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的一點收穫分享【工作中我的三項指導原則】

 

每個Q結束時,照例都會和老大有一次review,其中有一塊內容是個人成長計劃,員工結合自身情況先談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後老闆會根據他所獲知的一些信息對此進行點評,並就某些員工沒有想到或者是有待提高的一些方面進行指點和引導,以幫助員工更加快速的成長;我們相信:每個Q成長一點點,幾個Q的量變可能就會造就一次質變!

就我而言,和前任老闆應該算是非常好、非常知心的朋友,每個Q的review都讓我受益匪淺,review已經不是簡單的kpi考覈了,定位爲一次深度溝通和交流更爲合適;07年的review可能還比較側重於對技術、項目管理等一些比較實體性問題的溝通和交流;08年就不一樣了,有了07年合作的基礎和默契,大家對彼此都比較知根知底,所謂你做事我放心,我相信說這句話太合適不過了;於是我們溝通交流的主題變得更加寬闊,更多的會聚焦在從一些日常發生的小事情中如何發掘出更有價值的一些想法和思維方式等;於是,這就造就了我的第一個指導原則的誕生,這也是我個人覺得最爲重要的一個原則;之後,老闆去參加《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培訓,回來後對這本書非常着迷,反覆讀了多遍,並利用週三團隊內部技術交流會和所有組員進行分享,隨後還在整個研發中心的管理者論壇上面進行了分享;我也因此接觸到了這本號稱發行量過億、只比《聖經》發行量少的書籍,我倒是沒有把這本書讀好多遍,但每次分享都能從中獲取到很多和以前認知不一樣的咚咚;不可否認,這絕對是一本絕世好書!但是結合到我自己的實際情況,個人覺得在實際的工作中要想將這七個習慣真正運用好,難度很大喲;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 由於該書的原版是英文的,對於中文版有好幾個翻譯版本,各個習慣的名稱中文翻譯大部分都不相同,不能很好的從習慣名稱上理解出這個習慣的本質!讀者需要去細讀各個習慣下的具體內容才能比較好的掌握,對此我深有感觸,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體會,並不能代表其他人;
  • 正如書名所寫:七個習慣!對於我而言,這似乎有點多了,當真正遇到一件事情時,仔細思考下可能好幾條都適用,這會得選擇綜合症的,呵呵,just a joke!而且七個習慣中是分層次(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的,也就是說各個習慣對於不同事情應該有不同的權重,所以我覺得在實際工作中要想運用好比較困難;

經歷過多次權衡和思索之後,我決定了如下的三項指導原則

  • 就某事考慮如何做得更好、更多
    • 這個指導原則源於一個小小熊故事,故事大致意思是說:兩位一起進公司的員工A/B經過2年的發展,A當上了經理,而B還在原崗位上默默無聞的工作着;終於有一天,B忍耐不住心中的疑惑(憑什麼A能升職,而我卻不能呢?),他向總經理提出了辭呈,總經理知曉此事之後也很好奇,爲什麼會這樣呢?爲了搞清楚A和B之間到底差距在哪裏,於是他讓A、B到市場上去問一下目前雞蛋的價格;很快B就從市場上回來了,並且告訴總經理準確的價格,但他帶回來的信息僅此而已;而A則過了好一會兒纔回來,但是他帶回來的不僅僅是雞蛋的價格,還有鴨蛋的價格、雞蛋最近一段時間的價格走勢、以及價格爲啥漲或者是跌了;至此總經理終於知道爲啥A能升職、而B卻只能原地踏步了!你呢?從這個小故事中看出了啥?
    • 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一句和老闆曾經聊到過的英文:What can I do to do it better ? 其實這個故事的精華就在於這句話,當我們在做某件事情時,要更加積極主動、並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但我個人覺得這句太長了點,於是我自行變更成了這句:How to do it better and more ? 相比較於前句,增加了一個more,讓這句話更加實在、具體!
    • 對應於七個習慣,就是《積極主動》這個習慣,他們所要推崇的方式方法都是非常一致的;但從字面理解,積極主動缺少了一些具體、實在的元素,讓人更多的聯想到“主動”,更多的指在具體工作任務還沒有指派時,要“積極”爭取;就我的理解而言,還是實在點好,首先要將已經安排給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嘗試更多、積累更多,所以我的原則更加強調具體做事,而不側重於事前爭取;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得很出色,老闆也會給你爭取更多的表現機會,這樣事情就變得更專注、優雅了!
  • 常回頭看看
    • 這點主要是要讓我們學會總結,不斷的總結,不光是要對最近發生的事情進行總結,還要時常回頭去看看一年前、甚至幾年前發生的事情,然後看看自己對同一件事情的態度、認知、處理方式等是不是會不一樣?我相信如果你這麼做了,那麼你每次回頭去看自己曾經走過的路,肯定會有不一樣的體驗;有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體驗和感悟累積,功力不斷上升也是自然;
    • 回頭看!要想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真正執行起來另一個關鍵是要將看的結果記錄下來,並嘗試和大家分享,別人的一句提醒或許就會讓你的總結更具深度、更加完善!比如說記錄在blog中,這也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不僅能當作一個記事本,還能將你的觀點分享給更多的人;另外,對於項目相關的總結,我在團隊內部推薦的PPR【Post-Project Review】目前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組員支持,希望大家能堅持下去;
    • 對應於七個習慣,應該是《不斷更新》這個習慣;同樣的,七個習慣中的 不斷更新 內容更泛更廣,他幾乎涵蓋了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身體、心智、精神、社會情感等;而 常回頭看看 相對來說範圍更小、更聚焦、更具可操作性;
  • 學會倒立
    • 這點來源於淘寶的企業文化;想當年加入阿里巴巴,就因爲一句“此時此刻、非你莫屬”招聘廣告詞就把偶徹底給俘虜啦!現在在集團六脈神劍的果核之外,各子公司也都有了自己獨立的企業文化,當然我們阿軟也有簡易、信任、超越的子文化,但說老實話,對此我還沒有啥比較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 雖然我沒有參加過淘寶的入職培訓,對淘寶的企業文化也沒有比較全面的認知,但就對於這個淘寶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我個人是真是非常喜歡,形象、深刻、實在、有歷史、有底蘊、有內涵;
    • 我所理解的倒立主要是說要換個角度看世界,學會換位思考、學會雙贏思維、學會創新;這幾個學會相信已經能說明非常多的問題,從個人單獨作戰能力這個角度來說,他讓我們嘗試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創新往往都是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尋常路,即便多角度思維碰撞沒有給你帶來直接火花,起碼也促使你對事情本身的理解變得更加全面,讓你的思維更嚴密;從團隊協作這個角度來說,學會倒立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爲在團隊中不可能沒有衝突、沒有不同聲音,相信也有很多時候都會爲某個方案、某件事情爭論不休,甚至可能雙方還會傷了和氣;但有了換位思考、雙贏思維,爭執雙方都能夠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待事情的話,我相信事情會好解決很多,爭論的時間會變得更少,會議或者是討論的效率也會更高;
    • 對應於七個習慣,這次和上面兩點不一樣,前面兩點都是七個習慣所涵蓋的內容更廣,對於這點我個人理解就正好相反,學會倒立幾乎可以概括七個習慣中互賴期中的全部三個習慣: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

對於這三個指導原則,個人覺得他們的權重、所屬的層次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是逐步上升的,這就和我們的價值觀評分一樣,首先要爭取將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做好,這點做好了,並得到認可了,這說明你的個人能力不錯了,要想上升到更高的能力層次,就需要第二點的協助和支持,兩者配合下相信你的進步會更加迅猛!當你的能力達到一定層次時,你和別人的溝通、協調、爭論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此時就需要第三點來幫你擺平了,他會讓你在團隊協作過程中更加遊刃有餘、更受人尊重!當然,這裏的三點依次上升並沒有我們價值觀裏面規定那麼嚴格,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交叉使用的,但是當他們三者遇到衝突時,個人建議先讓自己做好下層事宜更爲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