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閱讀能力還停留在小學6年級嗎?丨《如何閱讀一本書》 第一章

在這個注意力被極度分散的時代,我們的閱讀能力被娛樂綜藝、短視頻等形式的富媒體剝奪地所剩無幾,能通過閱讀進行獨立思考的人不多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交給我們的,就是主動閱讀、獨立思考、尋找答案的“藝術技巧”。這本書自問世以來,在西方國家好評如潮,已重版多次。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學者、教育家、編輯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以主編《西方世界德經典》,並擔任 1974 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於世。

而另一位作者查爾斯·範·多倫(1926-)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後因故離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幫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對本書1940年初版內容大幅度增補改寫。

之前寫了這本書的讀書筆記,現在對這本書進行拆解,這是第一章的拆解內容。


你的閱讀能力還停留在小學6年級嗎?丨《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章

讀書而不加以思考,決不會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淺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後又會淡忘散失。

                                                                                 ——叔本華《論讀書》

在這個注意力被極度分散的時代,能靠閱讀進行獨立思考的人越來越少了。

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買一門課程,就能掌握一項技能;讀一篇雞湯文,內心就會充滿力量;聽一場大V的分享,就能站上風口。

理解能力的不足,讓他們單純地認爲:看到、聽到=做到、得到。

這也是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美國是全球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在本書寫作的1972年,美國13歲—18歲的青少年中有94%的人在校學習,但作者坦然斷言:大部分人閱讀能力仍停留在小學6年級。

這是爲什麼呢?

在作者看來有兩個原因。

一是學生缺乏必要的閱讀指導。在小學階段,每個人都接受基本的讀寫訓練,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到了到中學,專門的閱讀訓練就停止了,這導致學生無法理解實用類書籍。大學以後,情況變得更嚴重,很多學生只能讀一些簡單的小說,但遇到結構嚴謹的細緻作品或者學術文章,就沒有辦法了。

二是我們的閱讀能力被“剝奪”了。圖畫、聲音的誕生使得媒體形式變得複雜多樣。閱讀變成了一件“被動”的事情,各種觀點被包裝在電視、雜誌等富媒體材料中“塞進”我們的思想,通過閱讀來進行獨立思考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通過閱讀進行獨立思考的難度越來越大,因此作者把閱讀看成一種藝術。建議喜歡閱讀的人應該主動閱讀進行獨立思考,使閱讀變得有效。

室友小Q是一個非常健談的人,平時喜歡上網刷信息,社會新聞、時事熱點無一不知,心靈雞湯也都信手拈來,每個人和他交流都感覺如沐春風。

從現在來看,小Q類似一個“段子手”。他善於把看到的信息以有趣的方式轉述出來,卻很少提出自己的見解,還處在閱讀的基礎階段。

大三時,我們開了一門《文獻選讀》的課程,每個人被分配3到5篇專業文獻。老教授留下作業,要求我們:“獨立撰寫心得,並作彙報。”

小Q作爲代表,第一個作彙報。他簡單敘述了幾篇文獻的內容,接着引用其他專家的觀點,把文獻解釋得相當細緻,引得同學們掌聲連連。

老教授也跟着鼓了掌,隨後卻淡淡說到:“不符合要求,不能及格。”

同學們皆愕然,老教授接着說:“文獻選讀,讀的是文獻本身,我希望同學們能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別人的觀點。所以我要求你們能獨立完成,談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別人的。”

小Q的彙報雖然精彩,但通篇都是別人的觀點,儘管這些觀點被加工地非常精緻,但畢竟是別人炒過的“剩飯”,缺少個人見解。

可以推想,小Q就是典型的“被動閱讀者”,平時在網上將看到的信息直接複製下來,包裝成自己的觀點,不求甚解。其結果只能是缺乏主動,看起來涉獵很廣泛,實際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閱讀階段,沒有獨立思考,那些觀點最終仍是無本之木,站不住腳。

所以說,要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使閱讀變得有效,就必須要主動閱讀,進行獨立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