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工作法 ,25分鐘讓你學會專注這個技能

從遠古到現代,從原始社會到奇點臨近,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時間的呢?又是怎麼計量時間的呢?

古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創造了曆法了;古代用銅壺滴漏和日晷計量時間,聽晨鐘暮鼓報時,到了1283年,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了史上首座砝碼帶動的機械鐘,目的是爲了提醒僧侶禱告。

現代人的生活節湊快,壓力大,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是你抱怨任何事也不應該抱怨時間,因爲上帝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天24個小時。所以怎麼使用和規劃時間,讓自己更有效率,生活更幸福。這就是時間管理的意義!

本期推薦:《番茄工作法》

閱讀難度:**


第一期  番茄工作法 ,25分鐘讓你學會專注這個技能

                                                                                                                          文|昆書

關於番茄工作法,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就像我們無法從一個人的名字看出他的美醜一樣,我們也無法通過一個書名來判斷一本的價值。這本書很薄,內容簡單生動,閱讀起來很輕鬆。不到兩個小時就能讀完讀懂。

我們說時間管理,時間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我們也不能通過所謂的管理時間,而給自己增加一小時。但是,我相信你如果不會善待時間、珍惜時間,你會損失不止一小時。所謂的管理時間,說白了就是提升我們的效率。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更多事情。

關於時間你有什麼困擾?你是否想過自己時間不夠用,做事效率不高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想一想你是否有做事很容易分心,頭腦裏想法很多,卻很少執行過?你是否經常忙了一整天,但是卻發現一件“大事”也沒辦成?又或者你做了很多超級完美的計劃,但是因爲你的拖延全部擱淺,重要的是這還給你帶來嚴重的負罪感!想要提高自己,想要陪伴家人,想要放鬆娛樂……但是工作和生活讓你焦頭爛額,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用,能休息休息就不錯了!


如何提高效率?來個一心二用,多線操作嗎?


我們的大腦就像是電腦的CPU——中央處理器。它控制着我們的認知過程,對信息進行分門別類,扮演着首席執行官的角色。所以它更適合處理問題,而不是存儲太多問題,也不適合多線程的操作。電腦的多任務運行,實際上也是快速的輪流切換而已。CPU切換一次需要的時間是22億分之一秒,我們人腦切換任務則需要5~15分鐘。嚴格來說,我們並不能分心同時處理兩個問題,不同問題和任務之間的切換不僅耗費你的精力和時間,還會耗費你的大腦能量。你如果不能像郭靖一樣一手畫方一手畫圓,就最好學會一次專注一件事。

任何時間管理如果脫離了專注,那就是在耍流氓。


曾經有一個“學渣 ”就是因爲自己不夠專注,下定決心想要改變自己的學習習慣。於是他就問自己“我爲什麼不能專注地學習十分鐘呢?”但是問題也來了,誰爲自己計時呢?於是在機緣巧合下,他用自家的一個形狀像番茄的廚房計時器計時,於是第一個番茄鍾誕生了,這個人就是番茄工作法的創始人佛朗西斯科·西里洛。那麼番茄鍾爲什麼能讓人提高學習效率,進入專注狀態呢?


假設你每天都會乘坐一趟地鐵,你知道大概多久會到達目的地,這個時間段沒有什麼事情打擾我們。這個時候你會做些什麼?可能有的人在乘地鐵的時候睡覺玩遊戲,有的人看書學習,同樣也有牛人利用乘地鐵的時間用手機寫了一部小說。這個時間段內沒有什麼打擾,可以選擇做的事情不過,有助於你專注的做些事情。

番茄工作法就是把每天的時間分解成小段,設置好25分鐘的鬧鐘,拋開我們的雜念,然後專注於當天的任務。這便是番茄工作法最重要的原則——一次只做一件事。

 

日本有個著名的禪師叫鈴木俊隆,他是將禪修帶入西方世界的先驅之一。而他的12條生活準則,影響了喬布斯的一生,其中第一條準則就是“一次只專注於一件事”。喬布斯曾經被自己一手創立的蘋果公司踢出局,經歷了很多之後,後來再次重新回到蘋果公司的時候,他首先做的就是砍掉了衆多的產品線,着重推出了一款劃時代的產品iPod,廣告語是:把1000首歌放在口袋裏。後來陸續又推出了iPhone等一系列產品,使蘋果公司起死回生。這就是專注的力量。

 

人在非常專注的時候,是能夠產生一種“心流”的狀態。“心流”指的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一件事的心理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通常不願意被打擾,也就是抗拒中斷。比如藝術家在創作,又比如你在打遊戲。這種狀態下人的念頭就像一條洪流,浩浩蕩蕩又井然有序,一切都在從心所欲的控制之中。

說起心流不得不提起莊子中的庖丁解牛。庖丁把宰牛這個活兒上升爲一種哲學和藝術。開始在分解牛的時候,他眼中已經沒有牛,最後達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境界。在高超的技藝和完全的專注下,他達到了心流的狀態。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咱們先從專注開始。番茄工作法能否讓我們保持專注,甚至進入到“心流”的狀態呢?這種方法有沒有什麼科學原理?說完了牛,我們再說說巴甫洛夫的狗。

190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巴甫洛夫在巧合下發現了一個重大成果,他注意到實驗室的狗一看到給它們餵食的工作人員就會分泌唾液。於是巴甫洛夫開始了一系列的長期實驗,包括點擊、哨子、節拍器、音叉以及視覺刺激。經過一段時間後,狗每次收到這些信號就開始分泌唾液。反射,就是建立一個特定信號,狗經過某種訓練,便學會了這種條件反射。

人腦的結構可以分爲四個層次:腦幹、邊緣系統、皮層和額葉。生活在億萬年前的爬行動物也有腦幹,所以腦幹也被稱爲爬行腦,它爲我們提供了可靠的條件反射機制,不需要意識參與即可做出反應。物種的進化賦予我們一些非條件反射的本能,這是與生俱來的,例如眨眼。而條件反射則是後天養成和習得的。養成習慣,當你開啓你的番茄鍾聽到咔噠聲,你就開始專注,這就是條件反射。

番茄工作法就是順應自己的天性去工作,而不是與之對抗。用番茄鍾開啓你專注的條件反射開關,再通過一次只做一件事的原則,讓你進入到最佳的專注狀態。

下篇文章,我會說說番茄工作法的具體操作方法和自己的一些心得。希望更多的朋友學會番茄工作法,從找到屬於自己的專注的狀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