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秋》:《紐約時報》十大好書榜首,意識流小說,值得小衆關注

意識流小說,是超現實的寫作表達,並不那麼討人喜歡。一般來說,全球讀者中只有一小撮,通常他們閱讀的作品也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比如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弗吉尼亞·伍爾芙的作品《牆上的斑點》《達洛維》《到燈塔去》等。

不過,這個情形在英國可能有點不一樣。

2019年3月份出版的英國本土作家阿莉﹒史密斯的意識流小說《春》,卻早在2018年就被《紐約客》《衛報》等衆多媒體評爲“2019年最受期待的新書之一”。《春》是阿莉﹒史密斯“季節四部曲”中的第三部,前兩部分別是《秋》和《冬》。阿莉﹒史密斯稱“季節四部曲”將表達 “如何觀察,如何存在”這一主題和困境。

大約,因爲翻譯和版權引進等原因,目前在國內出版是“季節四部曲”的第一部《秋》,這是一本值得國內讀者的小說,主要原因有兩個。

首先是作者的因素。

阿莉﹒史密斯出生於1962年,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文學博士,現居劍橋。小說,是阿莉﹒史密斯的實驗基地,經常在一本小說裏有多種寫法交織進行。小說人物視角的多變、開放性結構以及女性性別的建構與突破,讓阿莉﹒史密斯的作品贏得了讀者和評論界的關注。

她的作品《縱橫交錯的世界》和第一部長篇小說《迷》廣受好評,因此,她常常被稱爲“最具天賦的弗吉尼亞·伍爾夫繼承者之一”,是目前最熱門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之一。

其次,也是最重要就是作品的因素。

《秋》這部小說以十三歲少女伊麗莎白﹒迪芒和鄰居丹尼爾﹒格盧克先生將近二十年的跨年齡友誼爲主線,全篇小說以躺在療養院的丹尼爾的夢,伊麗莎白的零星迴憶和短暫的現實三部分構成,看似支離破碎的敘述中,讀者卻清楚地看到英國人民經歷了脫歐投票後的真實情緒和對公共歷史的反應。

前文說過,阿莉﹒史密斯的小說極具實驗性,《秋》這部小說無一例外也是一次實驗。意識流創作的諸多手法:暗示、通感、比喻、夢境描寫等輪番登場,若不是每小節篇幅的短小和語言表達的流暢性,《秋》這部小說將會是難啃的骨頭。

丹尼爾的瀕臨死亡的夢境

《秋》的開篇就是跳躍性的語言,躺在莫廷斯病牀上的丹尼爾的靈魂來到海邊,看到活潑的青春少女,看到“過去些,還有一個死人,再過去,又有一個,一個接着一個”,目光從生移到死,恍惚間以爲自己在做夢,忽然想起年輕時寫的一首歌的副歌:多少個世界,一把少子。

暗示

《秋》的第二節就是伊麗莎白去郵局更新護照的事,在等待叫號時,她正看着《美麗新世界》這本書。護照的更新意味着身份等確認的狀態,《美麗新世界》則暗指英國脫歐後的世界。

郵局的辦事人員說她提交的審覈照片中的頭部尺寸不對,但他口頭上是這麼說“如果我在這個框裏寫你的腦袋有問題,我希望你不要誤解”這裏是作者借郵局辦事人員之口表達某些人觀點:英國人民腦袋壞了纔會投下“脫歐”的贊成票。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

後來,伊麗莎白的護照辦下來了,她把新護照給媽媽看,她媽媽的反應是這樣:指着封面頂端的歐洲聯盟那幾個字,擠出一個悲傷的表情,然後,一頁頁快速地翻了過去。

阿莉﹒史密斯怕讀者不明白,隨後又補充了自己的情緒:每天早上醒來,她都覺得自己受了欺騙,接下來也許還會想到全國有多少人醒過來感覺自己受了騙,不管當初投的是什麼票。

爲什麼受了欺騙呢?阿莉直接在丹尼爾與護士的聊天中指出:當政府不友善的時候,人民就是飼料草灰。

由此可見,作者本人對於英國政府將脫歐這樣的大事交給公民投票是持反對意見,而對於即將的脫歐則是悲傷和無可奈何的情緒。

比喻

意識流小說最重要將抽象的感覺用形象的物件傳達,《秋》裏面有好多天才式的比喻,最讓人敬佩是這樣:“但是一股涼意迅速襲遍全身,就像一面抹了肥皂水的玻璃窗被一個洗窗工用一柄橡皮刮刀從上刮到下,心裏一下子透亮了”。

還有“那些所謂的老人,那些人總是一副好像被困在橡皮面具裏的樣子,不只是一個面部的面具,而是把人從頭裹到卻的皮囊”。

除此之外,人物稱謂的突然變化、情緒的集合性抒發、語句的後置、加粗和重複等寫作手法,琢磨細一些,你可能就會驚歎“阿莉﹒史密斯,太文藝了”。

或許,你也發現想要真正弄懂《秋》真正寫了什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一次閱讀《秋》時會感覺零亂、支離破碎,毫無邏輯可言。可是,意識流小說就是這樣,放下秩序、邏輯的觀念,跟隨阿莉﹒史密斯筆下呈現的畫面、思緒和事件去感受,抽離性思考,最後從頭開始再次閱讀,此時纔有點閱讀的樂趣。

可以預見的事,阿莉﹒史密斯的“季節四部曲”大概率不會講述一個悲傷的故事,因爲《秋》的第一句“這是最糟糕的年代,這是最糟糕的年代”開頭,那麼必然以《夏》勃發的生機結尾。

原創文:靈林玖玖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