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時代》:爲什麼說“經濟奇蹟”造就了職場“剩女”

“剩女”困境

最近幾年,單身好像成爲一種“罪過”。每逢節日,單身者總是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尤其是那些大城市的適婚女性,同學朋友聚會上被問長問短,家中父母又安排相親,打開電視也能看到爆火的相親節目《非誠勿擾》,就連出去散步,公園裏到處都是“相親角”,簡直是“四面楚歌”。

這些“剩女”往往有着較高的學歷,不錯的工作,甚至在事業方面有所成就,卻就是有着各種理由不結婚。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這麼多正直大好年華的姑娘不願意結婚,甚至都沒有對象呢?

有的人說是因爲現代女性眼光高,堅持要找各方面都優秀的,否則就寧缺毋濫。也有人覺得是女性很“物質”,動不動就要房要車。有的人甚至把她們的家庭家庭聯繫起來,認爲她們之所以嫁不出去,都是因爲丈母孃、小舅子“作怪”。

實際上,“剩女”並非拒絕婚姻,她們在推動中國經濟奇蹟的同時,經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難道每一個嫁不出去的剩女都有一顆“高不成低不就”的心嗎?如果你讀了今天要講的這本《單身時代》,就會發現,“剩女”的困境並非來自主觀想法,而是源於經濟發展和事業追求的矛盾。

《單身時代》的作者玫瑰(Roseann Lake)是世界頂級經濟雜誌《經濟學人》的記者,同時也是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赫芬頓郵報》等世界知名媒體的的特約作者。她曾在北京擔任自由撰稿記者5年,《單身時代》正是她長時間與中國“剩女”羣體的深度交往寫成。

這本書着重描述了四位“剩女”的感情生活,其中既有家境優渥的女大學生,也有美國名校博士頭銜的“女學霸”,甚至有靠着給“成功人士”當情婦賺取人脈資源的“女神”。這些女性雖處在不同層次,對自身事業和發展都有着明確規劃,但她們同時都飽受“剩女”的困擾。

她們都曾在感情中困惑,在與異性相處中迷茫,而這些痛苦並不是因爲她們“要求過高”,實際上更來自於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

傳統的家庭婚姻觀念爲女性扣上了“剩女”的大帽子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人們習慣性地認爲,作爲男性應該專注事業,而女性則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家庭,輔助男性創業,孝順父母,養育孩子等。即使到現在,中國女性工作率超過70%,僅緊追男性的80%,這種傳統的婚姻觀念仍在通過代際傳遞。

書中的女大學生張梅,家鄉在哈爾濱附近的小鎮,父母是銀行系統的職員。按道理來說,這樣的家境下,父母應該比較開明。但在她的婚戀問題中,父母只會不斷“發號施令”。從畢業開始就要求她回家鄉發展,每次聯繫都故意將話題往“找男朋友”的方面引,甚至不斷地爲她介紹相親對象。

即使張梅明確表示,自己希望留在北京發展,父母仍然不依不饒,要求她找男朋友,甚至表示要出錢買房、辦北京戶口爲張梅增加“相親籌碼”。

這使得張梅一直對感情生活很消極,不斷表示“愛情要看緣分”,每次相親都匆匆了事。另一方面,她乾脆把更多心思在工作上,把工作和學習安排得滴水不漏,以此沖淡父母施加的“婚戀焦慮”。

經濟發展和人口下降矛盾環境,讓很多女性被迫在事業和家庭“二選一”

實際上張梅的情況不算個例。早在建國初期,人們就普遍認爲女性應該以家庭爲重,男女同工而不同酬的情況普遍存在。爲扭轉人們的落後觀念,國家提出“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鼓勵婦女參與建設、發展生產,改變了很多阻礙婦女走向職場的歧視性做法。

要知道,當時大部分女性從“三從四德”的舊社會過渡而來,工作率只有個位數,幾乎沒有社會地位。正因爲參加勞動,女性對經濟貢獻越來越大,家庭乃至社會地位才慢慢不斷提升。

這個提升有多大呢?2018年,中國女性對經濟的貢獻度已經達到41%,可以說中國長時間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蹟”有相當部分是女性功勞。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經濟發展又碰上了新的問題,那就是老齡化。

老齡化實際上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人口增長快的時候,經濟發展也會更快,可當這批人年齡大了,勞動力不夠了,經濟的增長便會放緩,甚至出現老齡化負擔。於是人們應對老齡化的措施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鼓勵生育。這看起來這是一個延續“奇蹟”的好辦法,但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

我們都知道,在此之間我們一直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在計劃生育情況下,用人單位雖然要在女性生育期間支付工資和各項費用,但這個僱傭成本是明確可承受的。

但現在老齡化問題出現了,計劃生育政策放開了,一個適婚女性什麼時候結婚生育,生幾個孩子,這都蘊含巨大的不確定性。極端一點,萬一一個女性一進入公司就連續生了兩個孩子,生完孩子後就辭職了,這公司不得“血本無歸”嗎?

也正因爲這樣,很多女性被迫在事業和家庭作出選擇。要麼迴歸家庭,要麼堅持事業,甘當“剩女”。《2019年職場女性就業安居報告》顯示,35歲是女性收入的分水嶺,中國大陸女性高管的比例僅有17.2%。這也說明,經濟發展和人口短缺的矛盾間接使得很多女性的事業發展受阻,缺乏足夠的經濟地位。

女性婚戀問題在複雜情況下變得更加難解

更長遠的影響是,這樣的大環境不但使得女性的事業發展受限,更讓她們陷入迷茫。有的人要爲了順利成婚掩蓋自身個性,甚至討好相親對象。比如書中的“女學霸”瓊,聰明自信,善於思考。可這樣的“人設”在中國的相親市場上並不受歡迎,她只能收起自己的靈性,畫上濃妝,用PS給自己增加“女人味”,以此來吸引其他男士。

還有一位“女神”艾薇乾脆把“事業”和“婚戀”結合起來,流連於“上流人士”,不斷更換男伴,以此獲得更多人脈資源。這種方式雖然讓她買上了房,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卻也讓她對婚姻和愛情產生懷疑,認爲男性只要成功就會“變壞”,最後選擇同自己接觸過收入最低的男士結婚。

所以說,“剩女”不是拒絕婚姻,而是對婚姻迷茫,不知道如何平衡婚姻與事業。這種迷茫源於傳統的婚姻觀念,源於經濟發展和人口短缺的社會矛盾。如果單單把剩女現象歸咎於女性的主觀選擇,無疑是把目光侷限在了少數個體。

“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說了幾十年,還是有很多人還把她們放在“家庭”那一小面,把那些因爲事業追求而不拘泥於傳統的女性稱爲“剩女”。

她們爲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卻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所以,要真正讓“奇蹟”延續,每個人都應該有所警醒,不要給女性加上“賢妻良母”的社會期待,正視她們的選擇,努力營造平衡婚姻家庭和事業發展的有利環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