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8季 258|重识水姿态 不争故无尤

重识水姿态  不争故无尤

常言“上善若水”,却从未真正认识到水的姿态。《道德经》第八章告诉我们水的姿态,即“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的真正姿态是居下,而低下正是人人心中所厌恶的状态,这点就和道的性质很接近。水是不争的,你把它放在哪里,它就流向哪里,承载它的是什么形状的容器,水呈现出来的就是什么形状。

俗语有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总是想着要向上发展,想得到的更多,而水则顺势而流,从不居功,所以水性的“谦卑”“居下”是人要善于向水学习的,当人能修行到水的姿态,那么应该也就离道不远了。

回想自己接触《道德经》以来,所处的环境可以说“恶”到了极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恶”中,一点一点被开启智慧。曾经想着离开“万恶之渊”,殊不知,那却是离道最近的地方,慢慢学会了谦卑,学会了居下,学会了不争,倒也越来越幸运。逐渐才明白,原来这便是“居善地”,谁说“处下”就不是自己的安全之地呢?正是因为处在卑下地,才没有了繁杂琐事的干扰,也没有了竞争的疲劳,有的是时间去提升自己,难道这不是一块“善地”吗?这不就是魏老师所说的最适合自己的修行场地吗?至此,耿耿于怀的心才放平,也恰恰因为如此,才会毫不犹豫地“坐进此道”,从而有了接触吟诵《道德经》的机缘。今天,我已无法计算《道德经》赐予我多少智慧,可以说受益无穷。

“心善渊。”魏老师说:“修道的人,最宝贵的是心善如水。”记得有位老师告诉我,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人以美好的祝福,他人指一切人,包括对我们好的人,也包括对我们不好的人。人心归善,每一个念头都会在现实中找到落脚点,善念结善缘,恶念自然结的是恶缘。吕祖言:心善,方能人善地善。行善念,诸事顺,年年、念念如此,这是一个漫长的修行功夫。

“与善仁。”同样,也是水的特性,没有分别心,对于世间万物皆是“善”,皆是“利”,“仁”与“水”一样,都是无心之德,“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水如天地平等对待万物,如《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所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言善信。”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是修道人之根本,做不到如此,也修道不成。信,如水之性格,因势而动,不以自己的欲望为指引,顺势而为,而言语不诚的人,时间久了,大家都能看到本心。信,是什么?有些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因为人处在复杂的生存状态,我们所处的不过是一个狭窄的时空空间,对于生命状态的感悟能力是有限的,但并不能因为自己的感悟能力有限,而对存在生疑。今天,科学技术虽然发达,但仍旧有些现象无法被解释,因此科学一直处在探索未知领域中,我们能说无法解释的东西就不存在吗?

“正善治。”以正自居,正与邪一念之差,所以要在站在道的高度而定,心正意诚。

“事善能。”水性虽柔,却能适应各种环境,人要学习“水”的特性,通融变化,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试想,生活中的很多烦恼是由我们不肯改变自己,跟不上事物的发展变化,才会造成很多麻烦,倘若能够随机应变,烦恼自然也就化解了。

“动善时。”水有千万种姿态,每一种都是最为适宜的姿态,随时能顺应时事,也就是说,我们要有洞察时事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进退自如,古语有言:识时务者为俊杰。

以上七善再加上不争的法则,便是最好的状态了。所以说,世间的烦恼大多是自己争来的,争了这个还要争那个,一山望着一山高,人们显然忘记了“山那边依然是山”。有的人虽然得到很多,但他依然不高兴,因为高兴并不与得到成为正比。菩提本无树,庸人自扰之,不争,皆化之。

所以,水的德性便是上德,水利他而不争,功成事遂而退之,不争又哪里来的忧愁呢?我们常常不开心,是否该反思自己的欲望太满了,满招损,谦受益,学水之德,谦卑,居下,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世间的自在便随处可见,但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修行,修心,修性,永远在路上。

2020年12月12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