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or懲罰

  ——讀《如何說,少年纔會聽;怎麼聽,少年才肯說》

一、家有青春期孩子

汛情加疫情,今年的暑假和去年一樣漫長。前兩天,朋友圈有兩個視頻特別讓人擔憂:深夜,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被一個年齡相仿的男孩子狂扇耳光;夜晚的街頭,幾個血脈僨張的十幾歲男孩子打在一起。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看到這樣的視頻,有什麼樣的想法?今年的假期,過得怎麼樣?

面對悖逆、憤怒、沮喪而又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孩子,是不是覺得手足無措?叛逆、厭學、淡漠、早戀……來一盆冷水澆澆頭,冷靜一會再來懲罰?還是一起來讀美國的家庭教育專家阿黛爾.法伯的《如何說,少年纔會聽;怎麼聽,少年才肯說》中“懲罰還是不懲罰”,用智慧和孩子面對問題吧。

二、懲罰可以帶來什麼

面對讓你忍無可忍的孩子,相信很多的父母採取的第一手段是懲罰:威脅、恐嚇甚至是肢體暴力。因爲懲罰可以帶來即時可見的效果,那一切讓你不忍看、不忍聽的行爲和言語都瞬間停止了。問題解決了嗎?看似解決了,好像也沒有解決,很短的時間後,同樣的問題又出現了。那麼,懲罰有什麼效果呢?

不少的父母認爲懲罰可以讓孩子懂得規矩,變得誠實,讓他們更有責任感。真實的情況是什麼?答案可能出乎意料。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青春時期,因爲叛逆,因爲故意做錯事被懲罰後,我們的感受是什麼,我們後續又做了什麼?

懲罰,讓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防範父母上面,更容易忽略自身的錯誤。因爲懲罰是用外在力量控制或強制一個人,受懲罰的人幾乎不被受到尊重。尊重恰是青春期迫切需要得到的,宣示自己承認的資本。據調查,青春期的孩子在受到懲罰之後,有些人變得易怒、沮喪、沒有自信,有些人變得更警覺、更隱蔽、更詭詐,有些人對親人更疏離,更沒有安全感。

三、不懲罰,如何管教

1.表達你的感受

“聽到那句話,我感到非常震驚!”

“你一直沒有回來,我都快急瘋了!”

“你摔了門,我特別地難過!”

當然,我們也要努力地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營”,理解孩子的處境。

2.表明你的期望

“我希望你儘可能有禮貌地和親人說話。”

“我希望你能早點回家。”

“我希望我們能夠坐下來談談。”

此時,希望不要過高,不要指責,要心平氣和。

3.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你可以主動去給姑姑送些蛋糕。”

“從今天起,你每天按時回家。”

“你需要把作業先完成,發給老師並道歉。”     

4.提供選擇

“如果你不喜歡那樣,你可以……”

“這兩種方法,你可以選一個。”

  “你覺得不可以,我們再找找其他辦法。”

提供的選擇要讓孩子覺得可以接受,有可行性。孩子也許覺得有困難,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更多的可能性,去掉孩子不能接受的選項。一起探討,給了孩子需要的更多自主權。

5.採取行動             

“我們按照這個計劃執行。”

“我們談話結束了。”(直接離開孩子的房間)

有人說,懲罰孩子,我們給孩子關上了門,沒有了迴轉的餘地,把改變圍了起來,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決定;採取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管教和行動,門是開着的,仍有改正的機會,孩子會試着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錯誤”糾正過來。

任何一種管教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都不會即刻見效,愛和包容是基石。我們需要做一個智慧而又有耐心的父母,切記: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陪着蝸牛散步的過程。溫和、堅定又不急於求成,終究會和蝸牛一起看到特別的,屬於你們的風景。

一塊兒讀書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