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與成功學

題外話,關於成功

把一本書上讀上50天,並且每天都會寫1000字以上的讀書筆記,這本書我已經寫了快六萬字的讀書筆記了。

這得感謝一下我所參加的這個寫作系統特訓營。雖然有10萬的高額的獎金掛在前面,但要真正拿到這個獎金的人,估計自己所付出努力也會將自己訓練成值得擁有這10萬獎金的人。

1000天1000篇,並且不能有一次中斷。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至少對於不是以此爲生的人,是這樣的。羅胖沒有中斷過他的60秒,他以此爲生。正是他的60秒成就《得到》,也是他的死磕,讓“死磕”成爲了一個流行於天天向上,學學好習的人當中的不服輸的代名詞。

昨天聽萬維鋼講關於巴拉巴西的《成功公式》這本書。巴拉巴西把成功設定成爲了一個公式。

單個項目的成功,由兩個變量決定。
第一個變量叫 r 值,r 代表想法的好壞。r 值越高,這個想法如果能實現的話,它的影響力就越大。
第二個變量叫 Q 值,代表你把這個想法實現的能力,也就是你的執行力。
用 S 代表成功,那麼巴拉巴西告訴你一個公式:S = Qr.
這個公式非常簡單,但它的高明之處在於,巴拉巴西等人發現了測量 Q 值的方法。他們能評估每一個科學家的職業生涯之中,Q 值是怎麼變化的。
結果非常驚人。人的 Q 值,並不隨着年齡變化。

這幾乎是一個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的素質,從研究生涯開始一直到老,你的創造性和執行力始終是固定的。這個結論令人難以接受,巴拉巴西他們的論文換了八個審稿人都表示不能理解。

你會不會覺得,40歲時的你與20歲時的你,在實現想法的能力上一樣?

恐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認同,但書中的答案就是這樣的。因爲愛因斯坦也這樣說。不過,作者認爲這並不是什麼壞消息,因爲還有個好消息是——Q 值雖然不提高,但也不會降低。

也就是說只要你還願意幹,你就還能幹得一樣好 —— 你就還有機會。耶魯大學教授約翰·芬恩(John Fenn)到六十多歲了還沒做出重大發現。耶魯看他 Q 值不高,希望他趕緊退休,把他的實驗室和辦公室都給收回了。但是芬恩不服老,換個地方繼續幹,終於在67歲這年取得突破,提出對生物分子的質譜分析法,然後一路高歌猛進一舉獲得2002諾貝爾化學獎。

所以成功並不在於晚與不晚,而在於你服不服老,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就是,會不會向命運低頭。

關於成功之後,應該做什麼,萬維鋼老師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故事來講述。他說中國的一些作家對“成功”始終有一點負面印象,認爲我們中國文化總是覺得爭名奪利是不好的,應該“功成、名遂、身退” —— 我認爲這個潛意識,是中年懈怠的重要原因。中國老百姓可能會說,你該得到的都得到了,現在還圖啥呢?

但在國外,象《哈理·波特》的作者J.K.羅琳,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完全會反問,我是一個作家,不寫我幹啥呢?

記得羅胖好象也沒說這樣的話"不講我幹什麼呢?",再過兩天就是羅胖的跨年演講了,這個胖子就是那個發明“死磕”一詞的人,所以,你完全可以叫他“死胖子”。死胖子說,他的跨年演講要講二十年。即使能上臺講跨年演講的人,已經很成功了。

敬佩他。

庖丁解牛與成功學

有的,刀工是一個必須要“死磕”才能生巧,而用刀就在於用個“巧”字,不死磕練習,怎麼能熟練?不熟練怎麼能生巧?

“庖丁解牛”這個詞估計大家都聽說過,但知道是什麼樣的故事的恐怕不多。而這個二千多年前的故事,恰恰就與二千多年後的“成功公式”重合了。

庖丁解牛是莊子在《養生主》裏講的一個寓言故事,在故事裏,莊子就對先秦時期的切割之術進行了精彩的描述:

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既合乎《桑林》(商湯時代的樂曲)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堯帝時的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哇,好啊!你殺牛的技術怎麼竟如此高超?”
廚師放下刀說:“我所愛好的,是萬事萬物間的規律,已經超過技術本身了。最先開始我宰牛的時候,眼裏所看到的都是牛;三年以後,我眼裏的牛已經不是整頭的牛了。”
“現在,我殺牛的時候,完全是憑精神和牛接觸,都不用眼睛去看,完全根據牛天然的生理結構,擊入牛體筋骨之間的縫隙。順着空隙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頭呢!”
“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他們依靠的是用鋒利的刀刃割斷筋肉;一般的廚師每月就會更換一把刀,因爲他們是用刀來砍斷骨頭。如今,我的刀雖然已經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的鋒利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骨節的空隙,寬寬綽綽的,刀刃的運轉就顯得很有餘地。因此,十九年來,刀刀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即使如此,我每當在碰到傷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時,我仍然小心翼翼地,全神貫注,動作輕緩,下刀也很輕,然後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每當完成這一過程後,我就提着刀站起來,巡視四周,心滿意足,然後才把刀擦抹乾淨,收藏起來。”

莊子很厲害,文章寫得出神入化。這本書的作者白瑋也很厲害,白瑋用他對莊子文章的理解,爲我們描述了一個庖丁解牛的神奇刀法和關於他解牛的境界的故事。

雖然,白老師是在講美食哲學。但在我看來,知識是一張巨大的網,知識與知識之間是縱橫交錯的,彼此呼應的。站在思想的高峯上的人,正是因爲他們對這張網上的知識融會貫通,加上他們強大的運算能力,他們總能悟出一些常人所不能感知的問題,直到讀到之後,纔會恍然大悟。

所以,不論是庖丁解牛,還是現在的成功公式。我們都能看出來,持續地做一件事的意義,遠遠大於做的本身。廚師最初解牛時,也與凡人一樣。只是他持續地做了一件事,並且每次都滿懷敬意。他才能因爲解牛而被記住。

成功也大抵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