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主有次 以詩學詩——《示兒》評課稿

        今天,五年級的一位老師執教了《示兒》一詩,她採用“以詩學詩,互爲關聯”的教學方式,新穎高效,爲研究古詩詞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

        老師以《示兒》爲重點,拓展了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關山月》(節選)和林升的《題臨安邸》三首詩,把這三首詩作爲《示兒》一詩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通過讀這三首詩體會到陸游臨終前“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憤心情及其悲憤的原因,讓學生認識到原來詩與詩之間有的時候是有關聯的,設計非常巧妙。

        但就這三首詩在課堂上的運用來說,我以爲還可以優化。

        首先,我以爲對《關山月》一詩的運用不夠充分。《關山月》一詩,原有十二句,以三個場景充分展現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一個場景是豪門貴宅中的官員夜夜笙歌、不思復國:“朱門沉沉按歌舞”;一個場景是戍邊將士無所事事、報國無門:“廄馬肥死弓斷絃”;還有一個場景是中原遺民含淚偷生、盼望統一:“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表達了“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的憂憤之情。可以說,這三個場景已經包含了另外兩首詩的背景:“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以及“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所以我以爲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首《關山月》作爲陸游創作《示兒》的背景,帶領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這一首詩,想象詩中畫面,從而去理解陸游當時的心情,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可以作爲《關山月》的補充,讓學生讀一讀,加深對當時社會背景的瞭解即可。這樣,拓展的幾首詩有重點,有補充,以《關山月》解答陸游“爲何悲”的問題,以另兩首詩印證《關山月》的背景,這樣主次分明,學生對背景的理解會更深刻。而執教老師只是節選了《關山月》一詩的前四句,不僅將原詩分割開來了,而且與《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臨安邸》內容有所重複。

        其次,拓展的三首詩平均用力,我以爲不妥。即使是節選《關山月》的前四句,我以爲也應該以《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關山月》爲重點,以這兩首詩作爲背景,以陸游的“愛國心報國情”爲線索,串聯起三首詩的朗讀與理解,然後以《題臨安邸》爲例讓學生明白不僅同一詩人的詩可能互爲關聯,不同詩人的詩也可以互爲關聯,從而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有意識地去發現詩之間的關聯。

        最後,老師在執教過程中以《示兒》一詩爲線,串聯起整堂課的教學,引讀、帶讀貫穿整堂課,讓課堂上書聲琅琅,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體驗。我以爲開課以後,即可引入三首(陸游的三首詩)或四首詩,讓學生充分朗讀,在他們通過朗讀大致理解詩的意思後,引導他們發現這四首詩之間的關聯,教師適時給予點撥,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思考得出的結論一定比老師牽引下得出的結論讓他們印象深刻,同時,因爲有了這樣的思考,他們才能學會在今後的學習中有意識地關注詩之間的關聯。

        在學習中,體驗比知識重要,發現比結果重要,以詩學詩,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積累,還可以引導學生髮現作品之間的關係,從而舉一反三,學會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