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行!”带来的教育思考

周日下午去大面岭登山,大面岭是海丰的后花园,在繁华的都市呆久了,偶尔来这里休闲一下,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几个好友一同登山,兴致勃勃,精神抖擞。大面岭海拔五百多米吧,山上修了两条大理石山路,弯弯曲曲,一直延伸至山顶。一路登山的人络绎不绝,有老人、有年青人、但更多的是家庭式的,一家人带着孩子一起来登山,想必是想让孩子好好锻炼一番吧!我们一路走着上去,到了半山腰,路越来越陡了,我的脚也开始沉重起来。在我前面有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他一步一步往上登,走得还挺快,他妈妈紧跟其后,生怕他有什么闪失。他妈妈一路走,一路喊:“阿文,别走那么快,小心摔倒!”小男孩放慢脚步,等着妈妈赶上来。妈妈跟上来,紧紧地拉着小男孩的手不放,意思是你必须在我的可控范围内。小男孩感觉到不自在,拼命想挣脱妈妈的手,嘴里嘟哝着:“妈,我不用你牵着,我能行!”我在后面,听到这句话,感觉是那么熟悉,好像在哪听过,仔细回想一下,原来在我的教学中也有这样的声音。

那是我教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叫小健的孩子,读二年级时,他的右手被开水严重烫伤,大拇指还不能动弹,手部的表皮都成了疤痕状。平时写字只能靠左手,但刚练习用左手,写起来很困难,小健很坚强,每天下午放学,同学们都走了,他自己留下来练字,一笔一画,弯弯曲曲,虽然写得跟蛇爬行一般,但是他还是坚持写下去。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心里多了几分同情和爱怜,平时对他的关注无形中多了起来。上课的时候,我尽量不叫他回答问题,因为我担心他站起来,别人看到他那疤痕累累的手,我怕他的自尊心受不了。下课了,我看到他呆呆地坐在教室里,望着同学们开心地追逐打闹,我怕他心里有什么想法,便特地安排了几个学生跟他聊天,让他的心情开朗一点。放学后,当同学们走后,他照样留下来写字。他笨拙的执笔姿势,把本子都划出了一个又一个小洞,我分明看到他烦躁地把写好的又撕掉,然后无力地双手掩面,望着他那颓唐的样子,我的心里也无比难受,我走过去跟他说:“小健,写不了就不要写了,你的情况特殊,作业可以不用写。”

没想到小健的话却让我汗颜:“老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处处为我提供方便,可以后的路是我自己走啊!我不用你扶着我走,我能行的!"听了小健的话,我感到震惊,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会说出这么坚强的话来,不知道他在治疗期间经历了什么样的痛苦。同时我又觉得这孩子太懂事了,他的坚强,衬托出我的焦虑。我总担心这孩子跟不上,总担心这孩子心理脆弱,总担心这孩子会有心理阴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说的话表面好像是在为孩子着想,实际上是一种束缚,一种阻碍。我上课不让他回答问题,是为了维护他的自尊,但这无形中是不是让他少了好多交流、探讨的机会?我怕他因左手写字丑会让他内心自卑,但他始终要学会自己面对生活的。这一切的一切,看似平常,细想却是一种教育方法的缺失。

我们有多少老师是这样做的,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怕学生听不懂而过早地抛出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还没读到一半就叫停,忙着把问题的答案梳理出来了。在讲练习题的时候,抛出一个疑问,学生正在思考,老师就等不及了,把解题思路讲出来了,殊不知,学生的思维正在产生,一下就被老师给扑灭了,老师保姆式教学,带来的是灌输式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根本没有发生。

登山的小男孩不想让妈妈束缚自己,想自己登攀到山顶上去,在登山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不确定,但小男孩毫不在意,充满信心,但妈妈却总是担心、不敢放手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生活中 我们有多少妈妈是这样的啊!父母什么都想给孩子包办,把孩子前行的路都铺好,让孩子走得更平坦,更顺利,殊不知这样下去,孩子的人生路更加坎坷,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吃的苦将更多,更多的人面对生活不是勇敢面对,更多的是无助、无为。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孩子的路要自己走,才能走得更远。教师的保姆式教学,看似关心学生的成长,实则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孩子的一句“我能行!”带给我们父母和教育人深深的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