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最至暗、最高光的光陰故事

      時間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
      時間給空想者痛苦,給創造者幸福                     

                            ——麥金西


說起時間這個話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話可說。時間裏有我們的喜怒哀樂;有我們的跌宕沉浮;有我們的人生故事。

我對時間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及深的過程。這種變化是在我大大小小的經歷中一點一點發生的,我喜歡把這些“發生”稱之爲我的光陰故事。

一寸光陰一寸金,光陰故事值千金。在林林種種的光陰故事裏,我挑選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至暗時刻和高光時刻講給你們聽。

這些至暗和高光時刻最能體現我對時間的態度,至暗與高光的交替、纏繞、轉換間是決定性瞬間、是觸底反彈,是破繭成蝶,是時間觀的進階,是有可能爲大家看待時間提供的另一種視角。

時間觀是什麼?它是我們對待時間的一種態度,attitude,正如米盧說的,態度決定一切,時間觀是一個總開關,決定了我們的時間感知、時間流向、時間管理,以及我們使用時間時的道與術。

雖然客觀上時間的流逝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

時間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朝如青絲暮成雪,歲月不曾放過誰。

在時間把滄海變桑田恢宏的力量面前,人是何等的渺小,時間纔是真正的big boss,每個人的生命在時間中孕育、希望在時間中萌芽、繁盛在時間中搖曳、肉身終將在時間中消亡、精神卻在時間中永恆。

但,時間觀作爲一種態度卻具有主觀性,個體仍然有選擇的權利,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時間觀,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只有適合與否。過奮鬥的一生和過安逸的一生同樣都是人生的選擇。你選擇了怎樣的時間觀,就會以怎樣的方式度過一天,度過一年,度過一生。

我的時間觀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的進化。正是有了時間觀上的不斷進化,我纔會在一天天老去的路上感恩每一個昨天,抓住每一個今天,期待每一個明天,此生不虛度。

第一個階段:單一維度的時間觀(大體時間段:從初中——碩士畢業)

去年的一天,女兒問我:“媽媽,如果您變得像我這麼大,一定會做什麼事?”

我想都沒想,脫口而出:“如果重返你這個年齡,媽媽想做的事很多,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定會珍惜時間。”

當我說出“珍惜時間”四個字時,周圍安靜了下來,一邊是走過匆匆數年的我,一邊是人生剛開了個頭的女兒,母女間的閒談彷彿是時間的洪流中的時間長者與時間頑童一場不禁意間對話。

從女兒出乎意料又似懂非懂的表情中我知道對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來說,她終究難以理解,爲什麼媽媽的回答,不是“買更多玩具、吃更多好吃的、最好能不寫作業”之類的答案。畢竟在孩子的世界裏值得珍惜的東西可能是一本有趣的童書、一份精美的禮物、一件新買的玩具,一頓美味的大餐或者是一場期待已久的旅行。唯獨不知時間是什麼鬼,能吃嗎?

回想我像女兒這麼大時頭腦中一點也沒有時間的概念。那個年齡的我完全不care、不珍惜、不敬畏時間它老人家,旺盛的精力和寶貴的時間都消耗在除學習之外的雞毛蒜皮上。

我真正意識到時間的寶貴是從上初中開始的。當我的很多同學以優異成績升入重點初中,而我只能上一個很一般的初中時,我才幡然醒悟我對時間的不敬換來的是時間狠狠的一記耳光,在哪裏跌倒在哪裏爬起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並以時間的管理作爲突破口。

在此後漫長的求學路上,我漸漸摸索出單一維度時間觀。什麼是單一維度的時間觀。二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只幹一件事。時間被單一、純粹地集中在唯一一件事上——學習。單一時間觀的第二層意思是,在時間軸上,未來是老大,以未來爲導向,不糾結過去,不享樂現在。換言之,過去已去,不必回頭,用現在的苦來換未來的甜。

單一時間觀的優勢是,注意力高度聚焦於一件事上,專注且容易出成績。那些年我除了學習就是學習,整日與書本斯守,眼裏完全無他物。於是,沒空青春期叛逆;沒空捲入是是非非;沒空迷茫頹廢抱怨;當然也因爲沒空,連初戀都到上大學後才姍姍來遲。所以我的青春期過得非但一點都不迷茫,反而特讓父母省心、讓老師放心、讓自己安心。

單一時間觀的最大優勢是越遇到困難,越能發揮作用。在求學的路上,我並非一帆風順。不順到什麼程度?碩士我考了三次。前二次考研失敗後,我被強烈的挫敗感裹挾着,特別迷茫,特別無助,整個人彷彿在漆黑遂道里踽踽獨行。

這段經歷以過程論,我是個很笨的人,我時常跟我的知己好友這麼說,可她們不信,我知道她們是在用善良寬慰我;以結果論,正是我意識到既然自己笨,那就不指望畢其功於一役,越是在打硬仗時我越會按部就搬,不急不躁地啓動單一時間觀,心無旁騖地把所有的時間只聚焦在一件要事上。

後來我才知道,這種一個時間段持續做一件事的笨辦法,恰恰是曾國潘最推崇的“結硬寨,打呆仗”,也恰恰是許多牛人的時間管理策略之一,因爲,從做事的角度看,這種單一維度時間觀最後贏的可能性最大。

這段經歷聽起來聽慘,但跟後面的二次考博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畢竟考研那會兒年輕、沒結婚、沒孩子,有大把整塊的時間可以集中火力攻城掠地。

第二個階段——多任務並進的時間觀(30歲—40歲)

人生真正的至暗時刻是我的二次考博。

工作後的考博遠比當學生時代的考研難得多。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時!間!那是真的沒時間呀,不是一個藉口。工作、家庭、孩子三駕馬車哪駕都不能停,在這種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還得分配出優勢時間用在考博複習上。那時的我儼然活成了1900年的中國,雖然不至於有八國聯軍,但工作、孩子、考博也組成了浩浩蕩蕩的侵略軍拼命地瓜分我所有的時間、精力、心力。

我記得當時女兒剛剛滿月我就開始複習備考了,一邊在哺乳期一邊啃書的各種艱辛自不必說。產假結束後,回到工作崗位,每天從早上六點起牀上班,一直到凌晨一二點才人困馬乏,生無可戀地爬上牀。

時間嚴重匱乏引發的雜亂、慌張、無序、失控充斥着每一天,然而比沒有時間更嚴重的是這種節奏給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問題,壓力,焦慮、動搖、厭煩、倦怠、不捨晝夜地包圍着我,很喪的狀態又進一步加重了我的時間危機,感覺整個人像被吸進了時間黑洞,快速下墜,掙扎不出。

在時間緊、任務雜、頭緒多的情況下,此前單身時代一直被我視爲披荊斬刺利器的單一維度的時間觀顯得無能爲力。無能爲力的結果是——第一次考博分數不算低,但仍競爭不過那些綜合實力,主要是人脈實力強的對手。如果想要勝出必須用絕對優勢碾壓。於是來不及過多沉淪於前一次考博的失敗,我又發起了第二次考博複習。也許我的骨子裏就是一個永不言敗的鬥士吧。

這一次,我專門針對單一維度時間觀無法應對任務多、時間緊的狀況做出了調整。當時翻看了很多時間管理方法論的書,不僅嘗試裏面介紹的方法,還在書桌、書房牆上,貼滿了時間名言激勵自己,諸如莎翁說“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之類的話。這些方法有效,但始終沒找到最適合我的那一款。

有一天,我依稀記得那是入冬後的一個週末,天陰沉沉的,家裏光線不好,我打開臺燈在看考博資料,累了就拿出手機看看關注的公衆號,無意間一本名爲《就因爲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的書闖進我的視線。作者吉田穗波是一位日本女醫生,本書講了她如何在陸續生了5個孩子,全職工作的同時,到哈佛留學的經歷。

書名“就因爲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是本書的靈魂和精髓。我把書中介紹的時間管理方法概括爲多任務並進的時間觀。這種時間觀特別適用於每天要把配額有限的時間分配給沒完沒了的學習、工作、帶娃、家務的女性。

這本書對我的啓發非常大,它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的時間黑洞。實用有效的時間觀爲我考博助了一臂之力,最終我以同批考生中總分第一,英語單科第一的成績錄取。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多任務並進的時間觀在我生活工作讀書的各個層面開花結果。

時間進度條從現在向後拉三年。2015年,那年是我的多事之年,大事之年,整個人忙到飛起來,多任務並進的時間觀真真切切讓我再度獲益。那年的十一月份是遞交博士論文的deadline ,不巧的是十月份,我媽得抑鬱症住進醫院,女兒又生病,事都趕到了一起。

我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在單位、醫院、家之間不停轉換,那段時間我感覺自己分分鐘都能倒下就再也爬不起來了。有一天太累太困了,神情恍惚,開車時把前車追尾了,追上的那一刻我居然都沒反應過來。

那陣子,快撐不住的不止我一個人,跟我同期的另一個同學因爲太忙,後來主動放棄了論文答辯,只拿到畢業證,沒拿學位證。我當時沒給自己留後路,一再告訴自己“越是時間不夠用,越要使出渾身解數多任務並進”。於是在論文、家庭、工作之間我最大限度玩轉時間。

正是因爲有了這種多任務並進的時間觀,當時看起來令人腎上腺素劇增的窮途末路,最後都變成了好故事——博士論文成績不錯,媽媽的病情也有所改善,女兒如往日活蹦亂跳,她倆還一起參加了我的博士畢業典禮,我的媽媽爲她的女兒欣慰,我的女兒爲她的媽媽驕傲。

第三個階段——自如切換,時間的流向是自己選擇的結果(40歲之後)

時間觀的第三次進化發生在我四十歲那年。邁進“四十”門檻時,着實被嚇了一跳。真的是一眨眼,我居然變成了自己小時候眼中的老!女!人!

正如張愛玲所說,對於三十歲以後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無論內心怎樣避而不見,年齡永遠是最守時的朋友,你歡迎不歡迎,喜歡不喜歡,它都會如約而至。

四十歲像是一個時間的分水嶺,讓我開始思考之前很少思考的問題,關於年老體衰、關於死亡、關於人生的意義…所有這些攜帶着時間密碼的問題在我的大腦皮層裏一波一波盪開,是該想想清楚如何重新佈局人生的下半場了,唯有此才配得上不惑之年吧。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老去是一件無須着急去做,優先級卻最高的事;老去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既然它總要到來,不如把它交給時間吧,把快樂和意義留給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狀態。

對於四十歲之後的我,讓時光在有意義和有意思中一年又一年的飛度纔是最有價值的老去方式。說的具體點就是每一寸光陰裏既有爲目標持續努力的腳踏實地又有詩和遠方;就是手中有書、心中有愛、杯裏有酒、兜裏有錢;就是餘生要活得閃閃發光,留下金色的時間標本。

一旦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時間觀也就隨調整了。單一維度和多任務兩級時間觀,實事求是地講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它們是我親測有效的,是我傍身行走天涯的利器。它們之間連點成線,繪製出我自律、高效的人生軌跡,讓我成爲了今天的我。它們能戰鬥、能出彩、能成事的屬性仍要繼續保留、發揮、突出。但在這兩級時間觀主導下的生活,意義有餘,意思不足,無法抵達我想要的人生彼岸。

具體來說,單一維度時間觀的侷限在於:對於只活一次的人生來說,只幹一件事未嘗不是一種缺憾,這樣的生活不夠豐富,不夠炫爛。

在我求學的那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啃書本。那幾年,本該是年輕姑娘最漂亮、最無憂無慮的時光,跟我同齡的姑娘正在享受着人生中最耀眼奪目的青春,這些事我都無暇顧及,我看書看到眼睛不停地長麥粒腫、泛着油光的臉不停地長壓力痘、眼睛裏佈滿了血絲和疲憊。

誠然,集中精力、單點突破、深耕博採,讓我久蚌成珠,但這遠遠不夠,人生短到不能回頭,如果只幹一件事,此生就是浪費,無論這件事有多麼重要。生而爲人,還應該博覽羣書,去更多不同的地方、見更多有意思的人、體驗更多可能,這些跟打磨核心競爭力同等重要。

再來看多任務並進的時間觀的侷限性:始終以任務爲牽引、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毫釐不差地運行在既定軌道上。這樣的我正向、嚴謹、精進,甚至在旁人眼裏還算出色,但也略顯嚴苟、刻板、甚至乏味。我和我的生活可以精準描述爲:一個氣質正統的女人,卻少了些鮮活靈動的感覺;一場本質正確的生活,卻少了些花樣,俏皮、繽紛和腎上腺素。

簡而言之,單一維度時間觀和多任務時間觀帶來的人生是奮鬥不止的人生、是意義至上的人生、是克服懶惰這一人類原罪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固然是值得過的,但卻少了些有趣和詩意。正如王小波所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鑑於此,我在前兩級時間觀的基礎上做了調整:平時以多任務並進爲主,遇到有關鍵任務時啓動單一時間維度,與此同時不要把時間全用於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之事,每隔一階段切出一塊時間放空一下,過詩意生活,有趣人生。

於是,今年我啓動了“有腔調的週末”行動,甭管周內有多忙,週末都爭取去聽場講座、看場展覽、看場影。

連續7天自己做有儀式感的晚餐,慢慢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那7天的晚餐吃得格外香。

花了更多時間陪家人。今年母親節當天,花了5個小時專門陪媽媽過節,帶媽媽洗浴、按摩、自助餐,媽媽特別開心,看到媽媽開心我更覺得之前爲媽媽做的實在太少了,雖然也惦記第二天的講課任務,但告訴自己時間是擠出來的,陪媽媽優先,事後哪怕再加班都行。

學會了每天愛自己多一點。這麼多年總是在跟時間賽跑,沒時間沒心情好好寵愛一下自己,想想自己的肉身和靈魂渡日月、經風雨、穿山水,在這個世界存在了40年,還將繼續存在下去,是最值得被溫柔以待了。

寫到此文章就接近尾聲了,這些既是我過往光陰故事的結束,也是未來光陰故事的開始。故事是一個具象,一個我心中持久嚮往,使命般存在,希望未來生命中有更多的好故事。這些屬於我的光陰故事是一個引子,就像是在修煉時焚的那柱香,安心寧神,易於入定,但真正的修行一定在此柱香之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