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進與退的標準是什麼——論語貫通173

《論語》下半部講“行”,其中1--4篇講表裏合一,內在修養與外在行爲合一,文質要相符;5--7篇則從國君層面、大夫層面及家臣層面對具體的社會行爲進行討論,探討當時在社會各個層面的社會狀況;第8篇《微子》篇則把筆鋒一轉,微子是隱士的代表,這裏闡述的孔子思想的另一個方面,道家的退隱思想。其實在結構上也與《論語》上半部第8篇《泰伯》篇呼應,泰伯讓王,也是道家思想的體現。下半部第8篇《微子》篇,也討論孔子爲何不跟從隱士的思想,而堅守歷史文化的責任,是對他素王的歷史功績的評價。從整個結構可以看出,《論語》上下二個半部結構是嚴密對稱並且呼應的。

18•1 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8•2 柳下惠爲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8•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18•4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8•5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
18•6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爲誰?”子路曰:“爲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爲誰?”曰:“爲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18•7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8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18•1進是仁人,退亦仁人,殷有三仁焉;

18•2 直道事人,明孔子之志。周遊列國,未有遇合,理念不同也。

18.3、18.4孔子之退,理念不合也;

18.5、18.6、18.7孔子之進也。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說明孔子不走隱士的路,是心中有傳承文化精神的理念,與那些隱士不是同一類型的人物。

18.8“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進則傳承歷史文化精神,退則非爲名利,胸襟坦白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