紅五星和大紅獎字,喝者既解渴又有榮譽感。喝茶的碗,叫粗碗,在路邊茶攤上最常見,盛夏時分樹蔭下、草棚下支上一塊木板,擺上幾個粗碗,一分或二分錢一碗,不只是賺錢,更是爲了方便路人,最有名的,是北京待業青年的大碗茶。

        茶可喝可解渴,也可以請人。上門看八字,“地潔、窗明、花茂、茶清”,是對一個家庭的第一印象。客人上門,請進、請坐、請喝茶,以禮待人;請上坐、上好茶,那是尊重。請人喝茶的茶當然是家中最好的茶葉了,用的茶杯當然也有一定檔次了,農村常用是直筒的玻璃杯,八九公分高,杯體印有山水、花鳥圖案。家中有喜事來客人了,上茶時,一般家中晚輩用木質茶盤託着茶杯,主人用雙手端杯逐位給客人遞茶,叫敬茶;客人上門有事,一二位,家人用茶盤託着茶杯,先放在茶几上,同樣,主人也用雙手端杯給客人遞茶,叫請茶。敬茶、請茶不是爲了解渴,更多是禮貌,是主人的一份情意,客人即使不渴也要喝幾口,意表回敬。

      當然,茶可以鬥,那只是茶農之本領;茶可以吃,那只是領導之風範,茶可以品,那只是文人之風雅。老百姓喝的是茶、解的是渴,敬的是茶、表的是一份心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