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鏡子法

在引導被教練者釐清問題的過程中,反饋至關重要。教練效果是雙方努力的結果,如果教練苦口婆心地只顧自己說教而不顧及對方的感受和反饋,結果也只能是功虧一簣,即便教練掌握再多的技巧也是毫無效果。因此,巧妙迴應是教練應該掌握的至關重要的工具,是使被教練者看清自己問題所在的關鍵,因此也被稱爲“照鏡子法”。

事實上,“迴應”這個能力的運用對於教練來說是一個挑戰,教練的傾聽以及發問都不會與被教練者產生衝突與隔閡,但迴應可能使教練遭遇來自被教練者的抗拒。因此,初次進行教練的人往往在迴應上較爲欠缺,或是不敢迴應,討好對方,或是不知道怎樣迴應,導致誤會。此時,教練是沒有力量引導被教練者的。因此,迴應作爲最直接反饋被教練者真實狀態的能力,既是體現教練客觀能力的鏡子,也是使被教練者認清自己的鏡子。因此掌握迴應這一工具是合格的教練必須要跨越的。

貢獻體驗

教練發揮鏡子作用的最爲重要的途徑就是敢於即時爲被教練者提供當下最爲真實的狀態。通過鏡子,教練如實反映現狀,令被教練者看到自身的盲點,清晰化目前的位置,並認識到需要學習和改善的地方。總之,鏡子的最終目的就是幫助被教練者釐清問題,爲引領其達到目標做準備。但也有很多教練有這樣的體會,明明自己告知了對方的不足之處,但對方卻並不接受,還會生氣、抗拒,對於這種進退兩難的關係,有的教練就會不敢迴應。而這恰恰說明,教練並沒有弄清楚什麼是迴應,怎樣才能成功地成爲一面“鏡子”。

所有的迴應都源於教練自身的體驗,當教練將焦點聚集在被教練者身上去貢獻這個體驗時,這就是迴應。因此,既然迴應的是我們的體驗,就與對錯無關。教練能否給被教練者有效的迴應,關鍵在於教練是否能夠隨時把握對方的焦點,如果焦點掌握不好,將會導致無效教練。 

正確的焦點確定方式是:焦點在被教練者身上→教練貢獻體驗。

錯誤的焦點確定方式是:教練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教練是對的,被教練者是錯的。

 因此,當教練認爲迴應無效時,要馬上檢視自己,反省一下是否自己的焦點出現了問題。當教練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時,就會出現錯誤的語言模式,包括打擊、討好、發泄、諷刺等。這些都是源於教練的出發點來自自己,懷有“我對你錯”的態度進行迴應,這些都會導致無效教練。因此,要做好適當的迴應,首先要留意出發點是否是貢獻的心態。 

在教練做出迴應的時候,還需注意兩個要點。首先,要有效運用語言,既可以直接說出現狀,也可以運用比喻來反饋。迴應本身並沒有固定的句式或語言模式,只需要教練加強自身對語言的把握,豐富語言,爲教練過程增強感染力和震撼力。另外,除了注意語言方面講話的固定模式之外,教練還需以真誠而直接的態度來進行反饋。被教練者是否能夠感受到教練貢獻的心態,是迴應是否有效的關鍵,因此教練真誠、坦率的態度至關重要,這會讓對方感到教練的焦點在被教練者身上。

成功的迴應能夠達到以下三個標準。

1.明確——準確表達內心的體驗,含糊梗概是不能幫助被教練者的。

2.平均——迴應是對被教練者真實狀態的綜合反映,而不僅僅是關於負面的情緒。

3.即時——迴應的最佳時刻是當下的瞬間,迴應沒有“過去式”。 

教練在迴應體驗之後並沒有結束迴應,教練的目的是要通過迴應來幫助被教練者洞察自身的盲點,釐清問題所在,從而有所改善。雖然教練會真誠地予以迴應,但依然會對被教練者帶來直接的衝擊,即使在教練完全貢獻自己體驗的時候,被教練者也可能有負面的反應。作爲一名負責任的教練,這些負面情緒不容忽視。因此,在迴應體驗之後,教練要留意被教練者的反應:保護、抗拒、解釋、辯駁、選擇性接收、接受、自我檢視。這些都是被教練者有可能的反應。在這些反應中,只有“自我檢視”和“接受”是學習啓發的模式,其餘都是批判抗拒的模式。一旦教練感覺到對方具有批判抗拒的情緒,就要及時檢視自己是焦點出了問題,還是語言模式出了問題。

由於情緒是會傳遞的,面對被教練者的消極情緒,教練同樣會產生負面反應,包括不理會、解釋、繼續迴應、指責、爭執、否定,而這些消極反應有時是出於自我保護,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因此教練需隨時注意自己的應對態度。正確的處理方法是,首先讓自己在情緒上保持鎮定,從抗拒、批判被教練者的負面反應中擺脫出來,進行自我焦點檢視,查看自己的焦點是否真的放在被教練者身上,同時在心態上要包容對方的任何反應,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負面的。總之,教練在迴應時,應遵循下面的原則: 

保持情緒鎮定→自我焦點檢視→包容被教練者 

擁有了這些心態,教練就可以運用一些教練技巧進行有效的迴應。

“是的,這只是我的看法。”

“你是可以不接受的。”

以上兩個教練式語言的目的是安撫被教練者的情緒,表明教練貢獻的立場。

“留意你對我的看法是否抗拒。”

“你是否覺得我在說你‘錯’了?”

以上兩個教練式語言是以貢獻的心態迴應被教練者當下的心智模式,把教練在當下的體驗貢獻給被教練者。

“你在抗拒什麼?”

這句提問是在幫助被教練者釐清內在的干擾究竟是什麼。 

小案例

學員:“看來我無論如何都得不出自己覺得正確的結論了。”

老師:“爲這個問題你已經掙扎好幾天了,聽起來你確實想拿主意,但你仍舉棋不定。”

學員:“我現在離問題太近,找不到所需要的視角,看不清事情的本質。”

老師:“我願意描述從外圍看到的情況,談談我這個局外人的看法,那會對你有幫助嗎?”

學員:“絕對有。”

老師:“幹那份兼職工作會有一筆收入。由於經濟很緊張,所以你有份收入是件很好的事情。然而,那種安全感你並不在乎。過去你冒過很大的風險,放棄了錢財方面的安全感。”

學員:“那是真的,有時父母覺得我是個瘋子。”

老師:“再說,幹那份兼職會讓你沒有休息的時間,沒有時間從事你喜歡的藝術,也沒有時間與朋友見面或者結交新朋友。創造力是你非常看中的。我並非在遊說你選擇這個而放棄那個,我只是在說出你過去說過的對你真正重要的東西。”

學員:“你的分析幫我看清了問題。”

很多人最初的想法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或者是不周全的,或者起初的想法不確定。我們常常倉促地下結論,或者根據不全面的信息得到錯誤的結論,因爲我們沒有透徹地分析事物。有時只有當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其他人身上驗證時,我們纔會有縝密的思維。教練可以使自己成爲被教練者進行自我反思的資源,以便使被教練者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

被教練者有時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他們可能正在雲霧中掙扎,想要撥開雲霧找到出路。他們被困在模糊的想法或者過時的看法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教練的職責是幫助被教練者看清他們自己看不清楚的東西。教練只能通過引導被教練者自己動腦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告訴被教練者怎樣解決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