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啥是佩奇》看中國父母生存現狀

休假在家近一個月,自感給父母添了很多麻煩。我習慣起牀後不疊被子,反正晚上還要睡覺翻開;而媽媽對整潔的要求顯然比我更高。我認爲地板不需要拖得那麼情況,甚至我都不覺得髒,而她卻在我都看不出灰塵的時候就要開始拖。我認爲少油少鹽無味精的飲食纔是健康的,但是他們覺得這樣不好吃。我認爲動物油脂是堅決不能吃的,但是他們習慣了農民的艱苦樸素作風,還是不捨得扔掉……

總之,不同代際之間的生活習慣差異體現在方方面面。

終於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了了,我媽喜歡囤貨,買了一箱百香果放冰箱冷凍室還不吃,結果外表皮就變得軟趴趴的,裏面的口感也像是壞了一樣。我很生氣地說了她幾句就走掉了。也許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後來我媽對我說,是不是現在我做什麼你都看不慣了?我頓時無話可說了,深深的自責感從四面八方襲來。

自己也即將成爲父母,爲什麼還不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呢?

他們這一輩,經歷過艱難困苦的生活,物資匱乏的年代,對囤貨的安全感是及其需要的,而不是像我們一樣生活在大城市,想要什麼都能找到外賣和速達。

我開始反省,我是從什麼時候變成這樣的呢?


許是進入職場後,這兩年來,從未在家裏待過這麼長的時間。而步入社會後,在不知不覺間我竟變了這麼多。雖然有時會想家,但是一個人的愜意生活也讓我更加獨立和養成自己的習慣方式。而父母,他們還是那個樣子,只是在下坡路上走得更遠了點。

年關將近,我知道電視上的廣告鋪天蓋地都是閤家團圓、父母盼子女回家過年了。跟一個大幾屆的學長聊天,他說他今年過年還是出去旅遊,我跟我媽說我以後也想去國外旅遊過年,我媽只是感嘆那個學長都三十多了還不結婚家人該是多操心。

似乎現在年輕人都畏懼過年,這意味着要和不熟的親戚尬聊,對自己隱私的窺探,以及行爲方式的相互不理解。

一方面,現代社會對年輕人的要求及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得年輕人不得不求助於父母,生活上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在經濟上需要掏空六個錢包才能買房。另一方面,價值觀又鼓勵年輕人獨立自主。這兩者根本就是矛盾的。

更主流的價值觀在於,無論是做了一桌菜等孩子回家吃飯結果都不來了的老人的廣告,還是現實中的空巢老人,都表現並且強化了老人孤獨弱勢的形象。

而父母什麼時候轉變成了“老人”呢?

也許是子女上大學後,父母就和孩子一樣突然失去了目標,感覺自己的人生任務已經完成。“不再被需要”成爲大多數父母的狀態。


羅振宇在今年的跨年演講中說,我們這一代有相當大的可能性會活到一百歲,因此需要在更長的時間跨度上對自己的人生做出規劃。

對父母這一輩來說也是,在退休之後,應當要保持退而不休的狀態,有自己的愛好和生存空間,去追逐更多的東西。“family first”的理念不是相互依附,而是各自都能共生共存。

也希望社會能給老年人多一些關愛。雖然現在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是這只是對年輕人和主持人來說,國內的很多設施及環境,都是以犧牲小部分弱勢羣體的利益爲代價。越來越多的app和智能手機的功能,對老年人來說很不友好,那麼小的字體怎麼能指責他們不願意學習呢?


因此,《啥是佩奇》讓我有些不舒服,要是兒子沒有出現,老人的一腔準備就付諸東流了,我們自然也看不到鼓風機的佩奇。但真正該宣揚的,是老人即使沒有兒子在身邊,也能和放羊老人一邊吃酒一邊吹牛,順便看看美女直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