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世界上所有老師都消失

1.

有一回哆拉A夢,大雄又被胖虎欺負。

哆拉A夢拿出一個叫「獨裁者按鈕」的法寶給大雄,大雄看誰不順眼,只要按下這個按鈕,對方就會消失。

剛開始,大雄可喜歡這個法寶了。胖虎要打他,他就讓胖虎消失。小夫嘲諷他,他就讓小夫消失。後來大雄越來越失控,說出「所有人都給我消失!」的願望。

結果整個世界上的人瞬間消失,只剩下大雄。

過了一陣子,大雄才醒悟過來,他許下的願望,讓他陷入永恆的孤獨。

孤獨中,大雄想起胖虎、小夫等人雖然欺負他,和他有過爭執,但也有過相互幫助,彼此支持的時候。就像爸媽、老師和哆拉A夢雖然也曾訓斥過他,但很多時候都是爲了他好。

當大雄後悔,有了「希望一切能重來」的念頭,所有人都回來了。

原來「獨裁者按鈕」的作用,不是讓人消失,而是教育孩子學習人際關係,學會珍惜的教育工具。


2.

當初考博的時候,同時考了哲學和教育,都考上了,就兩個同時讀。

讀教育帶給我很大的挑戰,一來我本科跟碩士都沒讀過,二來我對教育並不像其他同學,他們有的是校長、有的是老師,總之都是教育工作者。他們有教育工作者的視角,但我那時還沒有。

讀教育的過程就像哲學家傅科說的除魅,又像海德格說的澄明。我在不斷打破我過去對教育的刻板印象,也在打破對於教育工作者,以及自己學生身份的主觀理解。

教育,在我看來就像藥物。藥物可以拿來救人,但藥物也有副作用。

就像疫苗,疫苗可以救人,但要製造一款完全不會死人的疫苗,幾乎不可能。因爲人類有各種體質,藥物無法顧及所有人的體質差異。

所以科學某種程度是無情的,我們可以通過科學驗證,某些疫苗的死亡率可能是百萬分之一,但這個百萬分之一就是會死人。

教育沒有對所有人都有益處的方案,政策的環節、教師實踐的環節、家長社經地位的環節、不同地區文化、教育資源差異等環節,以及學生個體差異。

看教育,不能只看特例。不能只看效果特別好的特例,也不能只看效果不彰的特例。

儘管特例很容易被放大,但特例存在的意義,就是提醒我們,再好的教育方案都有修正的空間,都有改進的可能。

所以我不用「成功」、「失敗」這樣的字眼形容教育,我用效果或效益的程度來說明,我以爲更貼切,也更能避免我們陷入偏頗的認知中。因爲拿一個例子來說事很容易,但沒有完美的教育方針,沒有完美的教學方法。

同樣地,沒有完美的老師。


3.

中國文化有個特性,就是「家天下」。

家族的利益擺在國家之前,小團體的利益先於社會羣體的利益。這是因爲過去中國政體基本上就是家族掌權,一個朝代就是一個掌權家族的權力延續。

這種人際關係又被稱爲「差序格局」,也就是人際交往之間講求等級高低。

差序格局的優點,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關係就沒關係。

但缺點就是容易公司不分,人際界線模糊,使個人空間被他人入侵。

有些家長開孩子的房門,不管孩子說幾次,他們永遠學不會敲門,而且他們還覺得自己沒錯。

後來孩子成家了,他們去拜訪孩子之前也不會先打個電話,往往直接到了孩子家門口,讓孩子沒有拒絕的空間。

這些家長沒有跟孩子完成彼此獨立的分離,對孩子來說是個困擾。但反之,好處就在於當孩子跟家長提一些要求,比如幫忙出首付、帶孫子之類的事情,某些孩子也覺得理所當然,覺得這就是老父親、老母親該做的。

回到教育現場亦然,我不喜歡「一日爲師、終身爲父」這句話,這句話呈現出的就是從前那種邊界不清的家天下、等差格局觀。

把老師當成「父親」、「母親」,老師把學生當成自己兒女的關係模式。

因爲這是一種彼此關係的不清,用現代教育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不專業的表現,給師生倫理關係開後門。

師生關係可以很友好,但不用跟親子關係做模擬。這會讓很多事情說不清,很多可以保持好的界線跟着模糊。有利益的時候,容易形成共犯結構。

從這個角度來說,以前皇帝殺人誅連九族,包括老師、學生都殺,我以爲就是因爲從前的師生關係不夠單純,有了宛如親人的牽扯,這才讓皇帝忌憚。所以有些悲劇的發生,不過是什麼因種什麼果。

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我們彼此以師生之禮待之。

父親、母親,請你回家盡孝去,別用在家庭以外的地方。


4.

前兩天跟學生討論到「教室裏有哪些必需品?」。

除了教學需要的物品、教學的內容和學習環境,也談到教室裏的人。

當中我們談到「老師是教室裏的必需品嗎?」

有些學生同意,有些學生不同意。

從邏輯上來說,教師不是教室裏的必需品,但教師是學習裏的必需品。

回想一下,從小到大,我們學會的許多事情中,有些事情並沒有明確的老師,也沒有明確的進過哪間學校。

我們就是自己的老師,我們同時也是自己的學生,我們學會走路、學會分辨我們身邊的好人和壞人、我們學會認識自己、學會說謊、學會變得美麗和變得醜陋……

我想當人類滅亡那一天,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會消失,世界上所有的學生也會消失,因爲再也沒有什麼學習的必要。

所以文明就是一羣人類在進行學習活動,不斷修正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完美的進化之旅。

當人類都死光了,這個旅程也就結束了。

就像一個人死了,他就無須再學習任何事。

孔子在《列子》中就談了這件事。子貢學習倦怠,問孔子「何時能休息?」

孔子回答:「生無所息。」

所以孔子叫子貢看看山上那些墳墓,表示人生沒有所謂休息,我們只能面對人生髮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不斷學習精進。休息那是人死了才能享有的權力。

子貢聽完回答:「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死亡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君子也好、小人也好,死了就躺下,真正可以休息了。

君子跟小人的差別,就在他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毋寧說也是面對「何時該休息」的態度。

君子自強不息,他們在人生中不斷精進自己的修養,終身學習。

小人往往逃避生活的難題,該學的時候不學,但除非他們死了,否則他們逃不掉生命本身的考驗。


5.

聽說今天是教師節,希望我們趁此機會反思。

反思我們都是人生的學生,也是自己解決人生難題的老師。

反思我們不可能逃離人生的考驗,除非我們死了。

反思人是不完美的存在,而教育是我們實現自我完善最好的方式。

然後希望大家都能把握好師生關係的人際界線,不要要老師開後門的時候,纔對老師特別好;也不用老師的決策不符合自己小利的時候,詆譭老師。

老師盡他的責任,是爲了自己做人的尊嚴和責任感,不需要學生或家長反饋一些跟教學無關的東西。

在雙減上路、校外培訓被打擊的這一年教師節,希望我們都讓教育環境變得單純一點。好讓教育發揮它完全的作用,不要公私不分,最後讓所有人攪在泥潭裏。至少,這不是我眼中理想的教育,也不是理想的師生關係。


作者:高浩容(公衆號:容我說;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別害怕當個流淚的大人》、《你好,光明村》等著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