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自律一段時間後,還是會被打回原形?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dOY0h62lVOutvDlkjlhPfw

作者 | 樑爽
來源 | 21世紀經濟報道

幾乎每個人都知曉自律的力量,都有追求自律的想法。許多人嘗試付諸行動,但卻常常遇到一個典型的問題:自律一段時間後便被打回原型。

爲什麼會這樣呢?也許我們在自律的過程中混淆了以下四個方面:

  • 形式&行動
  • 感受&事情
  • 手段&目標
  • 參考&定位

我之前建了個羣,申請入羣者制定目標,然後堅持三個月。

有天我呼籲堅持滿三個月的讀者找我聊心得。

其中一個讀者說,自律了一個多月,就被打回原形。

她制定了三個月的計劃,早上列待辦事項,晚上打勾打叉,每天微博打卡。

堅持了一個多月,中秋節那幾天,因爲親友相聚,有三天沒打卡,事後有種前功盡棄的挫敗感和愧疚感,看着其他成員風風火火地堅持着,受刺激的她主動放棄了。

她跟我說,打回原形比維持原形更慘,維持原形,還可以找沒動力、沒夥伴等藉口。

但即便和很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身處一羣,仍然無法持續自律。

這個問題太典型,我來分析一下,爲什麼有些人自律一段時間就被打回原形,我認爲混淆了以下4個方面。

01 形式&行動

打卡只是一種形式,能輔助行動,能把自律可視化,充滿儀式感和成就感。

但形式並不等於行動。

行動是自律行爲本身,有時間的情況下,形式也好好做;沒精力的情況下,棄形式而保行動。

我們女生很容易混淆形式和行動,有女友買了效率本,偶爾幾天忙到沒時間記錄,差一頁兩頁,還會補一補,連續忙幾天,空白好幾頁,索性把效率本束之高閣。

我也經歷過類似困擾,後來想通了,效率本只給我個人看,使命是服務我的效率。

假如某天某件重要事情接近截止日期,我趕死趕活都可能做不完,我應該把寫效率本的時間,拿去爭分奪秒趕進度。

爲了形式上的完整,浪費了時間和心情,是本末倒置。

我中學寫作文,作文本越寫越薄,因爲我寫錯一個字,就撕掉那頁重寫。

但我發現獲得高分的作文,頁面往往不清秀,因爲我把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內核上,而撕掉再謄寫,養眼的頁面,掩蓋不了錯置精力後內容退而求其次的事實。

我以前看過《神奇手帳》,作者是細緻萬分的手帳控,事無鉅細地計劃並記錄着生活和工作中的大小事務。

他的手帳形同藝術品,四種顏色各就各位,段落整齊字跡秀美,讓我感覺空上幾頁都顯得違和。

但他說,休息時內容爲空,直接把那頁塗上綠色邊框。

我反而覺得這本手帳更加真實可信,更有留白美感。

別因爲形式上的強迫症,讓自己揹負更多負擔,覺得空着彆扭,寫個生病、太忙之類的備註。當形式轉化爲負擔時,關鍵是保住行動。

就算形式上是虛線,也看得清前進的軌跡。

02 感受&事情

以開篇讀者爲例,事情是她在三個月的自律週期裏,計劃要做的具體事情。

感受是過中秋節放鬆了自己,產生挫敗感和愧疚感,對不起之前的努力,重新開始更需要勇氣。

她萌生的消極感受,拖垮了要做的事情。

訓練營爲期三月,那就做滿三個月再談感受,期間會有各種感受,犯不上因爲感受而耽誤事情。

打個比方,沒見過哪個演員拍戲時,大談特談感受,都是專心拍完後,在宣傳或領獎時,才表達自己的感受。

堅持不懈、風雨無阻這些詞,把過程中的感受一筆帶過,但每個堅持不懈、風雨無阻的人,期間難免產生煩、累、喪的感受。

他們只是選擇事情佔上風,感受佔下風,在完成一個自律小週期後,再來傾訴感受,而且努力做事,早已把感受從消極置換成積極。

《5秒法則》這本書裏說:

每個人都有需求,實現需求,需要行動,但需求和行動之間,不是直接關聯,中間還隔着感受。

書裏推薦的“5秒法則”,就是在需求出現時,刻意屏蔽掉感受,直接關聯需求和行動,奪回自控權。

假如你難得出現在喜歡的作者的籤售會上,作者演講完畢,進入提問環節,你特想問個困惑多年的問題。

你的需求是問出答案,你的行動是舉手提問。

認識到需求後,卻冒出一系列感受:

當着那麼多人的面,說話打結怎麼辦?

我今天沒有好好打扮,形象不好怎麼辦?

作者聽到我的問題,覺得很傻怎麼辦……

大腦爲了延緩或阻止行動,真的好拼。

在明確需求和展開行動這短短的窗口期,如果任憑感受擺佈,開始很想提問作者,過程擔心各種問題,最後遺憾或慶幸沒有提問。

那麼你的生活,將充斥着數不勝數且未經驗證的感受。

感受也要耗能,很多事情與其用感受驗證,不如用行動驗證。

03 手段&目標

你以爲的自律,只是你實現目標的手段之一。

很多人不是爲了目標而自律,而是爲了自律而自律。

在健身真人秀《哎呀好身材》裏,有次張天愛三天不睡覺,去健身房做重量訓練,動作做不完,任務完不成,教練說她體力明顯下降,她也沒說自己幾天沒睡覺。

嘉賓王菊和凌瀟肅忍不住提醒,睡眠不足還去大重量擼鐵,簡直是拿身體開玩笑。

看着這段時,我心裏很困惑,三天不睡最缺的就是覺,我覺得女明星的目標是調整到最佳狀態,而不是爲了運動而運動。

有些人半月板損傷還要跑步,早起毀一天還要早起,在這種自虐中,自我褒獎,自我感動,卻忘了初始目標:

是通過跑步,把身體練得更健康;

是通過早起,把精力調得更飽滿。

我有段時間要用碎片化時間鍛鍊核心肌羣,規定自己每天做二三十個健腹輪,工作再忙、肌肉再酸也要做。

我跪着推輪,有時爲了儘快夠數,每個動作又折上折。

有次邊推輪邊走神,沒控制好健腹輪,輪子劃出去,我砸到地上。

事後反思,我每天在“僞達標”中麻痹大意,爲了完成運動數量而運動,忘了初衷是有效鍛鍊核心肌羣,後來改成做平板支撐這種更適合我的方式。

沒能持續自律,先別沮喪和自責,而是捫心自問:

自我目標有沒有變,更優手段存不存在?

如果目標改變,就改變手段;

如果手段欠佳,就優化手段。

沒有經常回顧目標,沒有定期優化手段,在一成不變的舉措中自我安慰、自我滿足,也是一種懶惰。

04 參考&定位

簡書上有個朋友,一天寫五百字,她佩服作家嚴歌苓,有軍人般的紀律,一天寫六七個小時,讓她望塵莫及,感到沮喪。

我猜一天寫五百字,應該不是全職作者,寫作可能是個愛好或訓練。

而寫作是嚴歌苓的職業,正如那句話所說:

別用你的興趣愛好,挑戰別人吃飯的本事。

佩服歸佩服,還是要回歸現實。

隨着自我認知的日漸精準,隨着對自律程度的逐步瞭解,給自己找到一個定位。

或因早起的慣性,或因書籍的營銷,我被封爲自律小天后,我曾因爲這個頭銜吃了苦頭,身體不舒服還要早起,沒價值的書還要做筆記。

後來我意識到只是外界的標籤或誤解罷了,我要清醒地知道那些反饋,不是真正的自己。

我一直覺得毛姆在《面紗》裏說的“二流貨色”就是自己,我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和弱點,意志力和勇氣也不夠堅強,但這就是我。

有時候外界的反饋,會干擾自己的定位。

不要把別人眼中的自己,當成真正的自己。

準確自我定位後,是選擇參考對象。

如果你是自律門外漢,可以對標初級自律者,對標極端自律者,只會加速你從入門到放棄。

我的經驗是,自律這條路,剛開始先看閃光的榜樣,後來看看身邊的牛人,到了一定階段,會把參考座標從別人變成自己。

於是懂得海明威所言:

“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區分清楚形式和行動,衝突時,優先行動;

區分清楚感受和事情,互搏時,讓路事情;

區分清楚手段和目標,習慣時,緊盯目標;

區分清楚參考和定位,盲目時,做好定位。

我在慢慢走出以上四個困局之後,越自律,越自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