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想填哲學系,最需要考慮什麼? § 前言 § 爲哲學找生計的那些人 § 如果哲學系是一間公司:比新創公司大,比百年企業小

§ 前言

前兩年,輔仁大學哲學系才鬧了一次上新聞的風波。每年五月,輔仁大學例行舉辦校內轉系的會議,2018年哲學系共有57位學生申請轉出,儘管因爲許多條件限制,最後僅有17人轉系成功。

時任系主任的尤煌傑教授,他在Facebook公開此事,以「哲學系最不堪的日子爲題」,內文甚至用「詐騙集團」去形容當中某些學生的行爲,因爲這些申請轉系的學生,當初絕大部分都是「申請入學」進入哲學系。

此制度類似美國申請入學制度,故學生不是光靠分數進入哲學系,是通過申請數據、面試表達過進入哲學系的意願。

我們不要去談其他國家的哲學系現況,就談臺灣,這幾年有的哲學系跟其他科系合併,有的則是減班。

研究所的報考人數很有限,有些學校爲了生存,基本上你來申請就等於錄取。


§ 爲哲學找生計的那些人

哲學系的存亡之際,除了早就已經吵到爛掉的幾個原因,「就業問題」、「不食人間煙火」等,其實都不是單一地區或國家的產物。

《紐約時報》於2013就有一篇關於教育與產業合作的報導,斗大標題便是〈憑哲學學位如何找到好工作?〉(How to Get a Job With a Philosophy Degree)。

文中介紹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的做法,是由專家團隊,幫助學生分析和了解,他今天就讀的科系如何與未來的就業,以及研究所接軌。

這個部分牽涉到學制的問題,在一個還需要更多經受大學訓練的畢業生投入勞動力的國家,以及一個大學畢業生勞動力過剩的國家;一個大學學歷已經很夠用,和一個如碩士證書才真正足以證明學術能力的國家(如德國)。

只能說在人力需求孔急,但欠缺對應人力,陷入摩擦力與結構性雙重失業危機的臺灣,哲學系畢業生一來不知道如何跟產業界對應,產業界也貌似不需要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更何況,少子化的危機早已烏雲密佈,讓臺灣未來數十年的發展前景蒙上陰影。

這意味着,對內,即使是打算一路鑽研學術的哲學系學生,在哲學系自己都有存亡危機,人力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喝了洋墨水回來的哲學博士想找到穩定的教職就已十分困難。

對外,哲學系的各階層的畢業生,基本上只能自求多福。


§ 如果哲學系是一間公司:比新創公司大,比百年企業小

選填哲學系之前,你可以思考一下哲學系帶來的可能影響,都是些經驗談:

一、哲學社交圈不大 以前面提到維克森林大學爲例,專業的輔導就業團隊,在臺灣各大學本就作用有限,更甭提這些就業人員對哲學系的瞭解。

哲學談人生、談存在,但在哲學系與外界交流之間,你可能會發現很難從哲學系去定位自己的未來。

好比你今天讀比較實用的科系,你很容易通過這份專業去跟社會上的其他人溝通、接軌,找到一個模仿與學習的對象。

通過這些互動了解自己未來可能的動向,但哲學圈相形之下就很困難,除了教授、作家,你還能以誰爲學習的範本呢?

(我想起一件很好氣又好笑的事情,碩士畢業找工作時,曾經有間媒體公關公司找我面試,總監第一句就是:「我沒有要用你的意思,找你來只是想知道讀哲學都在讀什麼。」我就這麼跟她聊了一個半小時。面試結束並沒有戲劇化結局,她真的沒用我)

二、讀哲學對彷徨的心不一定有解 如果你幻想哲學能拯救你的心靈,我想是幸,也是不幸,這個年代人有太多能替代「閱讀哲學經典」的方式撫慰心靈。

至於有些哲學人說的「讀哲學什麼都能幹」,基本上這說了等於沒說,你讀任何科系都可以在畢業後找方面,做各種就業的學習跟嘗試。

現實是許多「根本不瞭解哲學系的人」進入了哲學系,所以對哲學系感到失望是必然的。

但這一方面來自哲學系的課程本身,另外一方面也在於現代人的青春期無線綿延,可以到三十歲還在探索人生的下一步,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呢?

哲學系真正的危機之一,不只是少子化危機,也不單是什麼社會功利之風盛行。

而是如果可以「一面讀其他用來喫飯的專業,又能一方面拿哲學當消遣,爲何非讀哲學不可?」

這就讓讀哲學系的價值受到更大的壓縮。

更何況真的喜歡哲學,本來就不等於要進入哲學系,我想這個從哲學「愛智」的角度來說,本就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

因此,哲學系成員自己得想清楚如何在這個年代,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轉型好生存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可能需要放下一點高傲的身段,真正敞開心胸去聆聽學生,聆聽社會大衆的聲音,才能達成。

三、愛哲學不一定要讀哲學系 這是哲學系存在的另外一項現代尷尬,無論哲學系的老師認爲哲學有多偉大。

就像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男主角對哈佛學生說的,學知識不見得要進大學,花幾塊錢就能在圖書館飽覽羣書。

比如我有個朋友,之前在香港城市大學一邊讀心理學碩士,一邊在外面教外語,一邊開始學習寫程序。

前兩年,她申請愛丁堡大學信息學院(ILCC)讀博士,她所在的組在該領域的世界排名是No.1,身邊的同學都是程序高手(如果有人要申請愛丁堡信息學院,進入圖靈研究所參考一下,不會python估計很難進去)。

我問她怎麼學會寫程序的?答案是:網絡(主要是Coursera)跟朋友。她一天跟計算機、信息相關的科系都沒讀過。

我們活在一個非常幸福的時代,網絡上有好多公開課,還有好多社羣,進入哲學系或研究所,你打算以後做什麼呢?這點可能你得在此刻想一想。

另一方面,某些科系、某些專業能夠讓人願意耗費大量精力,花錢進入大學學習,那哲學呢?

這是文科共同的一個宿命,一個四年在大學混喫等死的哲學系學生,他可能比不上一個理工人自己浸淫哲學書籍所得的多。

(某個角度來說,這也是教育的困境,好像誰都能對教育比手畫腳一番。)

從哲學史來看,到最近一世紀心理學分家等等。社會學、社會哲學;政治學、政治哲學等等科系間,強者總是能夠不斷吸納哲學經典,形成自己學派的新見解。

一個科系又一個科系,等於是把哲學這個大家族給分家,也是對哲學系生存的另一種威脅,因爲分家後的這些學門各自又鑽研的很深。

如果今天哲學系學生若是要辯論嬰兒有沒有道德感,那麼這件事情從認知發展的角度,忽視當前前沿的神經科學、腦科學研究,那我們很可能會陷入一個偏離現實的迷局?

因爲就當前的研究,0-2歲的兒童是沒有道德感的,大腦發育還處於下層腦的階段。

此外,包括前述的學制問題,對於大學只是進入真正專業(先讀生物,再讀醫學;先讀哲學,再讀法律),拿到碩士學位的博雅教育準備站,或可吸引大學生選填哲學。

當社會並沒有給人那麼寬裕的空間在學院混上六到七年,再出去就業,或者即使擁有哲學碩士,在一個社會也沒有更多就業優勢,反倒浪費兩到三年累積工作經驗和人脈的時間。

至於某些哲學人琅琅上口,「讀哲學可以增強邏輯」云云,一般人靠自修也能做得到,現在網絡發達,多得是各種共享與分享知識的平臺。真想了解一份行業,其工作者的思維邏輯,何必繞遠路讀哲學?

如果你還是想讀哲學,不妨帶着下列幾個問題,用四年去驗證它們:


第一、 此刻加入哲學系,等同進入一間有生存危機的公司

你是否有跟公司共存亡的打算?公司好不好也許不關你的事,但人生四年不短,花得值不值,這完全是你自己要負責。

第二、 你愛哲學嗎?愛到有需要進入哲學系就讀?

除了看知乎,想辦法找個讀哲學的學長姊或親朋好友,詳細的問清楚讀哲學系的方方面面。試着讀一些真正的經典,哲學系學生上課的書,而不是哲普書,驗證一下自己的愛。

第三、 如果你是選校優於選系,那千萬不要放棄通識課或跨系選課的機會

很多對於某些科系的誤解,能夠通過這些機會釐清。很可能,你會找到真愛,或者爲哲學系畢業後先行找好就業備胎。

第四、 你的經濟狀況允許嗎?

有些人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思考人生課題;但多數人得一邊工作,然後才能用剩餘的一點時間去想人生課題。現實的問題牽涉的不只是自己,別隻想到自己。

第五、 如果你仍決定讀哲學,來吧!好好徹底瞭解一番

因瞭解而分開,倒也不算浪費四年青春。但我以過來人的角度,理論和實務終究要結合,哲學各種內涵項目,可以與大千世界之萬像對應。

別讓你讀的哲學成爲死哲學,才能讀得更有樂趣,也真正能讓哲學人不會與社會人的角色脫勾。

好以對沙特存有論的理解,經歷一次朋友的死亡,我才真正覺得自己讀懂了一點。


p.s. 我當前的職業包含教師、作家和諮詢師。

我在讀哲學系之前便已熱愛閱讀和寫作,寫作是我的志業,對我來說沒有退休這回事,我要寫到死。

這也是讀哲學可能會遇到的,就是當你跟其他人競爭一個崗位,哲學系畢業證書沒辦法說服其他人相信你行,你得比別人拿出更高的毅力,花更多時間去證明。

諮詢是剛好學校的哲學系有哲學諮詢研究,跟着做了幾年,進而投入諮詢行業。諮詢理論與技術牽涉心智哲學、知識論等科目,哲學還有其特殊性和部分優勢。

通過工作,我更加發現人生是活出來的,哲學如果不活,那就是死哲學。

相反地,有些人活得精彩,也許他半個哲學家都不認識,但他對生命的理解足以讓某些哲學教授汗顏了。

大學生涯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人生這本大書有太多內容,雖然我前面說了那麼多現實面,但真的有太多大學和書本學習不到的東西,等着我們去社會學習,有太多世界的面貌等待我們去認識。

無論走不走哲學,保持好奇心,以及與他人的連結去探索這個世界。慢慢走,把每一步走踏實。最終我們都會,也必須找到自己的答案。

最後送給過來人一句我經常用來自省的話,來自我的恩師:「不要孤單,孤單就會落單。」

我想這句話對任何羣體,好比一個科系,以及任何一個個人都適用。



作者:高浩容(公衆號:容我說;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別害怕當個流淚的大人》、《你好,光明村》等著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