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仰望星空,也應該俯視深淵

根據劉慈欣科幻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電影已搬上銀幕。熟悉劉慈欣的朋友都知道,他的小說以宏大的場面描寫和硬核知識爲特點,在懸念叢生的情節中去探討人性的多變。

其實,世界上還有一位作家同樣也以這種風格著稱,而且他的作品讓劉慈欣都愛不釋手,他就是被譽爲世界科幻小說之父的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

劉慈欣曾說過:“我讀四五年級時就開始看科幻小說,那時候最喜歡的科幻作家是儒勒·凡爾納,印象最深的作品是《海底兩萬裏》和《地心遊記》。”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說的是地球在宇宙中漂泊,而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講的卻是人類在地球海底流浪的故事。

這本書成於1870年,講述了博物學家阿羅納克斯和他的僕人康塞爾以及捕鯨手尼德·蘭陰錯陽差被囚禁在一條高度發達的潛艇中周遊海底的故事。

別看成書早,《海底兩萬裏》至今仍不落伍。因爲即便是現代,我們對海洋的瞭解其實並不比太空多多少。

前段時間,中國自主研發的神器“蛟龍”號潛水器下潛到了水下7062米,這是世界同類型作業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而凡爾納在書中講述的海底探險已經達到了水下16000米,所以,擱到現在,這本書仍然妥妥地是一本科幻書。

不僅如此,經過時間的淘漉,再用現在的眼光往回看,反而更能感受到凡爾納驚人的想象力和天才的創造力。

要知道當時機械動力的潛水艇還沒有被髮明,水下行船還處於想法和探索的時代。

就是在那個時代,凡爾納卻用其天才的想象力不但設計出了橫行海底的超級潛艇“鸚鵡螺”號,還從科學角度解釋了它的可行性,甚至設計的一系列潛水用具和水下武器,現在看來都充滿了未卜先知的魔力。

更有趣的是,在幾十年後,人類爲研製成功的第一艘電力潛艇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都不約而同採用了“鸚鵡螺號”這一名字,可見《海底兩萬裏》的影響之大。

當然,所有這一切得益於凡爾納紮實的科學素養和令人歎爲觀止的想象力,同時,他嫺熟的寫作能力也爲本書增色很多。

多種因素的彙集,讓這本書穿越了時間的考驗。至今讀來,仍然能收穫豐富的海洋知識和波瀾壯闊的海洋震撼感。

一、知識豐富,景色壯美

作爲一本硬科幻的代表作,《海底兩萬裏》充滿了大量的海洋地理知識和海洋動物知識。

故事的幾個主角阿羅納克斯是博物學家,他的僕人康塞爾擅長對動物進行分類,捕鯨手尼德·蘭則有着豐富的航海實踐經驗,而囚禁他們的尼莫船長則更是一個精通機械、語言、歷史和地理的全才。

作者不斷通過幾位主角的視角爲我們展現出大海的魅力,最先是地理知識。

據說在當時,作家們同樣爲創新自己的寫作題材而苦惱,最終,大師們找到了不同的道路。

大仲馬將歷史與文學相結合,巴爾扎克則將社會倫理學與文學相結合,而凡爾納卻獨闢蹊徑,他把地理學和文學相結合,由此爲我們創造出了一個獨具風格又亦真亦幻的海底世界。

有人說,看《海底兩萬裏》的正確姿勢是一手拿地圖,一手拿小說。

確實如此。凡爾納醉心於地理研究,他對鸚鵡螺號的航線設計完全建立在精確的地理知識之上。

鸚鵡螺號的整個航程爲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極海域→大西洋→北冰洋。如圖:

在書中,凡爾納如嚮導一樣牽着我們的手前行,像蘇伊士運河、好望角、直布羅陀海峽等等耳熟能詳的名字不時就會劃過你的眼睛。

而且,凡爾納可不是走馬觀花,藉助人物,他對每一片海域的特點和歷史都有所介紹。

比如,當尼莫船長和阿羅納克斯談起紅海的名字時就說:

十四世紀的編年史學家認爲“紅海”是以色列人走過之後纔有的。

當時摩西一聲令下,令海水合攏湮沒了法老追擊的軍隊。然後“爲志此奇蹟,海水變硃紅,自此稱紅海,別無其他名”。

其實呢,托爾灣確實是紅色的,像血湖一樣。是因爲海水中“三瓣藻”產生的紅色膠凝物質導致海水變紅。

對于海洋動物的介紹在書中簡直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每次看完都有一種立刻要衝進海底去感受大自然雄奇的衝動。隨便翻開一頁引述如下:

在兩小時裏,整整一支水族大軍護衛着鸚鵡螺號的航行。它們你爭我趕,爭奇鬥豔,戲耍着,跳躍着。

我從中分別認出:綠隆頭魚;有兩道黑色條紋的海緋鯛;通體潔白,背上佈滿紫色黑點,尾巴圓乎乎的白蝦虎;藍身銀首的日本鯖魚;身上有六條帶子,宛若身着優雅緊身衣的鯛魚;嘴巴好像笛子的笛口魚;日本蠑螈;海鱔;身長六英尺、眼睛細小生動、嘴大有牙的海蛇,等等。

除了景色描寫,科普知識自然必不可少:

海綿不是植物,而是一種低等動物。它的纖維組織上面有一層半流體的膠狀物質,細細的水從這些纖維組織中不斷流過,給每一個細胞帶去生命,隨後又被海綿通過收縮運動排出體外。

這種半流體的膠質在水螅死後便消失了,這時就只剩下角質或膠質的纖維了。那便是家用的海綿。

二、懸念不斷,引人入勝

《海底兩萬裏》並不僅僅是靠神奇的海底世界吸引讀者。

從寫作的角度看,書中混合了多種懸念,即便是沒有海底世界的瑰麗,這同樣是一本讓人欲罷不能的小說。

小說至少混合了三條懸念主線。

第一條線是危險。博物學家阿羅納克斯先生和僕人以及捕鯨手,從追尋“獨角鯨”開始,到登上潛艇後,一直處於危險之中。

有落水失救的危險,有大戰野人的危險,有在海底和鯊魚搏鬥的危險,有失去自由永遠不能回到陸地的危險。

這些危險並非獨立,而是多層次的。在書中,不分主次,幾乎每個角色都會碰到危險。

即便是最強的尼莫船長也差一點命喪鯊魚之口;即便是最先進的鸚鵡螺號,也差一點被冰封在大洋深處,導致所有人窒息而亡。

甚至是在全書的結尾,主人公也是靠一次危險的海底漩渦才逃離了鸚鵡螺號。

這種無時無刻存在的危險,讓人一方面欣賞海底的美景,一方面又不得不處處爲主人公擔驚受怕,從而產生美妙的閱讀體驗。

第二條懸念線來自人物。在書中,尼莫船長是一個遺世獨立卻又熱情有禮;冷靜剋制卻又時常狂怒;捨身救人卻又會冷酷屠殺的矛盾綜合體。

他對主人公阿羅納克斯彬彬有禮,客氣有加,但卻要一輩子把他囚禁在大海中。

他不允許捕鯨手隨意殺害海豹、長鬚鯨等海洋動物,甚至不惜爲營救陌生的採珠人差點犧牲自己的生命,但卻可以毫無感情地攻擊人類軍艦並坐看它慢慢沉入海底。

這種複雜的人物性格促使讀者深陷其中,一會感動於他的才華和責任,一會又憤怒於他的傲慢和冷血。

尼莫船長散發出的孤獨感,最終迫使我們不得不追問,人到底應該有怎樣的信仰纔是適合的?

最後一條懸念線圍繞着解密發展。

從水下“獨角鯨”到底是什麼?到一系列水下如何生活、海底沉船、沉沒的亞特蘭蒂斯大陸等等的海底祕密,甚至最終阿羅納克斯一行人到底能不能重返陸地都緊緊牽扯着讀者的心。

作者在行雲流水中不慌不忙,不斷地爲我們解開心中的疑惑,直至本書的完成。

三、主題深邃,發人深思

凡爾納雖然成功地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的海底世界,但是他卻並沒有簡單地滿足於此。他對生命的思考賦予了整本書更高地追求。

正如前述,尼莫船長對生命是矛盾的,主人公阿羅納克斯有時也是矛盾地。

當時工業革命對自然的影響已經初見倪端,鯨魚和海豹等哺乳動物在人類大規模捕殺下開始大量減少。

阿羅納克斯一方面贊同不應該濫捕濫殺,但當潛艇需要食物時,即便是瀕危物種,他也只能沉默接受。

這種深深的無奈,無不體現出作者對於自然和生命的矛盾心情。

這一點在捕鯨手尼德·蘭身上表現地最爲複雜。在尼德·蘭眼中,所有的魚類和動物都是食物和值錢的商品,所以他可以毫無障礙,乾脆利索地殺掉所有能看到的動物,甚至連阿羅納克斯有時都不希望他走出潛艇。

可是,當尼莫船長指揮潛艇對幾百頭抹香鯨進行屠殺時,捕鯨手卻表現出了憤怒。他對尼莫船長說,他不喜歡屠殺,他只喜歡自己的魚叉。

這句話彷彿讓人看到捕鯨手對於獵殺還是存有底線。可是當船長轉頭回答道:“個人有個人的武器。”我們的脊背不禁又是一涼。

是啊,捕鯨手不能接受屠殺只是因爲他僅僅只會用魚叉而已。當他能夠控制更爲強大的武器時,他還能繼續保有善良的人性嗎?

總體來說,《海底兩萬裏》無愧爲世界經典名著之一。其中不乏有對自然、科技的超常想象,更有對生命的深刻思考。

對於孩子來說,書中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會讓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對於激發熱愛科學、嚮往探索未知,無疑幫助巨大。

對於成人來說,這本書同樣會讓我們看盡世界美麗之後,去感受到那最深沉的內心激盪。

探索之前,沒有真相。正如托爾斯泰的評價,“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極其美妙,我讀到它時已經成年,但卻仍使我大開眼界。他的構思發人深省,情節引人入勝,他是真正的天才大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