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員年入15萬,跟女研究生離婚”的新聞爲什麼會火?

外賣員年入15萬,跟女研究生離婚”的新聞不是條好新聞,有充足的理由懷疑是條假新聞,因爲沒有指出新聞來源,作爲通篇信息支撐的,也只有寥寥幾幅微信聊天圖:


甚至於,我們還能發現不同的微信截圖版本:


這樣奪人眼球的新聞炮製手法,讓人不敢苟同。但這樣“粗製濫造”的“新聞”,爲什麼能引起廣泛的迴響,這纔是值得我們考慮的新聞“點”。

一句話:新聞雖假,民情是真。

這條“新聞”走的是“逆階層固化”的路子,就跟此前北大研究生當快遞員的爆款文一樣,都是通過階層反差來吸引注意

同時,作爲“新聞”核心的,是婚姻內有些女性的無節制消費和鋪張物慾,其中有對消費主義文化塑造的性別角色——女性負責消費,男性負責賺錢,或者說,女性是消費主體,男性是財富創造者——的大衆反感。

往前略微追溯一下,在大衆傳媒中廣泛傳播的“寧在寶馬車上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拜金觀念,以及《蝸居》中塑造的那個雖然真誠善良但卻買不起25塊錢一個的哈根達斯的小貝,都一再表達了消費主義時代下愛情與婚姻的十足功利傾向:要“門當戶對”,要“男財女貌”,男人要用腦力和勞力的付出不斷撈取各種資本,女人則依附於男人獲取物質滿足和不斷往上攀爬。

消費主義時代下,這樣的婚姻觀的形成,使得各色各樣的“物質女孩”如“妖孽”一樣層出不窮地冒出來,隔三差五就會被拿到大衆媒體上批判一番。

這位讓外賣員“供養”不起的女研究生,只不過是讓人“鄙夷”的“物質女孩”的新一個版本而已,她不是最初的版本,也絕不會是最後的版本。

但這裏的問題在於,一方面,大衆對於沉浸在無休止消費慾望中的“物質女孩”的批判,反映了對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和正常婚姻秩序的嚮往和肯定;但另一方面,婚姻中女性的消費主義傾向和虛榮心是時代文化的產物,把鋒芒和炮火集中到女性身上,既是不公平的也是無益的。從根本上,女性也是這種消費主義文化結構和商品化婚姻觀念的犧牲品。

當“門當戶對”成爲通行的擇偶配對法則,當餐廳、購物廣場、電影院、遊樂場成爲甜蜜愛情的標準孕育場所,當價格高昂的鑽戒成爲婚姻幸福的見證,當“要掉父母半條命”的奢華婚禮成爲婚姻的必備門檻,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下的婚姻觀念和性別意識,怎麼可能不受虛榮心爆棚的物質主義的影響?

所以,一方面,“外賣員年入15萬,跟女研究生離婚”“新聞”中對於“拜金女”的反感和抨擊,是一次毫無新意的冷飯新炒;另一方面,根本上,改變這種讓女性淪爲消費動物、讓男性不堪重負的畸形狀態,還是要靠社會結構層面的調整和大衆文化風氣的革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