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最至暗、最高光的光阴故事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
      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麦金西


说起时间这个话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话可说。时间里有我们的喜怒哀乐;有我们的跌宕沉浮;有我们的人生故事。

我对时间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这种变化是在我大大小小的经历中一点一点发生的,我喜欢把这些“发生”称之为我的光阴故事。

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故事值千金。在林林种种的光阴故事里,我挑选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至暗时刻和高光时刻讲给你们听。

这些至暗和高光时刻最能体现我对时间的态度,至暗与高光的交替、缠绕、转换间是决定性瞬间、是触底反弹,是破茧成蝶,是时间观的进阶,是有可能为大家看待时间提供的另一种视角。

时间观是什么?它是我们对待时间的一种态度,attitude,正如米卢说的,态度决定一切,时间观是一个总开关,决定了我们的时间感知、时间流向、时间管理,以及我们使用时间时的道与术。

虽然客观上时间的流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时间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朝如青丝暮成雪,岁月不曾放过谁。

在时间把沧海变桑田恢宏的力量面前,人是何等的渺小,时间才是真正的big boss,每个人的生命在时间中孕育、希望在时间中萌芽、繁盛在时间中摇曳、肉身终将在时间中消亡、精神却在时间中永恒。

但,时间观作为一种态度却具有主观性,个体仍然有选择的权利,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时间观,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过奋斗的一生和过安逸的一生同样都是人生的选择。你选择了怎样的时间观,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天,度过一年,度过一生。

我的时间观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进化。正是有了时间观上的不断进化,我才会在一天天老去的路上感恩每一个昨天,抓住每一个今天,期待每一个明天,此生不虚度。

第一个阶段:单一维度的时间观(大体时间段:从初中——硕士毕业)

去年的一天,女儿问我:“妈妈,如果您变得像我这么大,一定会做什么事?”

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如果重返你这个年龄,妈妈想做的事很多,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定会珍惜时间。”

当我说出“珍惜时间”四个字时,周围安静了下来,一边是走过匆匆数年的我,一边是人生刚开了个头的女儿,母女间的闲谈仿佛是时间的洪流中的时间长者与时间顽童一场不禁意间对话。

从女儿出乎意料又似懂非懂的表情中我知道对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她终究难以理解,为什么妈妈的回答,不是“买更多玩具、吃更多好吃的、最好能不写作业”之类的答案。毕竟在孩子的世界里值得珍惜的东西可能是一本有趣的童书、一份精美的礼物、一件新买的玩具,一顿美味的大餐或者是一场期待已久的旅行。唯独不知时间是什么鬼,能吃吗?

回想我像女儿这么大时头脑中一点也没有时间的概念。那个年龄的我完全不care、不珍惜、不敬畏时间它老人家,旺盛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都消耗在除学习之外的鸡毛蒜皮上。

我真正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是从上初中开始的。当我的很多同学以优异成绩升入重点初中,而我只能上一个很一般的初中时,我才幡然醒悟我对时间的不敬换来的是时间狠狠的一记耳光,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并以时间的管理作为突破口。

在此后漫长的求学路上,我渐渐摸索出单一维度时间观。什么是单一维度的时间观。二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只干一件事。时间被单一、纯粹地集中在唯一一件事上——学习。单一时间观的第二层意思是,在时间轴上,未来是老大,以未来为导向,不纠结过去,不享乐现在。换言之,过去已去,不必回头,用现在的苦来换未来的甜。

单一时间观的优势是,注意力高度聚焦于一件事上,专注且容易出成绩。那些年我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整日与书本斯守,眼里完全无他物。于是,没空青春期叛逆;没空卷入是是非非;没空迷茫颓废抱怨;当然也因为没空,连初恋都到上大学后才姗姗来迟。所以我的青春期过得非但一点都不迷茫,反而特让父母省心、让老师放心、让自己安心。

单一时间观的最大优势是越遇到困难,越能发挥作用。在求学的路上,我并非一帆风顺。不顺到什么程度?硕士我考了三次。前二次考研失败后,我被强烈的挫败感裹挟着,特别迷茫,特别无助,整个人仿佛在漆黑遂道里踽踽独行。

这段经历以过程论,我是个很笨的人,我时常跟我的知己好友这么说,可她们不信,我知道她们是在用善良宽慰我;以结果论,正是我意识到既然自己笨,那就不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越是在打硬仗时我越会按部就搬,不急不躁地启动单一时间观,心无旁骛地把所有的时间只聚焦在一件要事上。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一个时间段持续做一件事的笨办法,恰恰是曾国潘最推崇的“结硬寨,打呆仗”,也恰恰是许多牛人的时间管理策略之一,因为,从做事的角度看,这种单一维度时间观最后赢的可能性最大。

这段经历听起来听惨,但跟后面的二次考博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毕竟考研那会儿年轻、没结婚、没孩子,有大把整块的时间可以集中火力攻城掠地。

第二个阶段——多任务并进的时间观(30岁—40岁)

人生真正的至暗时刻是我的二次考博。

工作后的考博远比当学生时代的考研难得多。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时!间!那是真的没时间呀,不是一个借口。工作、家庭、孩子三驾马车哪驾都不能停,在这种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还得分配出优势时间用在考博复习上。那时的我俨然活成了1900年的中国,虽然不至于有八国联军,但工作、孩子、考博也组成了浩浩荡荡的侵略军拼命地瓜分我所有的时间、精力、心力。

我记得当时女儿刚刚满月我就开始复习备考了,一边在哺乳期一边啃书的各种艰辛自不必说。产假结束后,回到工作岗位,每天从早上六点起床上班,一直到凌晨一二点才人困马乏,生无可恋地爬上床。

时间严重匮乏引发的杂乱、慌张、无序、失控充斥着每一天,然而比没有时间更严重的是这种节奏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问题,压力,焦虑、动摇、厌烦、倦怠、不舍昼夜地包围着我,很丧的状态又进一步加重了我的时间危机,感觉整个人像被吸进了时间黑洞,快速下坠,挣扎不出。

在时间紧、任务杂、头绪多的情况下,此前单身时代一直被我视为披荆斩刺利器的单一维度的时间观显得无能为力。无能为力的结果是——第一次考博分数不算低,但仍竞争不过那些综合实力,主要是人脉实力强的对手。如果想要胜出必须用绝对优势碾压。于是来不及过多沉沦于前一次考博的失败,我又发起了第二次考博复习。也许我的骨子里就是一个永不言败的斗士吧。

这一次,我专门针对单一维度时间观无法应对任务多、时间紧的状况做出了调整。当时翻看了很多时间管理方法论的书,不仅尝试里面介绍的方法,还在书桌、书房墙上,贴满了时间名言激励自己,诸如莎翁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之类的话。这些方法有效,但始终没找到最适合我的那一款。

有一天,我依稀记得那是入冬后的一个周末,天阴沉沉的,家里光线不好,我打开台灯在看考博资料,累了就拿出手机看看关注的公众号,无意间一本名为《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的书闯进我的视线。作者吉田穗波是一位日本女医生,本书讲了她如何在陆续生了5个孩子,全职工作的同时,到哈佛留学的经历。

书名“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是本书的灵魂和精髓。我把书中介绍的时间管理方法概括为多任务并进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特别适用于每天要把配额有限的时间分配给没完没了的学习、工作、带娃、家务的女性。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它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的时间黑洞。实用有效的时间观为我考博助了一臂之力,最终我以同批考生中总分第一,英语单科第一的成绩录取。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多任务并进的时间观在我生活工作读书的各个层面开花结果。

时间进度条从现在向后拉三年。2015年,那年是我的多事之年,大事之年,整个人忙到飞起来,多任务并进的时间观真真切切让我再度获益。那年的十一月份是递交博士论文的deadline ,不巧的是十月份,我妈得抑郁症住进医院,女儿又生病,事都赶到了一起。

我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在单位、医院、家之间不停转换,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分分钟都能倒下就再也爬不起来了。有一天太累太困了,神情恍惚,开车时把前车追尾了,追上的那一刻我居然都没反应过来。

那阵子,快撑不住的不止我一个人,跟我同期的另一个同学因为太忙,后来主动放弃了论文答辩,只拿到毕业证,没拿学位证。我当时没给自己留后路,一再告诉自己“越是时间不够用,越要使出浑身解数多任务并进”。于是在论文、家庭、工作之间我最大限度玩转时间。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多任务并进的时间观,当时看起来令人肾上腺素剧增的穷途末路,最后都变成了好故事——博士论文成绩不错,妈妈的病情也有所改善,女儿如往日活蹦乱跳,她俩还一起参加了我的博士毕业典礼,我的妈妈为她的女儿欣慰,我的女儿为她的妈妈骄傲。

第三个阶段——自如切换,时间的流向是自己选择的结果(40岁之后)

时间观的第三次进化发生在我四十岁那年。迈进“四十”门槛时,着实被吓了一跳。真的是一眨眼,我居然变成了自己小时候眼中的老!女!人!

正如张爱玲所说,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无论内心怎样避而不见,年龄永远是最守时的朋友,你欢迎不欢迎,喜欢不喜欢,它都会如约而至。

四十岁像是一个时间的分水岭,让我开始思考之前很少思考的问题,关于年老体衰、关于死亡、关于人生的意义…所有这些携带着时间密码的问题在我的大脑皮层里一波一波荡开,是该想想清楚如何重新布局人生的下半场了,唯有此才配得上不惑之年吧。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老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优先级却最高的事;老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既然它总要到来,不如把它交给时间吧,把快乐和意义留给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状态。

对于四十岁之后的我,让时光在有意义和有意思中一年又一年的飞度才是最有价值的老去方式。说的具体点就是每一寸光阴里既有为目标持续努力的脚踏实地又有诗和远方;就是手中有书、心中有爱、杯里有酒、兜里有钱;就是余生要活得闪闪发光,留下金色的时间标本。

一旦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时间观也就随调整了。单一维度和多任务两级时间观,实事求是地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们是我亲测有效的,是我傍身行走天涯的利器。它们之间连点成线,绘制出我自律、高效的人生轨迹,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它们能战斗、能出彩、能成事的属性仍要继续保留、发挥、突出。但在这两级时间观主导下的生活,意义有余,意思不足,无法抵达我想要的人生彼岸。

具体来说,单一维度时间观的局限在于:对于只活一次的人生来说,只干一件事未尝不是一种缺憾,这样的生活不够丰富,不够炫烂。

在我求学的那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啃书本。那几年,本该是年轻姑娘最漂亮、最无忧无虑的时光,跟我同龄的姑娘正在享受着人生中最耀眼夺目的青春,这些事我都无暇顾及,我看书看到眼睛不停地长麦粒肿、泛着油光的脸不停地长压力痘、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和疲惫。

诚然,集中精力、单点突破、深耕博采,让我久蚌成珠,但这远远不够,人生短到不能回头,如果只干一件事,此生就是浪费,无论这件事有多么重要。生而为人,还应该博览群书,去更多不同的地方、见更多有意思的人、体验更多可能,这些跟打磨核心竞争力同等重要。

再来看多任务并进的时间观的局限性:始终以任务为牵引、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毫厘不差地运行在既定轨道上。这样的我正向、严谨、精进,甚至在旁人眼里还算出色,但也略显严苟、刻板、甚至乏味。我和我的生活可以精准描述为:一个气质正统的女人,却少了些鲜活灵动的感觉;一场本质正确的生活,却少了些花样,俏皮、缤纷和肾上腺素。

简而言之,单一维度时间观和多任务时间观带来的人生是奋斗不止的人生、是意义至上的人生、是克服懒惰这一人类原罪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固然是值得过的,但却少了些有趣和诗意。正如王小波所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鉴于此,我在前两级时间观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平时以多任务并进为主,遇到有关键任务时启动单一时间维度,与此同时不要把时间全用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事,每隔一阶段切出一块时间放空一下,过诗意生活,有趣人生。

于是,今年我启动了“有腔调的周末”行动,甭管周内有多忙,周末都争取去听场讲座、看场展览、看场影。

连续7天自己做有仪式感的晚餐,慢慢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那7天的晚餐吃得格外香。

花了更多时间陪家人。今年母亲节当天,花了5个小时专门陪妈妈过节,带妈妈洗浴、按摩、自助餐,妈妈特别开心,看到妈妈开心我更觉得之前为妈妈做的实在太少了,虽然也惦记第二天的讲课任务,但告诉自己时间是挤出来的,陪妈妈优先,事后哪怕再加班都行。

学会了每天爱自己多一点。这么多年总是在跟时间赛跑,没时间没心情好好宠爱一下自己,想想自己的肉身和灵魂渡日月、经风雨、穿山水,在这个世界存在了40年,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是最值得被温柔以待了。

写到此文章就接近尾声了,这些既是我过往光阴故事的结束,也是未来光阴故事的开始。故事是一个具象,一个我心中持久向往,使命般存在,希望未来生命中有更多的好故事。这些属于我的光阴故事是一个引子,就像是在修炼时焚的那柱香,安心宁神,易于入定,但真正的修行一定在此柱香之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