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回憶錄》11~15

十一《追風箏的人》

很多人會把《偷影子的人》與《追風箏的人》放在一起。的確二者都很治癒。倘若要分高下的話,我會把我的一票毫不猶豫地投給後者。

爲什麼《追風箏的人》會更加吸引我呢?因爲它更加複雜。爲你,千千萬萬遍。至今我還記得這句話。這是偉大的友情。來源於愛,這種博愛,仁愛,更加遼闊與深厚。這種感情遠遠超越了我們普通人的理解與感受。

一句老話,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十二《許三觀賣血記》

這本書,我是特地讀了《活着》後,屁顛屁顛地跑到喧鬧的圖書館借來看的。油黑的封面上,寫着餘華老師的簽名。翻開書來,雞屎黃般的養生護眼紙讓我感到心底具有了巨大的落差。

抱着一口氣讀完後,我才發現這許三觀比這紙還憔悴。每次賣血後,還學着人家把酒熱一熱,真是會生活,精緻極了。

我沒賣過血,可我獻過血。大學有一次中午下課因爲來不及排隊,飯都沒吃幾口就趕着去排隊獻血。結果頭暈目眩的我,一下子倒在了師生活動中心的大舞臺上。醫生沒給我獻血證,淡淡地說,“還要給你倒貼,沒收你錢就不錯了。”

喝酒補血嗎?老許!不如改喝腦白金噫!

十三《兄弟》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很多年前,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們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就說過,“將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不是莫言,就是餘華。”

圖書館裏借的《兄弟》,還分上下冊。一次借一本,近50萬字兩三天之內讀完。

餘華老師的小說語言很有特色,敘述的語言功底據說師承福克納,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卻準確生動,普通人的語言很難做到的。餘華老師曾在節目中和董卿說,“我認識的字不多。”

《兄弟》是餘華老師長篇小說中語言最爲幽默風趣的一篇。不僅如此,情節也是最具戲劇性。讀到最後我才知道,這是對李光頭,對我,對人類的莫大的諷刺。

開頭我笑得有多無恥,結尾我便有多羞愧。世間一切的笑話,都是暗含着悲劇。不然爲什麼我們一看別人摔倒我們就笑呢?

什麼是好書,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讀這本書時差不多是兩年前了,如今我依稀記得讀得時候帶來的強烈感受——這便是好小說的魅力。

我能說什麼呢?讀書吧,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即便沒有黃金屋,那裏也有我們想要的一些答案和收穫。

十四《放學後》

東野圭吾的書,這是我讀的第一本。如今我們書店的日本文學暢銷展臺,有一半是東野圭吾的書。

這本小說讓我欣賞的地方,不僅僅是情節的離奇古怪,而是未曾想到原來懸疑小說,也可以有一些深刻的地方。

這種深刻,我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但是,倘若我讀中國的一些懸疑驚悚小說,我便對其深深地感到厭倦。

《放學後》的情節我已然忘卻,只記得結尾的故事情節讓我感到詭譎。有時候讀書不一定非要讀出什麼感想出來,可能僅僅是爲了消遣。而東野圭吾的書將是消遣最好的選擇。而且,消遣的同時還學習到了一些意外收穫。

這意外的收穫,大概就是兩個字吧。——思考。

十五《解憂雜貨店》

東野圭吾真的是一朵奇葩。不僅能寫懸疑小說,還能寫治癒系的小說。這本書讓我想到了日本的宮崎駿的動漫。

日本真是一個神奇的民族。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有,宮崎駿的《龍貓》也有。

這本書我不多說了,看過的都說好。好甜的一支棒棒糖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