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越努力,越沒結果?

作者 | 清風

01

傳不過去的照片

上個週末,我去親戚家做客。一個長輩正好有一個手機和電腦的問題,讓我幫助解決。

他想把手機上的照片,搬到電腦上去。老年人愛拍照,我看了一下,手機裏有3000多張照片,而他的電腦已經很老舊了。

手機要用線連到電腦,然後打開這麼多照片,非常慢。等了十分鐘才順利打開,要複製的時候,發現電腦空間不夠了。(這年頭,手機的空間很容易超過老舊電腦的硬盤空間。)

然後,我們忙着清理電腦空間,他也說不準哪些文件要,哪些文件不要,需要一個個查看,電腦又很慢,花了很多時間……

好不容易清理好電腦,要傳輸時,發現要一個多小時,等了20分鐘,又發現連接線出問題了,要重頭來……

大約又過了一個小時,還沒做完。他很着急,我也很尷尬。

最後,我忍不住問了一句:“叔叔,你爲什麼要把這麼多照片,都傳到電腦上去呢?”

他愣了一下(因爲以前都這麼做的,沒想過這個問題),然後說,“我想傳到電腦,把其中幾張用軟件處理一下,然後郵件發給朋友看看。”

我說,“如果你只是要處理幾張,那就用QQ傳一下,就可以了。”

“是嗎?”他吃驚地看着我。

然後,我花了10分鐘,教他用QQ傳輸照片和文件。他馬上就學會了。我發現,其實,他也就需要傳輸5張最喜歡的照片而已。

很多時候,我們爲了解決一個簡單的問題,會想着去解決一個看似相關,實則沒有關係但繁雜無比的另一個問題。

然後,把自己弄得很累,最後還沒有結果。

02

捨不得看的演唱會

端午節期間,周杰倫在上海開演唱會。演唱會之前,一個朋友找我聊天。他挺有錢,也很會投資,在各地有好幾套房子。

他年輕時也挺喜歡周杰倫的,想去看演唱會。但是太火爆,好的位置可能要超過5000了。他很猶豫,捨不得。

我說,“你買房子花的都是幾百萬,爲什麼聽個自己偶像的演唱會,花不到1萬,就捨不得呢?”

他說,“那不一樣,買房子是投資,看演唱會是消費。”

我問他,“你投資是爲了什麼?”

他說:“當然是爲了賺錢。”

我再問:“那麼賺錢是爲了什麼?”

他一愣,似乎平時也沒仔細想過這個問題。他沉思了3秒,然後說,“賺錢,一方面是爲了讓自己有安全感,另一方面當然是爲了過開心的生活。”

我說:“這就對了嘛,我們一輩子,能有幾次開心超得過聽偶像的演唱會?你投資賺錢是爲了獲得開心。現在有機會直接獲得這種開心(當然,我們說的是用健康的方式獲得的開心),爲什麼還要糾結?”

他聽我這麼一說,頓時如醍醐灌頂。“風哥,就衝你這幾話,下次我都要請你看演唱會啊。”

一個精於投資的人,卻忘了原本活着的目的。

03

必須要上的好大學

近日,跟兩個朋友討論小孩教育的問題。

第一位朋友M,是一位金融金領,小孩剛出生。他的計劃是把小孩培養到常青藤,所以從幼兒園就開始設計。需要讀全英文的國際幼兒園,然後國際小學、國際中學,最後出國。

不僅要花很多錢,整個家庭也要圍繞着小孩轉,搬幾次家,送孩子上各種培訓班(因爲國際學校課業是很鬆的)。

M的觀點是,一切都要給孩子最好的,保證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

另一位朋友N,自己做企業的,比M的收入還要高一些。但是他小孩只在讀一個較爲普通的公立小學。

N的觀點是,不能給小孩太好的環境,而是要給他一個競爭的環境,讓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考上理想的大學。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更多,對他的人生更有意義。

其實,我也真的不知道哪條路更好。或者說,自己真正面對類似問題的時候,會怎麼選擇,目前確實也還沒想清楚。

但是,和兩位的對話,讓我有了新的思考。

大部分家長培養孩子的目標,都是上好的大學。但是,我們追問一步,這個,真的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嗎?

上好的大學,是一個看似跟成功教育相關的命題,但是,其實,並不是同一個命題。

70後80後,出生於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所以天然有一種上進心和拼搏精神。說白了,是小時候窮怕了。

然而,從90後開始,小時候成長的環境大幅改善。我們經常都覺得90後是蜜糖罐長大的,那麼想象一下00後、10後長大,會是怎麼樣?他們缺的是什麼?

缺的是物質嗎?顯然不是。他們要面對的,其實是物質上的極度誘惑。稍微不注意,就可能陷入物質過度豐裕的泥潭。

缺的是學歷嗎?似乎也不是。學歷不高,但是逆襲反轉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現在高等教育選擇很多,國內不行國外,美國不行澳洲。

缺的是才能嗎?現在世界是平的,很多才能都可以通過學習去獲得。只要你有一顆上進的心,很多知識和才能都是可以快速習得。

他們真正缺的,有可能是一種抵禦誘惑的穩定能力,有可能是面對多變世界的靈活能力,有可能是面對極度競爭的堅韌能力。

如果父母在教育過程中幫了孩子太多忙,那麼孩子就本能地失去了鍛鍊這些能力的機會。那麼,父母是不是就得不償失了呢?

或者說,父母的付出也是有意義的,但是就像第一個例子中,父母做的是:複製3000張照片到電腦裏面,這個過程辛苦而沒有必要——因爲,你需要的只是傳輸最有用的5張照片。

我們是不是在繞遠?

04

沒有結果的忙

活得明白的人,會經常追問自己,事情的本源是什麼?然後,用最簡單的方法,直截了當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繞個大彎,去解決一個看似相關,但實際上大部分是無用功的另一件事情。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學一學伊隆·馬斯克,他總是用第一性原理在思考問題。

他研發特斯拉電動汽車,把電池成本降到不可思議地從600 美元/千瓦時降低到80 美元/千瓦時;他創立SpaceX公司,在幾年時間內,將發射火箭的成本削減至原本的十分之一,而且,他還是能夠賺一筆。

每次,馬斯克都採用了第一性原理思維,將起初的情況分解爲最基礎的問題,繞過了旁人都覺得複雜而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創造了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那麼,究竟什麼是“第一性原理”呢?簡單說來,就是:

不能再進一步推導的基本假設。

用大白話說,就是:

把問題問到根子上了。

第一性原理思維,就是將過程化簡爲最基本的部分,而這些最基本部分又恰好是構成整體的基礎。

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將第一性原理定義爲“事物被認知的第一根本”。科學家不會去假設任何事情,相反,他們會反問自己:

“我們能確定的真相是什麼?”
“什麼是可以被證實的?”

所以,當你陷入一個複雜問題,自己被左右束縛而無力解決的時候,當你進入一種紛繁的狀態,感覺自己即將迷失的時候,都可以讓自己跳出來,回到事物的本源,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維來重新思考和梳理所面臨的問題。

很多看似“不可解”的事情,在那一瞬間,或許就會柳暗花明,峯迴路轉。

現實中,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呢?

人類的模仿傾向,是第一性原理思維的常見障礙。

大多數人在展望未來時,他們會映射出對當前形式的遞進,而不是拋棄形式,着眼於功能的改造。例如,在批評技術進步時,有些人問,

“會飛的車在哪兒呢?”
“會飛的車,那不就是飛機嗎?”

問這個問題的人,都是過於專注於外在的、表面的形式和表象,而忽略了實際的、本原的功能和價值。

外在的、表面的形式和表象:看起來像汽車的飛行物
實際的、本原的功能和價值:通過飛行來實現運輸

馬斯克曾說,**“人們通常用類比來生活。”**本質上,說的就是人類的這種傾向和障礙。

警惕自己的一些固有思想——舊習俗和過往的形式通常會被毫無疑問地接受,而一旦接受,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會嚴重影響創造力。

第一性原理思維要求你拋棄對先前形式的執着,將本質功能放在更靠前和更中心的位置:

你的目的是什麼?你希望達到的實效性結果是什麼?

然後,優化本質功能,忽略外在形式。

這,就是學會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方法,也是讓你避免繞遠路,最後束手就擒的有效手段。

否則,你只會越努力,越沒有結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