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罪 評《肖申克的救贖》

發信人: square (河南佔大廚去死), 信區: EI 
標  題: 每個人都有罪 評《肖申克的救贖》 
發信站: 武漢白雲黃鶴站 (2002年05月31日13:05:12 星期五), 站內信件 
 
一、潘多拉的匣子 
  要不是因爲性格疏懶,我可能會早幾年看到這個片子。至少曾經有一次,在北京, 
我的朋友王佩家裏,他堅持讓我看這個片子的時候,我沒有看,可能是當時酒喝多了要 
睡覺吧 
,我記不得了。 
  如果能早些看到這部片子,我想很多事情可能會不一樣。 
  好在,我終於看到了,它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現在再爲它寫點什麼,的確顯得有些過時了,畢竟,它是至少五年前拍攝的,該看 
的人都看過了,沒看的人也未必會願意看。但我還心存希望,盼望着有人能因看了我這 
篇文章而動心。如果心中藏着希望,就會有機會,如果希望都被踩進了泥土,機會的萌 
芽也自然同時被扼殺。 
  《肖申克的救贖》,原著斯蒂分.金(恐怖小說之王),導演弗蘭克.達拉本特(此片系 
其處女作),主演蒂姆.羅賓斯。講述的是與罪惡、救贖、希望有關的故事。 
  它的情節並不複雜,銀行家安迪被冤枉入獄,判了兩個無期徒刑,他花了19年時間 
,在監獄裏挖了一個通道,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他爬過通道,又爬過500英尺的污水管 
,逃了出去。 
  安迪的最後成功,源自他心中的希望。 
  片中,安迪和好友雷德專門就希望進行過討論,雷德的看法是:在這種重罪監獄中 
討論希望,人的心靈將受到更爲嚴重的折磨。 
  那的確是一個恐怖的監獄,不用說陰險的典獄長,或者是狠毒的獄警;也不用說監 
獄中的犯人中那許多“老大”、雞姦者,單是看得見的一點:所有人的刑期都是無限地 
長。這就足夠讓人恐怖的了。 
  這種情況下,的確有很多理由讓人放棄希望。 
  而安迪就是希望的化身,就是希臘神話故事中潘多拉匣子裏那沒有釋放出的最後一 
個精靈。 
  當然,僅僅有希望是不夠的。除了希望還要有行動。 
  安迪可以用六年的時間每週一信甚至每週兩信發給州議會,目的只是改進監獄中的 
圖書館。沒有人相信他會成功,但是他成功了。 
  有了希望,又有行動,有毅力,纔會獲得成功。 
  但是,這個推論反過來並不成立。也就是說,希望和行動毅力等,是成功的必要條 
件,但絕不是充分條件。有了這些,纔會成功,有了這些,也未必會成功。 
  看起來都是廢話,有了也未必行,爲什麼一定要有呢。 
  原因很簡單:沒有一定不行。 
  保存你的希望吧,它或許能帶你到達彼岸。 
  二、罪惡感 
  我不願意使用“原罪”這個詞,因爲我是個無神論者。但是我們活着,應該經常有 
一種罪惡感,這應該是沒錯的。 
  王崴寫過一篇文章,將《肖申克的救贖》和《聖經.出埃及記》進行對比,得出了結 
論:兩部作品的故事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甚至可以說前者就是後者的翻版。 
  我對《聖經》不瞭解,無法印證他的結論。而《肖申克的救贖》中,《聖經》出現 
的次數可以與《紅樓夢》中那塊玉相媲美,不瞭解《聖經》而大談電影中的“原罪”, 
簡直可以算騙人了。 
  《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在談自己入獄原因時,說過這樣的話:雖然我妻子和她 
的情人不是我殺的,但是由於我對妻子的冷淡,導致了她紅杏出牆而最後飲彈身亡,所 
以我也是有責任的。 
  其實,每一個和我們有關的人發生了“事故”或者“故事”,都是和我們自己有關 
的。也就是說,對每一件事,我們都有責任,區別不過是大或小、輕或重而已。 
  你生下來,就是對別人的威脅。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基督教所說的原罪,也不知道薩 
特說的“自己是他人的地獄”是不是這個意思,我承認,我讀書時實在不夠用心。 
  另一部電影《羅拉快跑》中,向我們細緻地演示了這個意思:第一次羅拉跑過一個 
車庫門前時,她父親的朋友開車出來,撞到了別人的車上,捱了一頓暴打;第二次羅拉 
跑到車庫前時,比上次慢了一秒鐘,因爲這一秒鐘的變化,改變了後面所有的事情,她 
父親的朋友得到的不再是一頓暴打,而是車禍身亡。而這時的羅拉呢? 
  她不知道那一切都是怎麼發生的,看起來和她一點關係都沒有。 
  張藝謀選秀的時候會想到有人因爲要見他不得而流落街頭嗎?毛寧會知道他出事後 
他的歌迷單身赴京而變得一文不名嗎——幸虧有好心人幫忙,否則那個少女會有什麼下 
場腳指頭都猜得出來。 
  心中經常有着罪惡感的人,行事會小心謹慎,這和某些想入黨而做出來的謹小慎微 
不同。有罪惡感的人,應該能夠以己及人,做的每件事都是在拯救自己的心靈。 
  一旦你能夠如《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那樣,有勇氣說出來“我已經贖清了我的 
罪過”的時候,無論你身在重罪監獄還是陽光沙灘——你自由了。 
  三、人間地獄 
  肖申克監獄(Shawshank)的設施應該算是不錯的,當然,也不排除美國佬往自己臉上 
貼金的可能。在我看來,如果鐵欄杆稍微少一點,肖申克簡直可以當作中國一些學校的 
學生宿舍使用了。 
  但是,肖申克當然是一座人間地獄。從某種角度看,整個世界都是地獄,肖申克不 
過是這個世界的一個縮影罷了。世界之所以看着有點像地獄,是因爲總有人在破壞遊戲 
規則。 
  身處肖申克監獄的安迪當然知道自己要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下生存,別人——比如 
典獄長、警察們可以破壞遊戲規則,但是他不能,因爲規則是別人制訂的,他只能無條 
件地遵守。 
  所謂的“不破壞”,當然不是隻完全不破壞,這裏存在一個度的問題。安迪的可愛 
之處,在於他知道如何把握這個度。所以,他敢於乘機爲幾十年沒聽過音樂的獄友們播 
放《費加羅的婚禮》,代價當然是沉重的,他被前所未有起關了兩個月的小號。 
  我相信安迪在做事之前已經知道後果,他肯定衡量過這裏面的利害關係,他做了, 
說明他認爲利大於害。 
  他讓獄友們聽到了音樂,這種精神上的利大於被關兩個月小號所造成的身體上的害 
——至少我和安迪都這麼認爲。 
  越獄自然也是對既定遊戲規則的破壞,當然也要經過利害分析,不過這個分析過程 
可要簡單多了,這涉及到對自由的嚮往與追求。 
  大概沒有人願意在肖申克這種地方呆上幾十年,如果可能,甚至沒人願意呆上一天 
。但是和其他人不同,只有安迪做到了,他用了19年的時間實現了他的越獄計劃,並且 
執行得天衣無縫,因爲他擁有兩項財富:冷靜,和毅力。 
  前邊我說了,肖申克是整個世界的縮影。安迪在認爲自己已經贖清了自己的罪惡後 
,逃離了這座人間地獄,他獲得雙重的自由:身體上的和心靈上的。 
  那麼我們呢?我們逃向何方呢?如果真的生活在地獄裏的話。 
  我們無處可逃。 
  實際上,安迪也無處可逃,他的逃跑,是編導們安排的。肖申克就是世界,就是地 
獄,這樣的逃跑只能出現在電影中,不可能出現在真實世界裏。 
  就像我們,真的無處可逃。 
  四、大團圓 
  我印象很深的一不電影,可能很多人都忘了它,它的名字叫《喜盈門》。 
  《喜盈門》講的是一大家子人,四世同堂,免不了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婆媳之間, 
兄弟之間,父子之間,妯娌之間……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一起,於是吵架,甚至動手 
;分家,甚至傷和氣,沒完沒了。 
  今天看來,片子本身幾乎沒有可取之處。這麼說的原因之一就是片子到了結尾的時 
候,突然所有的矛盾都消失了,一切的矛盾都莫名其妙地化於無形,結局自然是妻賢子 
孝的大團圓。 
  中國的文學作品,大部分都是這個毛病,很少有悲劇出現。 
  《肖申克的救贖》也同樣有這個問題,它的結尾就是這種《西遊記》式的大團圓, 
沒能逃脫善惡報應的老路。 
  典獄長爲惡最甚,所以得到了自殺的結局;警察隊長海利爲惡較少,甚至有幫助過 
安迪的“善舉”,所以他留了一條命。另外的一個方面,安迪安全地拿到了典獄長貪污 
的37萬美元,並且是“漂白”過的,而他的朋友瑞德也藉着假釋的機會逃到墨西哥海邊 
的人間天堂與他相聚。 
  真是個理想的結局,他們可以天天躺在沙灘上曬太陽了。 
  好美的後半生——但是,當然不應該這樣。 
  如果我是導演,我一定會改變這個結尾。 
  我將讓典獄長繼續猖狂下去,我會讓安迪悶死在排污管裏——雖然,這樣會失去整 
個影片最振奮人心的鏡頭,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的。 
  很多人都擁有安迪的忍耐力和縝密的思維,但是沒有人會同時擁有那麼多的運氣。 
當然,也可能有人就是這麼NB,良機永遠會敲他的大門,可對大部分勞苦大衆來說,良 
機最多出現一次,抓不住的話就再也走不成狗屎運了。 
  所以,我認爲,安迪的成功是沒有說服力的,而他的不成功倒是必然。 
  看了我重新剪輯過的電影,觀衆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他們會哭,爲了安迪,更爲了自己。 
  安迪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命運,我們不可能擺脫肖申克,因爲我們無法擺脫命運。別 
以爲你日子過得不錯了就有理由洋洋得意,差得遠呢? 
  差在哪?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自己,雖然本人爲人坦蕩,很少隱瞞自己的看法,但是現在我不想說。 
  總之,雖然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但我討厭大團圓結尾。 
  我厭惡,因爲它不真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