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傳習錄》(16)十七

白話《傳習錄》(16)十七

傳習錄十七

如果是外面吵吵鬧鬧,沒法看書,就不書,靜心坐着。如果幹擾來自內部,比如犯懶,或者想雜七雜八的事,沒法專心看書,那反倒要強迫自己專心看書,這是強行對抗自己的人自身的缺陷。這叫對症下藥,是好習慣形成的過程。(某名人說:如果一天中,我沒能忍住不做一件想做的事,這一天就是失敗的一天。)

由此能看出心學針對的對象是學習者自己。前提是學習者能反思到自己的毛病在哪。王陽明說,人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慾望,這是黑暗中的明燈,無比寶貴。他前文說過的“精一”,就有教人認識自己的方法。懶惰、焦躁、恐懼、虛榮等等,是天生就有的本能,王陽明稱作“私心”、“私慾”,是應該用“格物”的功夫格掉的東西。

這一節可以換一種理解:用行爲糾正潛意識,用人的能動性對抗錯誤的潛意識。人天生的潛意識都是好喫懶做,但人有反思能力,知道這樣不好。有的人跟着感覺走,縱容天性,有的人利用反思能力,發現問題,馴服自己。比如該看書不想看書是懶惰的本能,但理智知道應該看書,就要努力壓制本能去看書,這就是在用行爲糾正潛意識,而不是讓行爲被感覺牽着走。(有點像訓練寵物養成好習慣一樣訓練自己。)

王陽明說“格物”一絲一毫不能鬆懈,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有的好習慣看起來極其難以養成,其實只要舉手之勞就能得到。有的壞習慣看起來離自己很遠,其實也是舉手之勞就能得到。所以王陽明反覆說“精一”,反覆說時刻不能鬆懈。

佛教說“善惡一念之間”,同理,自制力極強和極差的兩個人,看似差別巨大,其實差別只在“精一”,差在有沒有反思纖毫之間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慾望在腦子裏出現,就絕對會在言行氣質有體現,無論怎麼微小不明顯。有時候潛意識裏有某個慾望,但是自己顯意識並不知道(人不自知),卻誠實地體現在言行氣質上(私慾也是知的一部分)。一言一行都和意識相對應,所以行爲和意識是一回事,也就是“知行合一”。意識體現在行爲,行爲也可以反向塑造意識——長期重複某個動作或行爲,人就會形成相應的潛意識。強迫自己做某事就是用行爲塑造意識,好習慣就這這麼養成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一種解釋?)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