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式服務看客戶教育

 
一直在訂閱哈佛商業評論,不知爲什麼,去年11月和今年1月兩期沒收到,於是幾日前操起電話詢問雜誌社。該社設在上海,800免費電話的另一端自是一位有上海口音的服務生接電話,最終圓滿地幫我重寄雜誌,解決了投訴。但其中服務的插曲,值得我們反思客戶教育。當時電話上沒說幾句,服務生就說:“本雜誌有規定,沒收到雜誌,當月投訴,會給補寄,過了當月就不再補寄了”。聽着這話,長期在北京工作的我很不舒坦,因爲我訂單雜誌時,沒有認真的看過雜誌社的規定,訂閱後更是從不看此類規定什麼的,於是“理直氣狀”地質問:“我不知道有這樣的規定,只知道雜誌沒收到”之類的話,雖說最終對方答應了重寄,但事後想想,我好象不應該那麼“理直氣壯”,自己似乎也有些責任。延伸開想去,在美國等發達國家自助旅行時,名氣不小、信用很好的服務機構,如網上預訂酒店、機票等,均無國內機構的反覆短信、郵件、甚至是電話提醒,提交之前,得客戶自己記錄不少東西,如聯繫電話等,否則,一旦提交,忘了信息再去查詢,不是那麼方便。
這些服務讓我想起了客戶教育。服務方與客戶的互動,可以稱作“博弈”,一方做得多,另一方就做得少,達成平衡。按商業規律,誰多做,取決於誰做的成本低,商業的最佳配置一定是在此服務中扮演角色成本低的一方做得多,才有利於整體交易成本的控制。在服務中,客戶,尤其是個體客戶,往往不如服務提供者理智,於是就有了客戶教育問題。究竟在哪個點達成平衡,與客戶教育有關。客戶教育的成敗,對客戶成本、企業成本均有不小的影響,值得關注。
反觀上海式服務、美國式服務,客戶教育好象比一般的服務機構,尤其是北京的,略好些。這樣的客戶教育操作好了,反而更能保證客戶和服務提供者雙方的利益。“客戶永遠是對的”,但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時能幫助客戶做得更正確,何樂而不爲呢?!
更多職場文章:http://blog.csdn.net/shuangtixi
發佈了28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18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