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为什么那么难

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为什么那么难

                        潇    水


       你好,欢迎来到《潇水讲透三国演义》。

       这一讲,咱们换个视角,从原型故事的角度,来读《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的故事。

       诸葛亮和刘备的相遇,史料上非常简单,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但《三国演义》却花了37和38整整两回的篇幅,仔仔细细写刘备三次去隆中卧龙岗求访诸葛亮的全过程。关于这个故事的细节,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

       在很多人眼里,这个故事是诸葛亮人生的高光时刻,诸葛亮神龙见首不见尾,三番五次回避不见刘备,但卧龙岗上到处都是关于诸葛亮的传说。至于刘备,完全处于下风,不但屈尊降贵,而且一路上三番五次把别人错认成诸葛亮。不但同去的张飞忍无可忍,连读者都要忍不住怀疑,这到底是求贤若渴的赤诚,还是盲目迷信?

       这一讲,我们换个角度,从原型故事的角度,重新认识三顾茅庐,这一回,我们的重点不在诸葛亮,而在看上去笨头笨脑的刘备。在我看来,这是个典型的试炼故事。

       什么是“试炼”?本来的意思是通过加热来试验金属的成色,英文是trial。希伯来圣经中也形象解释了“试炼”:“我要使这三分之一经火,熬炼他们,如熬炼银子;试炼他们,如试炼金子。”

       用一句话概括,所谓试炼故事,是指主人公经受住一系列考验完成人生转换的故事。

       同类故事,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有尧舜禅让的故事,尧考验了舜28年,让他受尽危难苦楚,才把帝位禅让给他;《史记·留侯世家》里,张良从黄石公那里获得兵书的故事。而纳西族神话《人类迁徙记》、苗族故事《阿秀王》也都是类似主题。同样,在西方文化中,希腊神话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在12年中完成了12件非凡的试炼才升格为神。《圣经·约伯记》中上帝摧毁了先知约伯的整个人生,最终通过痛苦考验的约伯才苦尽甘来。

       试炼故事通常有这样四个要点:

       考验通常不是一次性的,不但会多次出现,而且难度还会不断升级。

       守门者会对被考验者进行阻碍和干扰。

       被考验者潜在的属性会被唤醒、强化,实现成长。

       通过考验的人,将获得某种资格、某项神奇的能力、某个神奇的礼物。

       用这个模型再看《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一关关地经受考验了。

       刘备一顾草庐时,吃了闭门羹,诸葛亮云游去了。随后,刘关张“邂逅”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这是刘备第一次错把别人当成诸葛亮。崔州平说了一大通丧气的话,叫他认命,顺应时代。 面对这种试探,刘备意志坚定,说自己是汉室宗亲,汉室出了危险,自己怎能听凭命数的摆布坐视不管。

       第一步试炼关于做大事的信念,刘备过关了。

       二顾草庐时,刘、关、张雪天登门拜访,“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刘备接连把三组人马错认成诸葛亮。到茅庐后恰巧诸葛亮又“昨日闲游去了”。刘备留下书信。第二次试炼,别看慧眼识人不及格,但求贤的诚意过关了。也就是书中刘备对张飞说的:“让孔明知道我的殷勤之意。”

       三顾茅庐时,就更窝火了,诸葛亮明明在家,却“高卧不起”,长达两个时辰,急得张飞要放火。刘备却站在那儿,静心长久等候。你看,这是第三关,关于性格的试炼。这是日后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相处彼此信任的基础。

       站在试炼的角度,诸葛亮一次次避而不见,大白天睡觉置刘备于不顾,并不是没来由的傲慢,而是像黄石公让张良捡鞋子、约伯家羊群被烧房倒屋塌一样,都是给刘备有意设置的重重关卡。而一旦通过考验,获得了诸葛亮加盟的刘备,匡汉大计就立即顺风顺水起来。诸葛亮给刘备设关卡,目的同样是检验成色。

       我们在上一讲关羽千里走单骑,谈到过英雄之旅的故事原型,而试炼,往往发生在英雄成长故事的前期,而且是阶段性必要环节。所有的试炼,是为了直接挑战英雄内心的焦虑,唯有在试炼中获得成长,英雄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也是经过了洪七公的多次考验,才得到学习降龙十八掌的机会。

        试炼故事里,还往往会出现守门人的角色。那些被刘备错认成诸葛亮的人物,不论是一顾茅庐遇到的崔州平,还是二顾茅庐遇到的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乃至诸葛亮家来应门的那个小童子,其实都扮演了“守门人”的角色。他们主要的作用除了对被考验者形成干扰,同时又给予点拨和锻炼。在《三国演义》里,这几组守门人的故事,都写得很生动。

       就拿小童子来说,刘备第一次到访,虚张声势报上自己一个人的名号“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哪知道那小童子说, “我记不得许多名字。”刘备无奈只报自己的名和姓,小童答先生出去了,接下来问“何处去了?”回答:“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问:几时归?”回答:“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这段对话既浅白又隽永,实在是生动。你看,试炼也不都是要勇斗恶龙的,这是中国式的云淡风轻、琴弦轻抚。

       如果说,小童因为理解力有限,于是刘备就转而只报名和姓。但随后,我们注意,刘备每次再遇到守门人角色,都是只报自己的名字刘备,不再带一大串官职。最终见到诸葛亮时则干脆自称“涿郡愚夫”。这恰恰是刘备在试炼中获得的成长。考验他的过程,也是一定程度的训练过程。就像黄石公用捡鞋子、穿鞋子考验张良,尧派人观察舜在面临生死猛兽时的表现,同样是在强化被考验者既有的可贵素质。

       最后,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里,诸葛亮既是考验者,也是刘备经受住考验之后,获得的神奇礼物。这是《三国演义》在试炼型故事框架下的独特创新。

而且,在原型故事的框架底下,《三国演义》创造性地反转了考验者和被考验者的形象,这使得三顾茅庐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为后代读书人津津乐道的名场面,也因此把关注重心投射在了诸葛亮身上。

       传统试炼故事里,考验者要么是无所不能的上帝,要么是先知先觉的白胡子老神仙,至少也是位高权重的君主;被考验的对象,往往是年轻的无名小卒。所以,按照常理,三顾茅庐故事中的两位,刘备是皇亲国戚、朝廷左将军、领豫州牧、自有地盘新野县,正在寻找辅佐自己的人才,而年纪轻轻的诸葛亮,不过二十几岁,是个居住在穷乡僻壤的读书人,《隆中对》那样的战略名篇还没有登场,只有江湖传说,并没有多少工作经验和历史业绩。你想一下,按照常理,应该是刘备来考验诸葛亮才对,诸葛亮通过一系列的拼杀,证明自己的资格以后,再请他担当大任。

       但《三国演义》让地位高、年纪大的刘备成为了被考验的人,考验他的却是年轻书生诸葛亮。而且,这个年轻人还摆明了不愿出山要做隐士的姿态。

       所以我们看到,张飞对寻访诸葛亮是不积极的,嚷嚷着把诸葛村夫捉来就可以了,甚至要放火将他逼出来。张飞的不耐烦,其实在提醒我们那个违背常理的角度——一个本应该被试炼的人却反过来成了试炼者,要求刘备这位尊者和长者付出耐心和意志。刘备和张飞兄弟二人就像是影视剧中的两个机位,把这出反常理的故事立体地映照出来。这种反差,不但使得这个故事的戏剧感更强,而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是很罕见的读书人跟权力阶层博弈掰手腕,并且掰赢了的故事。这非常符合儒家读书人渴望君主慧眼识人、礼贤下士的理想,所以三顾茅庐会被读书人反复吟咏和传播。

       试炼,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故事模型,更是一种很常见的人生境况。一个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读书考试,最终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符合试炼模型;追求一个女孩子,经受种种考验,携手步入婚礼殿堂,符合试炼模型;求职、面试、拼杀、晋升,也符合试炼模型。这种故事模型,也经常被用作游戏设计当中,当你在游戏中升级打怪的时候,同样是在参与一个试炼故事。

       总结一下,从原型故事的角度看三顾茅庐,它就不只是诸葛亮的高光时刻,更是刘备英雄之旅中的试炼环节。经受住了一次次的磨炼,刘备的雄心壮志、求贤若渴的热忱,宽厚柔顺的性格,都得到了充分的考验,乃至进一步被强化,最终通关。在这个故事中,年轻的诸葛亮,既是考验者,也是刘备通过试炼之后获得的礼物。从此之后,刘备的匡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摘自知识服务平台得到课程《潇水讲透三国演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