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廠家如何“驚動”經銷商

***小企業“高攀”經銷商,怎個“難”字!***

    中小企業找經銷商難,要找好的經銷商就更難。如果你在中小企業做過銷售,你就肯定會有同感。這裏給大家講一箇中小企業選擇經銷商的故事。

    原莉是一食品企業的銷售主管,她所在企業是一個年銷售額不足三千萬的小企業。在公司做銷售的主管中,原莉是唯一的女性。

    公司派原莉去南方開拓新市場,原莉要開拓的市場是一箇中型城市,市區有100多萬人口,大大小小的快速消費品的經驗商有幾十個。

    初來乍到的原莉跑了一個星期市場,也接觸了一些經銷商,因原莉的產品在這個市場上沒有一點兒知名度,稍微大一點兒的經銷商要不就是對她的產品不予理睬,要不就是條件非常苛刻。

    原莉想,這樣一家一家去找經銷商肯定不行,一是週期太長;二是對於一個沒有一點兒知名度的產品,經銷商不予理睬;三是就算有經銷商願意接她的產品來做,這個經銷商商業道德到底如何,一時半會兒也弄不清楚。

    一直以來,公司的銷售主管開發經銷商都是這麼找的,儘管因經銷商選擇不當,公司吃了很多虧,一直處於被動狀態。但對於一個沒有名氣的小企業來說,能找到一個經銷商做你的產品就已經不錯了,只有經銷商來挑你的份兒,你憑什麼來對經銷商挑挑選選?

    如果打破公司慣例,不這樣被動地一家一家去找經銷商,那又怎麼辦呢?

***聯手“零售”驚動“經銷”,創意妙絕!***

    帶着這些問題,原莉又走訪了幾天終端市場。有一天,正好遇到一位超市零售商在發牢騷,抱怨其經銷商送貨不及時。電話打過去都三天了,要求經銷商送貨,但到現在還沒有送過來。斷貨就是“斷錢”呀,斷貨不僅影響了生意,而且還流失了一些顧客。

    原莉湊上去問:“爲什麼經銷商不及時送貨呢?”

    “因爲這個經銷商做得比較大,生意忙不過來,不把我們這些銷量不是很大的零售商放在眼裏,所以送貨不及時就成了家常便飯。”

    “那你不能換個經銷商進貨嗎?”

    “你們這些廠家總是喜歡找那些大經銷商作總經銷,幾個暢銷產品都是他作了總經銷商,不從他那裏進貨還能從哪裏進貨?”

    在零售商眼裏,哪個經銷商的服務好,哪個經銷商的實力雖大但“店大欺客”,它是最清楚不過的。

    既然零售商對經銷商是最瞭解的,那爲什麼不讓零售商來幫我選擇經銷商呢?爲什麼選擇經銷商非要廠家自己來選呢?頓時,原莉眼睛一亮,心中有了主意。

    當地電視臺辦有一節目叫《商界名人》,每週一次,每次都要邀請一些名人作爲嘉賓參加節目,收視率很高。那能否借《商界名人》之力,來組織一次零售商評選最佳經銷商的活動呢?

    對於《商界名人》來說,既可以擴大節目的影響又能通過此活動製造本地的商界名人;而對於自己來說,可通過此活動迅速提高知名度,引起經銷商和零售商對自己的企業和產品的重視,說不定還能選擇一個最佳經銷商來做自己的產品呢。

    原莉把自己的想法與電視臺《商界名人》節目組一說,節目組的策劃人員很高興,電視臺全力支持。並且由電視臺出面,把市工商局也邀請過來,共同組織此次評選活動。

    活動起個什麼名字呢?有了,《銷售與市場》有一個“金鼎獎”的評選活動,影響很大,不過好像沒有針對經銷商的評選活動,那何不借用一下呢?好,就給經銷商也頒個“金鼎獎”吧。

    於是,由電視臺《商界名人》欄目組、市工商局、經銷商代表、零售商代表和原莉共同組建了一個“評選小組”。

    評選的對象是全市做快速消費品的經銷商,整個評選活動制定了詳細的規則,並對各種可能的作弊行爲制定了防範措施,以確保此次評選活動的公平、公正、公開。

    評選涉及經銷商的服務、經銷商的內部管理、經銷商的商業信譽、經銷商的市場秩序和維護零售商利益等十多項,都是直接與零售商利益有關的內容。評選採取加權評分的方式,按最後綜合得分排出名次,得分最高的前三名則爲此次評選活動評出的“最佳經銷商”。

    每一張評選表後面還有一個由零售商“自由發揮”的欄目,填寫內容是“您對此次評選活動有什麼看法和建議?”,“您認爲哪些經銷商在哪些方面做得較好,哪些方面做得不足?”,“您對哪些經銷商有什麼建議和意見?”

    這可是第一次面向所有通路成員公開評選“最佳經銷商”,一下子在整個城市的經銷商和零售商當中成了熱門話題,在整個渠道領域影響很大。

    平時零售商們對經銷商的服務都沒有特別在意過,這一下就引起了大家的特別關注,零售商們對經銷商品頭論足,各經銷商也關心零售商是如何評價自己的,有意無意地紛紛改進自己的工作。在評選期間,零售商都普遍反映經銷商的服務比以前好了很多。

    評選結果在電視臺的新聞欄目中公佈,第一天只公佈了第三名獲獎者的名單、第二天又公佈了第二名獲獎者的名單,第三天才最後公佈本次評選活動的第一名獲獎者的名單。

    後來,有很多經銷商說,在評選結果公佈的那三天,一到公佈獲獎者名單的時候,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了。

    第一名“金鼎獎”獲得者是位叫王鵬程的經銷商,是屬於那種“企業家型”的經銷商,大家都不叫他“王老闆”,而是叫他“王總”。

    王總不到四十歲,幾年前纔剛剛創業,過去是一名中學老師。王總雖不是本地最大的經銷商,但確實是本地口碑最好的經銷商。

    爲了感謝零售商們對本次評選活動的支持與參與,原莉把三方聯合起來,以自己企業、電視臺《商界名人》欄目組和經銷商王總的名義,給每個參加此次評獎活動的零售商發送了一張“邀請函”,邀請他們參加《商界名人》的現場直播節目。

    “邀請函”是由王總開車帶着原莉一起,親自送到零售商手上的。零售商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重視,一個個都高興不已。

    三名“金鼎獎”獲得者評選出來以後,三位“最佳經銷商”作爲特邀嘉賓出席了《商界名人》節目,同時所有參與此次活動的零售商們,作爲現場觀衆參加了此節目,現場氣氛非常熱烈,三位“金鼎獎”獲得者談了他們對經營理念、運作模式和未來發展的設想,臺下的零售商也就自己所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提問,經銷商和零售商之間作了一次很好的雙向溝通。

    在節目當中,還插播了原莉的產品廣告,不過原莉沒有出一分錢,是由三位“金鼎獎”獲得者出資贊助的,感謝原莉及其企業策劃和組織了這次評選活動。而原莉則把自己企業的產品作爲禮物贈送給參加節目的所有人員。

    評選活動一結束,原莉就把零售商對各經銷商的表揚、建議和意見整理成冊,分別贈送給涉及此活動的經銷商,絕大部分經銷商都深表感謝。因爲零售商的這些建議和意見,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筆提高競爭力的寶貴財富。況且,大部分經銷商通過此次評選活動確實“深受教育”。

    最後,原莉找誰做經銷商呢?已經不需要原莉去找經銷商了,要求做原莉產品的經銷商已經排成了隊。

***經銷商“爭搶”小企業的思考***

    故事講完啦,讓我們深思一下,這個故事留給我們哪些思考呢?

    思考一:不掌控主動權,你就沒有挑選經銷商的資本。

    是你來挑選經銷商,還是經銷商來挑選你?誰選擇誰,就看誰掌控市場主動權!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如果你不採取有效措施,使自己由被動局面轉爲主動局面,你是無力對經銷商進行挑選的。

    有的營銷員總是抱怨公司的銷售政策,認爲給經銷商的讓利幅度還不夠。其實,你所缺的並不是讓利不夠,缺的是市場主動權!

    如果是經銷商來挑選你,在處於劣勢和被動的情況下,你就只能答應經銷商提出的種種苛刻條件,最後體現在銷售政策上,就是簽了一個“不平等條約”。付出很多,但還是受制於人。

    思考二:掌控主動權要付出代價,喪失主動權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做市場,就必須要投入,就必須要付出代價,這是不容置疑的。但付出代價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爲掌控主動權而付出代價,另一種是因喪失主動權而付出更大的代價。

    掌控主動權要付出代價,喪失主動權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不願爲掌控主動權付出局部代價,就要爲被動而付出整體代價。

    得主動權者,則得經銷商又得市場,兩者皆得;失主動權者,則失市場又失經銷商,兩者皆失。

    所以,掌控主動權纔是最大的效益!

    思考三:被動可以轉化爲主動,關鍵就看你是否擁有創新思維。

    被動與主動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關鍵就看你是否會爲其轉化創造條件。既然被動與主動可以互相轉化,這就爲中小企業提供了機會。

    既然機會是存在的,那麼中小企業就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着眼於在化被動爲主動的條件創造上,而不是怨天尤人。否則,今天被動,明天還是被動,永遠被動。
信息來源:《中外管理》 陳軍 賀軍輝
space.gif
space.gif
 
space.gif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