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動不動就生氣、不開心或想太多?

你是一個高度敏感的人嗎?在下判斷之前先來回答一個問題,假設你被老闆臭罵了一頓,你會怎麼樣?是憤怒地道一聲“老子不幹了”,然後瀟灑地揮袖而去,還是低頭不語誠惶誠恐地在那裏自怨自艾,或者是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很明顯,不管是說走就走的過激反應,還是一聲不吭的刻意迴避,都不是什麼好的選擇。能夠掌控自己的衝動和情緒,靜下心來進行思考的那些人,纔是真正厲害的人。

《真正厲害的人,都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一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卡魯恩·霍爾,他是美國休斯頓辯證行爲療法中心負責人,同時也是美國著名的辯證行爲療法(DBT)治療師,其獨創的情緒管理方法在歐美被火熱普及。

霍爾通過大量採訪、調查和門診經驗,發現大部分高敏感情緒的人,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情緒雖然會不斷地變化,但總結起來都有某些相同的性格特點。在書中,霍爾首先通過對高敏感情緒人羣性格特點的梳理,介紹了高敏感情緒的特點和根源,並引入了“用正念管控情緒”的概念,然後對辨認情緒、放下評判、自我認同以及戰勝孤獨等掌控情緒的具體方法進行了詳細講解。

這套行之有效的情緒管理方式以及具體的實踐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件時,讓自己做出更爲明智的選擇和積極的反應。

我們不能簡單的說情緒是好還是壞,而是要通過不同情緒表現的特點,找到掌控情緒的技巧。

01

情緒高度敏感是天賦,也是負累

高度敏感者對大自然有着敏銳的觀察力和理解力。那些名傳千古的偉大文學家,不管是聞花香之濃郁,聽松濤之激揚,看碩果之累累,賞雪花之潔白,都能心有所感,寫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類動人的篇章。

高度敏感也是創造力的源泉。例如,傑出的產品經理,需要對其設計的產品有着深刻的微觀體感:一個按鈕幾毫米位置的偏差也會影響用戶的點擊,不同頁面的佈局也能影響用戶的注意力。只有這樣才能以不同尋常的方式將零散的事物重聚在一起,做出改變世界的產品。

然而,高度敏感者也有自己的痛苦。他們很容易感受到周圍環境的變化,不管是傷春悲秋的情懷,還是與友人的離別,甚至是看着夕陽西下,都能夠引發他們傷感的情懷。他們很善於捕捉別人的情緒,也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影響,會隨着別人的開心而開心,隨着別人的惆悵而惆悵。

高度敏感者也會活得很累。他們通常會對拒絕很敏感,在應該拒絕別人的時候,擔心影響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從而害怕說不;在別人對自己說不的時候,又會覺得自己在別人的心目中已經沒有那麼重要,甚至會因此覺得兩個人已經不適合交往。在這反覆的過程中,不但自己覺得很累,和他們交往的人也會覺得很累。

高度敏感者也常常會有不斷變化的身份認同。強烈的情緒會干擾他們的好惡和價值觀,例如,在一種情境中他們會富有同情心,看到小動物受到傷害就會感到難受,看到別人的生活很艱苦就會感到傷心,看到社會的一些醜惡現象就會很憤怒,但常常又會對這些現象對立面的人比較殘忍,恨不得立刻把他們全部消滅,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

高情緒敏感者通常會有兩種表達方式:情緒化反應和情緒化迴避,而大部分人的表現都在這兩者之間。

情緒化反應的人,稍不如意就會對別人發脾氣,一點小的摩擦就會和對方大吵一頓,不聽別人的解釋就立刻下結論,有時甚至會造成慘重的後果。而情緒化迴避的人,總是不願意去面對引起自己不舒服的感覺和情境,當自己遇到困難時,不是想辦法去解決,而是想通過暴食暴飲、瘋狂的購物和旅行,或者是大醉一場,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敏感情緒既是一種上天的恩賜,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我們不能單從一個角度來說其好還是不好,而是要在不同的情境下,掌控管理情緒的技巧。不過,如果想要學會管理情緒,首先要學會辨認自己的情緒,以及尋找自己情緒的根源。

02

正確辨認你的情緒,尋找情緒的根源

當孩子哇哇大哭的時候,母親會想出很多辦法哄孩子開心,先看看是不是尿褲子不舒服了,再判斷是不是餓了……當費勁周折都沒有效果的時候,無意中碰到一個玩具發出了聲響,孩子終於“咯咯”地笑了起來。

當過父母的人或許有類似體驗,只有找到孩子鬧脾氣的情緒根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許我們會覺得,對於成年人來說,很容易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爲什麼有情緒,是什麼樣的情緒。然而事實上未必如此,我們不但常常會把不同的情緒混淆,還搞不明白我們爲什麼有情緒。

激動、興奮和幸福、快樂的情緒常常被混爲一談。很多慶典會讓我們覺得激動,但如果準備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後心力憔悴,就未必會感到快樂。就如一些地方的婚禮習俗,超大的排場、繁雜的儀式,勞民傷財不說,還把新郎新娘折騰得夠嗆。大家因此都很激動和興奮沒有錯,但新人真的就幸福和快樂嗎?其實未必,說不定簡單輕鬆的旅行會讓新人更加開心。

情緒難以辨認和找到根源的原因還在於,當情緒和自己的想法結合之後,就會產生另外的情緒。例如,孩子成績不好,有的人就會感到傷心,因爲這與他望子成龍的想法越來越遠,然後他可能會用憤怒來表達這種悲傷情緒,訓上孩子幾句。如果孩子頂了兩句嘴,甚至和他吵了起來,整個家庭便會籠罩在壓抑的氛圍中,他可能就會覺得這種氛圍讓他很痛苦。

從傷心到憤怒到痛苦,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讓最初的一點小情緒,經過一系列想法和行動後不斷演變,最後發展成其他更大的情緒。當我們回過頭思考一下到底發生什麼的時候,早已忘了當初事情是怎麼開始的。

如果弄不清楚情緒的來源,我們便會妄下結論。比如,你正在和朋友說話的時候,他突然皺了一下眉,你會怎麼想?普通人可能覺得沒什麼,而高情緒敏感者可能會覺得朋友皺眉是因爲對自己說的話不滿意,甚至壓根就不想聽自己在這裏喋喋不休,然後進一步猜測朋友這麼反應的原因是什麼。而事實上,朋友皺眉可能是正在思考他們說的話,也可能是感受到了事情的棘手性,甚至可能是窗戶折射的光線正好照在了他臉上。

辨認自己的情緒,找到情緒的根源後,需要我們將眼光專注於當前的情境,並且放下評判思維,才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03

放下評判思維,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果在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種飲料中,你想表達自己比較喜歡其中的一種,可以有兩種說法:“百事可樂比可口可樂更好喝”或者“與可口可樂比起來,我更喜歡喝百事可樂。”

其實這兩句話對你來說,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但對聽的人來說,可能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果。因爲第一句話是評判性的,它在表達一種觀點,如果聽的人與你的觀點一致,或許會點點頭表示認可;如果聽的人更喜歡可口可樂,可能會表示反對。而第二種表述方式,不管你的聽衆喜歡的是百事可樂還是可口可樂,都會對你的話無可辯駁,因爲你只是在表述個人喜好,與他人的想法沒有任何關係。

我們或許不會因爲什麼飲料更好喝這類小事而爭執,但在現實生活中,哪個球隊更值得喜歡、中醫還是西醫更有效之類的問題,卻可以讓朋友之間吵個不停,嚴重的甚至還會分道揚鑣。

減少使用評判性語句,可以少引發很多爭端,因爲很多情緒就源於這些評判性思維或語言。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外部的評判,例如,這個孩子很聰明、那個人很老實、這個傢伙的手腳不太乾淨等。我們也會對自己做出評判,例如,這個領域我不擅長、我沒有辦法在公衆面前演講、我不太可能取得更好的成就等。

不要以爲這類評判性語言只是說說而已,很多時候甚至會追隨我們一生,並讓我們向着被評判的方向發展。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一位心理學家對某小學多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智力測驗,並形成了一份智力測驗報告,交給老師們一份學生名單,然後告訴老師名單上的學生智力比較突出,將來會有更大的發展,但由於實驗還沒有結束,請老師們保密並且不要對學生們有特殊的關照。

實際上,這份名單中的學生是隨機抽取的,但幾個月之後,奇蹟發生了,在這份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有了顯著提高。顯然是這份名單影響了老師對學生們的評價,並在潛移默化中將情感和言行傳遞給了學生,從而讓學生變得更爲自信。

既然評價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發展,那我們能倡導大家都去做正面積極的評價嗎?這種方法也不可取,因爲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兩面性,既然有好的,那就會有壞的,就如今天你評價白色是最好的,明天遇到黑色就會覺得沒有那麼好了。

如果別人評判我們,那該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假設別人對你的居心是良好的。比如,你的朋友當衆指出了你的缺點讓你感到很難堪,你當然可以覺得他就是想讓你出洋相,但也可以認爲他是在用這種方法讓你儘快改掉缺點。這樣,你未必需要對其心懷感激,至少不會感到沮喪。

放下評判性思維,用客觀眼光看待眼前的事物,並不是讓你保持盲目的樂觀,而是讓自己擺脫非好即壞的二元思維,讓自己的視野走得更遠。

每個人都有自己感知世界的方法和視角,都有自己喜怒哀樂的理由。外部的環境是變幻無常的,如果我們的情緒過於敏感,就會疲於圍着世界的變化而心情波動,不但自己痛苦,也讓周圍的人痛苦。

然而社會人,我們既然不能做到完全消除情緒,就要想着如何管控好情緒。霍爾在《真正厲害的人,都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中,還講述了其他掌控情緒的方法,用來幫我們做出更有效的選擇,重塑和諧的人際關係,享受情緒帶來的恩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