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講不講話的大問題——論語貫通172


《陽貨》開篇,孔子避陽貨不欲見,是對越禮行爲的痛心,子欲無語也。這一段在承接上一段對當時很多社會的反面現象的批評後,再次闡述子欲無言的心態。 天下大勢如此,講又有什麼用呢?不講又不行呀!這是孔子一生的寫照,看似沒用的話多講點,以無用爲大用。

17•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20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爲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爲也。今女安,則爲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17•22 子路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爲之,猶賢乎已。”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
17•24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爲知者,惡不孫以爲勇者,惡訐以爲直者。”
17•25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17•19、17•20子欲無言,社會大勢如此,傷心透頂了,又能講什麼呢;

17•21孝悌爲仁之本,是民風教化的基礎。孝悌之心已經喪失了,社會風氣難以挽救了。當今社論的世道人心,更難以言說了,好的還留下一點點孝心,差的反目了。人情的純厚已經基本沒有,只留下利益的算計與麻木的苟活了。

17•22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孝悌與人心的純厚喪失後,人的生命已經沒有尊嚴與價值了,飲食終日,與動物區別在哪裏?這也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呀!所以,精神疾病也越來越多了。

17•23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只有利益可以驅動。小人的真實寫照,也是當今人類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

17•24君子痛心這種社會生態,有所惡也!所以,子欲無言。

17•25社會生態,已經小人化也,只有利而沒有義了。

17•26是陽貨篇結束的一句話,與對陽貨的避而不見相呼應,指出社會上的一些人不講禮的規範,都四十多了,暗喻時代發展到了這個時代,“其終也矣”,就這回事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