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中隱含的祕密,到現在也沒有幾個人知道

我第一次聽到教父這個詞,從字面上的理解,是教育孩子的男性長輩,類似於國內的乾爹。認乾爹是中國一些地方的習俗,可能是因爲兩家關係比較好,而認對方的孩子爲義子義女,也可能是因爲緣分或利益等原因,結爲乾親。我對國外教父最直白的理解,是履行父親教育職責的長輩。可能因爲我父親完全不懂教育,連最基本的父愛都無法給予我,導致我的潛意識裏一直渴望一位能夠教導自己,指引自己,愛護自己的長輩出現吧。所以我纔會這樣去理解和定義教父。

其實,不只是我,很多家庭,尤其是中國農村家庭的孩子,都有跟我一樣的想法和需求。凡是缺乏父親愛護和教導、指引的孩子,都很需要一位優秀的長輩作爲情感寄託和人生導師。以前的農村甚至現在的農村,以及一些城市裏的底層家庭,父母根本不會教育孩子,甚至不存在教育這回事。他們所謂的教育,就是把孩子送去學校讀書,一切都交給學校和老師。

在家裏,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就是憑藉自己那少得可憐又早已過時的知識,經驗,思想觀念,強行灌輸給孩子。孩子如果不聽,就非打即罵,動輒就用不孝不乖不聽話的帽子扣在孩子身上。有些性格溫和的父母,即使不用打罵的手段,也會用道德綁架的手段來控制孩子,比如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傷心,甚至哭泣,通過賣慘來使孩子內心產生愧疚感,從而屈服。

除了情感上的控制,農村的孩子,除了學習之外,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其他興趣愛好或特長的機會。他們大多數課外時間都在玩耍,童年似乎過得很開心。如果是80年代以前的孩子, 全國絕大多數家庭都這樣,或許還感覺不到明顯差異。但80年代後期開始,尤其是90後,00後,農村孩子和城裏孩子的教育差距,就非常明顯了。農村孩子最多隻是補習下與學習成績有關的課程,而城裏孩子,則早已開始學習各種特長,參加各種興趣班,經常到國內各大城市,甚至出國旅遊,增長見聞。

而農村孩子,可能在上大學之前,連城市都沒去過。他們在高考之前所經歷和見識到的東西,可能連城裏的小學生都不如。這種特長,經歷,見識方面的差距,比學習上的差距,更加致命。在這方面,我深有體會。城市孩子習以爲常的很多東西,在我看來,卻都顯得很陌生。比如,我是上了大二的時候才第一次聽說沃爾瑪,纔對超市有了初步概念。而城裏的孩子可能幼兒園時就知道了。

除了這些常識性的見識,其他方面的差距也很大。比如,城裏的孩子可能在上大學之前,就有了比較實際的理想,知道自己將來要幹什麼,或者早早被父母安排好了一切。而農村孩子除了學習,幾乎沒嘗試和學習過其他東西,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特長所在。即便考上了大學,依然也只是爲了考試而學習,還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很多窮苦孩子可能有個簡單而實際的想法,就是賺錢,什麼賺錢幹什麼。這個想法聽起來似乎很實際,但讓真正的明白人聽了,卻覺得很可笑。走上職場以後,農村孩子要比城裏孩子落後很多,要走很多彎路。城裏孩子的起跑線高,可能很快就能在職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確定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農村孩子可能要摸爬滾打多年,才能找到自己的路。


甚至,有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沒能力、機會或者時間去實現了。如果你是孩子,願意有一位優秀的教父嗎?如果你是家長,希望孩子有一位優秀的教父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