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整理學》:閱讀“十宗罪”,你犯了哪些?

第一罪,讀=閱讀?

      爲什麼有些人能夠用優美的聲音流暢地朗讀《論語》,卻完全不懂內容的意思呢?因爲朗讀只要用聲音把文字念出來就行,即使完全不懂意思,也可以讀。因此就會出現一些讀者用讀詩般的心情閱讀說明書,再不假思索地指責說明書有誤的情況;也會有孩子只是把英語單詞一個一個地念出來,就被大人誇獎,說他會英文。

結 論:這樣做並沒什麼意義,只能說是一種錯覺。

第二罪:閱讀=學習?

      我們一般理解和採用的閱讀方式,最多隻能得到與自己生活相近的知識。例如,你拿起一本小說從頭看到尾,寫的都是能理解的事,看一份報紙,只翻閱自己感興趣的娛樂消息或體育新聞……這樣算是在學習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有當我們閱讀自己完全未知事物,纔是在學習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拿起一本像教科書一樣的專業書籍進行研習,或是打開報紙看看社論等,都是藉助已知的知識去理解未知問題的過程。

結 論:閱讀已知不算是真正的閱讀,只是準備閱讀未知的階段而已。

第三罪捨本逐末

      現代教育把文化融入語文當中加以濃縮,在短期內教授大量信息,期望通過語言把未知的世界變成已知的世界。

      進入小學時,都是從已知的東西開始讀,只要知道文字的發音,就可以理解字義。識字越多,就能讀得越多、越有趣,因此,孩子們對閱讀抱着興趣。但是上了中學之後,就會出現討厭閱讀的學生。本來單純地閱讀就好,卻還出現作者的傳記、作品誕生的歷史,有時連時代背景都拿來當成幫助學生理解的註釋和說明。這就導致無論讀了多少文學作品,還是無法學會對未知的閱讀方法。那麼,把好的文學作品作爲教材,是爲了讓學生學會閱讀還是培養小說家或文學評論家呢?

        同時,由於教學步調太快,早期的學習還未見明顯進展,就要求孩子們開始閱讀未知的事物並強迫他們理解。除了體育、音樂、美工等科目,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如此。把本不屬於語言的事物變成語言後,是否就真的理解其代表的事物呢?本應該通過實踐才能理解的東西,光是倚賴語言和頭腦去理解,最多隻能說是一種準經驗。

結  論:不單純的教學目的,會讓原本充滿未知要素的知識被誤想成已知的東西,讓孩子因滿足感而停滯不前;過於強迫理解未知也會讓孩子一直停留在已知的橋上,拒絕走到對岸。

第四罪:大人不如孩子努力

      孩子們在學校閱讀未知,一點一滴累積、擴大已知的世界,大人卻在堅持退步、縮回到已知的閱讀世界裏,完全切斷與“教科書”的緣分,所以很難在知識領域有所進步。同樣是閱讀,兩者卻有着很大的差異。讀教科書幾乎是在進行一連串未知的閱讀,就像攀巖活動一樣,只要一步踏空,就會滑落,讀者處於連續緊張的狀態,根本無法鬆一口氣;而閱讀已知的事物就像騎自行車下坡滑行,非常輕鬆,就算不踩踏板,車子也跑得很快。

      學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閱讀未知的能力,即使教科書大部分都很沉悶、無趣(這或許是教育的缺點),但若因此遠離教科書,就可能永遠無法學會閱讀未知。

結 論:閱讀未知就像徒步登山,即使有纜車,一步一步克服困難、登至山頂的喜悅也無法被代替。

第五罪:把書看成商品

      隨着出版業日漸商業化,只要有人讀就會出版的書也日漸增加。比起讀者能不能“讀懂”,出版商更在意他們會不會“買”, 業界也是以此來決勝負,書就變成了消費品。人們對書的珍愛程度也大不如前,漸漸忽略了內容本身的重要性,一些書即使只讀過一次,也難免被丟掉的命運,一直賣不出去的書,只要換上美麗的封面,就能變得暢銷。

      珍愛書的人,即使知道是一本沒有用的書,還是覺得丟掉可惜;當書本積累到無處放置時,先想到的不是淘汰,而是要不要建一個書庫;採購書的態度也和購買其他商品不一樣。

結 論:以虔誠的心對待書和知識,買需要的內容而非華麗的外表。外表的美豔有時是在掩飾內容的空虛,書本裝訂的樸實程度纔是讀者信賴度的象徵。

第六罪:“量變產生質變”,書只讀一次

      由於出版物的變化,非讀不可的書接踵而至,閱讀的速度趕不上出版的速度,閱讀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現代人把閱讀的重心放在量的問題上,企圖用閱讀的量來掩蓋“質”的缺陷,讓自己安心,但通過閱讀成長起來的人卻越來越少。

      中國有句成語叫“韋編三絕”,因爲一本書被反覆閱讀,連縫書的線都斷了三次,現在已經很少聽到這樣的詞語了。別提“韋編三絕”,現代人當中,有多少人將5本以上的書讀過3次呢?他們常常在想:“這本書很難,不敢說自己已經非常理解,應該再讀一次才行。” 或者 “這是本很棒的書,讓人很想再讀一次”,但卻經常無法執行自己下定的決心。因爲後面還有很多評價不錯的書等着閱讀,即便不是出於本意,但還是失去再讀一次的機會。因此,大多數的書都擁有隻讀一次的讀者。

      速讀書的人往往想要搶先佔領知識的高地,但是因爲行動快,有時候忽略了途中的美景或遺漏了岔路上非常重要的東西,正所謂“貪多嚼不爛”;而慢讀書的人卻因爲一直落在人後,不小心就撿到了重要的寶物。其實,無論多麼難懂的文章或書籍,只要反覆閱讀,就會逐漸理解其中的意思,也能發現更多第一次閱讀中遺漏的寶貝,自然也就體會到閱讀未知的感覺。

結 論:雖然說量變產生質變,但質與量本身就存在辯證統一的關係,如果量中無質,量就是無意義的。而要提高閱讀的質,只能通過不斷重複閱讀內容難懂的書本才能實現,達到閱讀未知的境界,這纔是量的正確積累方式。

第七罪:通過理解作者來解讀作品

      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的世界裏,作者與讀者對文章的解釋經常是不一致的。如果期望通過全神貫注地閱讀達到與作者一致的思維,恐怕只能是一廂情願、本末倒置!

      當遇到一篇讀不懂的文章時,讀者在“字裏行間”不斷思考的同時,往往會把關注的焦點由作者的思想轉移到作者個人身上,這是在學生時代就習以爲常的解讀方式。這種個性化閱讀使得讀者以爲只要與作者更“親近”,就能讀懂作者的文章,但實際上,他們是因爲移情作用產生的感動忽略了文章本身。

      相對地,閱讀時若能從文章的形式往前探索,遇到未知的部分,不是用作者個人的脈絡去比照,而是用一般讀者的脈絡去理解,就算能理解原文以外的意思,也不會往作者個人的方向分心,經過反覆不斷地閱讀,終能學會閱讀未知的哲學式閱讀法。

結 論:作者最期待的,並不是用常識判斷和掘寶心情讀自己文章的崇拜者,而是捨棄先入爲主的觀念、從作品本身出發,賦予文章新意義的探索家。

第八罪:翻譯者只顧忠於作者,卻不顧讀者的感受

      有時我們看完一部經過翻譯的外國作品,雖能理解作者要傳達的主旨,卻總覺得不夠透徹:有些語句無法理解,有些語境前後不一致,這大都是源於譯者“忠於原文”的翻譯方法。

      這樣做固然沒錯,但是翻譯出讓人讀不懂的文章,就會妨礙讀者理解作品併產生共鳴,也就失去了翻譯和閱讀的意義。所以說,本國人翻譯的文章必須符合本國的語言習慣才行。

結 論:讓國外的潮流和文化融入中國的文字,或者說用符合中國人習慣的語言去翻譯外文,世上的好作品會更多。

第九罪:從主觀意願出發的評論盛行

      如果想要去看一部電影,大多數人最想知道的就是它好不好看?值不值得去看?如果他們觀看影評時,看見一部分人說非常好,另一方卻說太難看,作爲還沒看過電影的人應該何去何從?

      一開始就提出主觀的評論會讓讀者感到混亂,且不說劇透會不會讓沒看過電影的人失去興趣,評論前如果能保持一顆客觀公正的心,至少是對作品和其他觀衆的一種尊重。

      從廣義角度,不論是面對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音樂作品還是其他事物的評論文章,批評(讚揚)者或閱讀者本身都應該先培養出高水準的理解能力,也就是培養、鍛鍊能夠通過語文想象出未曾經歷過的世界的能力。

結 論:撰寫評論文章時應以介紹作品爲主,客觀地品評才使得評論的行爲更有價值。

第十罪:忽視時間的力量

      讀書,就是挖掘新事物的過程。如果只注意看“新”,卻沒有進行挖掘,讀書就沒有深度,讀書的目的也就沒有達到。我們要從經典和經驗中學習的是思維模式和底層規律,並不是隨便就可以拿來運用的幾條方法。而想要獲得這些深層的能量,就要充分重視時間的影響力。

      參禪的人鑽研經文、修行打坐,事實上是在漫長的時間裏不斷思考,體悟答案。同樣,經過不斷重複、花費時間的閱讀方式使未知的對象與想理解的人一點一滴地改變,最後達到彼此能溝通的境界。如果用思考能力去解決問題有一定困難,將謎題與疑問放下恢復平常生活時,可能就會出現答案的線索。問題與暗示就像高壓電從一方流向另一方,突然發出閃光與放電,開悟就這樣達成。

結 論:讀書和參禪、悟道一樣,有必要花費長久的時間修行,而隨着時間的積澱,有價值模式和規律就會被發現,成爲後世流傳的經典。莫急,靜待一朵花開的時間。

      書一直被視爲知識的源泉、人類進步的階梯,但隨着信息爆炸時代的來臨,人們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開始應接不暇,“淺顯易懂”的文風越來越盛行,很多讀者在閱讀書籍時開始避重就輕,沉溺於閱讀易讀的書籍,排斥相對生澀的未知領域,能從閱讀中獲得新知、獲得成長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什麼樣的閱讀纔是真正的閱讀?我們需要修習什麼樣的心法才能獲得真正的新知?盲目地讀完一本又一本真的比不讀書好嗎?我們迫切需要思考這些問題,才能在高速運轉的信息時代,爲閱讀找到新的定義。

      作者除了暴露當下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還教給讀者正確的閱讀方法。在本書中,作者將閱讀分爲兩種類型:一種是閱讀已知的α型閱讀,一種是閱讀未知的β型閱讀。作者認爲,雖然人們在進行α型閱讀時更輕鬆,更容易找到閱讀的快感,但β型閱讀纔是能幫助人們打開大腦,收穫新知的閱讀方法。此外,從α閱讀通往β閱讀時有還有以下幾個注意事項:

第一,擁有知識越多的人,理解新知識就越容易;擁有的知識越少的人,聽取或閱讀新知識也越困難。我們的經驗是有限的,而這個世界充滿未知的事物,可以通過用同類型的知識或經驗來比照的方法幫助理解未知。

第二,所謂的客觀理解,並非是我們閱讀文章時直接解讀讀到的詞語,那些進入大腦思維的東西,都是根據經驗或知識“加工”製造出來的。這種“加工”有時會引起誤會,但這樣的加工支援着我們對實際的理解。

第三, 閱讀未知首先要解決的障礙是語言和文字,必須先突破因爲沒查字典就無法理解的字詞,才能繼續通向讀懂未知文章的道路。

第四,訓練未知型閱讀時,閱讀外語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因爲這些詞語含有大量的未知要素,這樣讀者就非得用β型閱讀不可,就算是已知的事物,閱讀起來也像是未知。同時,這樣做可以讓讀者養成集中注意力閱讀的習慣。

第五,閱讀古典文學。古時候的東西當然是舊的,但是舊並不代表陳腐,新的事物雖然有趣,卻還未曾經過時間的考驗。

第六,不理解的地方先擱着也無妨,我們可以先去閱讀別的文章。只想要做到即席理解,反而會破壞好不容易纔得到的學習β型理解的機會。

第七,由於作者與讀者語境的差距,刪改者(如編輯)的解釋往往比作者更具優勢,因此,刪改行爲本身是在爲閱讀的內容注入新的意義。

      站在刪改者立場的讀者,有時會在作者的作品當中,導入作者沒有考慮到的語境,爲文章製造新的意思,因此也可以稱爲創造性讀者;而對自己作品的刪改行爲則稱爲推敲。首次構想中出現的文章脈絡,與推敲時的語境並不相同,開始執筆寫作一段時間之後,中間的語境就會有所改變,剛完成的初稿,可能具有強烈特殊性,推敲的動作就是讓語境更具普遍性,是一種修飾的動作。換句話說,作者也可以用自己的手讓文章變成古典。然而也有最初的構想最好,推敲之後反而毀了作品的情況。

      閱讀未知的讀者,不斷在誤解與理解之間穿梭前行,如果沒有可以仰仗的語境,就只能依靠自己的語境。因此,閱讀未知,有時會變成在閱讀自己,這個自己並非小小的自我,而是在加強本身偉大的人格時,得出能讓萬人承認的“發現”,古典就是這些發現的結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