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小暖》∣唯静,才能关照万物

从3月9日开始,旸瑫老师举办的“同读一本书”活动已经开始阅读第5本书汪曾祺先生的《人间小暖》了。汪老先生的书,我并未拜读过,趁此机会,与老师一起读好书写心得,希望与各位朋友分享一二。

《人间小暖》以“爱与温暖”为主题,收录了汪曾祺先生的经典小说与散文共36篇。这些文字饱含生命由繁华与浓烈归于平静后的从容与淡雅,倾注了汪老对光阴草木、虫鱼鸟兽以及人间生活的关注与温爱,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透过文字,汪老向我们传递了他的处世智慧:人生如梦,唯有将一颗真心安顿好,热爱生活,理解生活,才能获得生命的馈赠。

初瞧封面,“人心温暖,万物复苏”八个短字便映入我眼帘。再瞧插画,顿然发现此景此意确有“人间小暖”的意境与唯美。无论是题字还是插画,都让人深感温暖与柔情。这让我想到汪老必定是一位历经风雨沧桑后却依然深爱这人间万事万物的文学家、生活家与哲学家。

翻开书页,汪老的一段话跃然纸上。

汪老讲他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

此诗出自北宋程颢的《秋日》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诗虽说是秋天偶然写成,细细分辨却可看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心境悠闲,不慌不忙,从容不迫,怡然自得。在生命的悲情与思考之下,诗人超越了一己的得失和现实的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去提升人生的意义。这首诗表现的是道,是静观,静观就是去欲,四时佳兴就是去欲之后获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够有这种感觉。

所以,富贵不淫,身处贫贱也感觉到快乐。这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儒家观念,但是到了静观的境界,能够平静地看待世间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了。这就是一种超越。我想汪老先生也早已进入到了这样一种境界,正如他所讲:唯静,才能观照万物。我想也只有“静”才能体会到“人间小暖”吧!

读完《人间小暖》辑一岁月如诗中的三章:《生机》、《博雅》、《无事此静坐》。汪老的文字平淡质朴,所述虽皆为生活小事,却如涓涓暖流般有一种温柔的抚慰人心的力量,透露着为人处世的睿智与从容。

《生机》中,汪先生笔下的芋头、豆芽、被铁蒺藜勒得入骨的柳树等都饱含着勃勃生机,蕴含着强劲的生命的力量。尽管他们都很弱小,随时都可能被夺去生命,但他们的勇气,他们对“生”的渴望支撑着他们活了下来,而且,活的恣意,活的漂亮,活的让人刮目相看。

汪老毕业于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全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汪老的诸多文章中经常提及西南联大的那些故人往事。《博雅》的短文中就接连提到吴征镒、陶光、许宝𫘧、崔芝兰、华罗庚、赵九章、闻一多、罗膺中等闻名中外的大家。这让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西南联大的老照片,给我的直接感受是:作为战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西南联大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奋力抗争,虽然艰难,可联大人却不悲观消极,甚至可以说个个器宇轩昂、意气风发。他们的自信、刚毅、勇敢、从容与智慧,全都写在脸上。从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到“联大”的精神:政治情怀、社会承担、学术抱负、远大志向

最喜欢的还是《无事此静坐》这一篇短文,因为它确有“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的人生姿态。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作“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汪老的这段话十分让人受启发。这段话与《秋日》的意境如出一辙。静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态和境界,也是一种心灵的憩息。唯静,才能让内心空灵澄澈,静观万事万物,从而引发深邃的思考,于思考中,灵魂和思想也能得以升华和永恒。

注:旸瑫私塾“同读一本书”活动的第5本书汪曾祺先生的《人间小暖》。

阅读时间:2019年3月11日

阅读页数:1-10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