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學習筆記(六):項目範圍管理

1、主要過程:

(from 組織過程資產、環境與組織因素、初步範圍說明、項目章程、項目管理計劃)—>

範圍計劃編制—(範圍管理計劃)—>範圍定義—(詳細範圍說明書)—>創建工作分解結構—(WBS及其字典)—>範圍確認—(範圍及WBS的更新)—>範圍控制——>(to 綜合管理控制)

2、範圍計劃編制

【輸入】項目章程、初步範圍說明、環境組織因素、組織過程資產、項目管理計劃;

【輸出】範圍管理計劃(範圍說明書的準備過程—WBS創建過程—交付物確認過程—控制需求變更的落實);

【工具】專家判斷、模板表格和標準;

3、範圍定義:制定詳細範圍說明書,作爲未來項目決策的依據

【輸入】PAL、charter、初步範圍說明書、範圍管理計劃、批准的變更請求(from 項目工作)

【工具】產品分析(SA/VE/SE/VA/FA/PD)、其他方案識別(頭腦風暴/橫向思維[非常道])、專家判斷、干係人分析(將need/want/expectation 轉化爲 requerment,排序、量化、文件化)

【輸出】項目範圍說明書、請求的變更、範圍管理計劃更新。

4、詳細範圍說明書之【內容】:項目目標和範圍(量化標準)、產品範圍、項目邊界(做什麼不做什麼)、可交付物、產品可接受的標準(驗收標準)、項目約束(里程碑、時間、合同等等)、項目的假定、初始組織、初始識別的風險、項目要求說明、里程碑、量級成本估算、配置管理需求、已批准的請求。

l  作用:描述可交付成果及要做的工作;干係人之間達成共識;指導未來項目規劃和執行;提供變更請求的變更基準。

l  項目目標通常自上而下定義;目標明確後,團隊需要去尋找最佳方法,編制詳細計劃通常是自下而上的。

l  項目範圍說明書描述了要完成哪些工作,以及約束、假設、測量,如何完成在項目管理計劃中表達。

5、創建WBS:WBS有助於檢查項目最終產品以及干係人理解可交付成果,其最低層元素是可被評估、安排進度和可被跟蹤的。常用樹形和表型表示。

【輸入】詳細範圍說明書、項目管理計劃、PAL、批准的變更;

【輸出】WBS、WBS字典(包括OBS)、變更的項目管理計劃,範圍基準、請求的變更;

【工具、技術、方法】工作分解結構模板、分解(識別主要組成部分、確認明細級、確認主要交付成果的組成要素、覈實分解的正確性)、WBS編碼設計。

l  WBS最好是團隊參與的,這樣可產生團隊認同Team buy-in。

l  不同的可交付成果有不同的分解水平,需權衡。

【WBS的作用】防止遺漏、干係人溝通、確定工作包以提高資源成本時間估算準確性、進行組織設計的依據、績效衡量基準之一、便於明確職責(但不是直接產生)、團隊建設。

6、範圍覈實:階段審查與取得干係人驗收。Inspection: review、peer reviews、audits、walkthroughs.

l  產品覈實側重於考察所有工作均否正確而滿意完成屬收尾階段;而前者側重可交付物的可接受性屬監控階段。

7、變更控制的工具:變更控制系統(文檔、追蹤、審批)、偏差分析、補充規劃(牽一動百)、confS

8、範圍變更的5個來源:

外部事件、產品範圍定義錯誤、項目範圍定義錯誤、增值變更[如新技術的利用,注意和外部事件的區別]、緊急計劃及權變[注意與外部事件的區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