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未必就是福氣,也有可能是噩夢

今天提到的這本書《老後破產》是我在逛書店時偶爾發現的,光是看到書名就已觸目驚心,它其實是2014年日本NHK電視臺推出的一檔叫做《老人漂流社會——“老後破產”的現實》的特別節目的譯文紀實。

我們都知道人正變得越來越長壽,而在節目錄制之前的日本,獨居老人已經接近600萬人了。其中一半的人年收入都低於生活保護標準,年收入還不到120萬日元(差不多6.6萬元人民幣)。而這些人當中只有70萬人接受了生活保護,餘下的200多萬人只能依靠自己非常有限的養老金生活,書中的內容正是此類“破產”之前的老人們獨居時的真實生活。

如果這些老人勉強夠生活支出的養老金一旦需要支付醫藥費、手術費等,那麼原本的生活就會不堪重負。最關鍵的是這些獨居老人的人際關係正逐漸消失。

同時,因爲要維持社會關係,也是需要支付一定費用的,所以久而久之,因爲長期處在賬戶貧乏的狀況中,他們只好舍掉維持社會關係所需的花費。

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他們只能一直“孤身一人”,許多獨居老人過上了持續節衣縮食的生活,除了在規定時間內會上門的護理服務人員之外,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遇到問題連求助的人都沒有。

書中提到了一位化名爲菊池的女士,當時已80多歲,每月養老金8萬日元,房租、生活費及護理費用等累計11萬日元,也就是說,她不得不每月從存款中取出3萬日元來應對眼前的日常支出。

然而接受採訪之時,菊池女士的賬戶上也只有 40萬日元的存款,也就是說當時的她已經進入“老後破產”倒計時。

存款沒有花完之前,他們無法接受生活保護,但是無奈的是在接受生活保護之前,他們即便相信自己能夠申請到生活保護,也還是會因爲賬戶上越來越接近零的數字而感到焦慮不安,所以許多老人都會盡量拖延存款花完的時間。

他們的做法就是儘量減少護理人員的上門次數,比如這位菊池女士,因膝蓋以下腿部腫脹,她每天只能在牀上度過,家政護理員每天早上8:30會準時上門,但只有1小時的服務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她要負責給菊池女士做早飯、午飯、清理牀邊的便攜式廁所等。

菊池女士無法自己完成晾衣服這件事,所以她每天早上必須一隻手扶着步行器,還要用另一隻患有風溼的手配合完成注入洗衣液,以及把衣服扔進洗衣機裏。因爲這樣衣服就可以在家政護理員上門的1小時內洗好,也就可以請護理員幫忙把洗好的衣服一件件晾起來了。

其實許多人在年輕的時候都不曾想過自己的老年生活會是怎樣。菊池女士和丈夫在1950年的時候就在東京經營一家建築公司,婚後不久便有了兒子幸一。他們在30多歲的時候買了車,閒暇的時候也會出去旅遊。

因爲有兒子在,所以他們從未爲自己的晚年擔心過,兒子就是他們的依靠。然而獨生子幸一在40多歲時的某一天死在了家中,還是被他的同事發現的。據她回憶,自己的兒子沒有結婚,從大學畢業就一直在一家運輸公司上班,大概是過勞死吧。

在兒子去世5年後,丈夫也因肝癌離世了。由於菊池女士的丈夫曾經營過建築公司,所以兩人的國民養老金收入,加在一起,大概有13萬日元左右。如果沒有什麼意外,在日常支出方面基本夠用了。

“就算是夫婦一起生活,但總有一天會只剩下一個。”在經歷了兒子和丈夫相繼離世後的菊池女士,就只能依靠自己的養老金和存款來生活了,可以說是無依無靠了。

在書中這樣的例子非常多,而他們只是獨居老人中的少數典型而已,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沒有想過自己會過上如此“不堪”的晚年。

在採訪過程中,節目組不止一次聽到老人們說不想活了。本書的封面上赫然印着“長壽的噩夢”這幾個字,在看過這書中一段段真實經歷後,再回頭看看這本書的封面,簡直不能再寫實了。

我相信看過本書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都會幾次陷入沉默。

人的壽命變得越來越長,那麼我們需要提前爲自己、爲家人謀劃的事情也就越來越多。可是如果每個人都不去思考這些看上去很久遠、或者說自認爲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呢?

結局可能就會像書中的鮮活案例一樣,存款越來越少,但是身體、精神狀況又日漸衰弱,不得不加重醫藥費、護理費,但是在活着、卻無法增加收入的後半段人生中,又該如何面對生活質量越來越低、身邊的朋友相繼離世的狀況呢?

書中提到許多老人的做法是沒有生命危險就不去醫院,而在這樣的行爲驅使下,小病也會拖成越來越難治的大病,並且還會加重自身的痛苦。

同時,許多老人也會礙於面子問題而絕口不提自己不去醫院就診或複查的理由,只是以“已經不疼了”或者“過幾天就去”這樣的藉口來搪塞醫院。甚至有些老人已經把病情拖到了即便送去醫院,醫生都不知該如何救治的地步。

這樣的做法,其實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醫療社會工作者們也提出如果老人們能實話實說,他們也會想辦法爲老人做些什麼的,但當老人只是以藉口搪塞,並希望快速掛斷電話時,他們就什麼都做不了了。甚至許多正在接受治療的老年患者會提出“儘早出院”的請求。

總之不論能不能省的錢,都要省。可想而知,那除了醫療健康方面之外的生活費呢?一日三餐呢?他們是如何度過,或者說熬過每一天的呢?

正如書中開篇提到的田代先生,83歲。他之所以一直過着獨居生活,是因爲父母都已過世,自己也沒有結婚,雖有一個哥哥和弟弟,但多年未曾聯繫,也無法因爲貧窮而重新建立聯繫。

在接受節目組採訪的時候,他家中的髒衣服堆成了山,廚房也是亂作一團,鍋也沒洗,臥室的被子也沒有疊。每月10萬的養老金,但光是房租就要6萬日元,剩下的錢,還要交水電煤氣、保險等費用,這樣算下來,生活費就只剩下2萬日元了,相當於1100元人民幣。

田代先生已經把電都省掉了,不開空調,每天爲了讓風吹進房間,就開着門;不用洗衣機,而是手洗衣服,洗衣粉用完了,就用洗潔精來洗衣服;不看電視,在沒有燈光的漆黑夜晚,就只能聽那種安裝電池的收音機。

有讀者直言書中的內容比恐怖片要恐怖,因爲你無法確定自己會不會遭遇類似的“老後破產”的經歷。

除了生病、手術帶來的急速破產之外,還有些狀況也不得不提,那就是如今年輕一代的工作穩定性及收入方面都不如從前,所以子女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兩代人都在靠老人的養老金勉強生活的狀況也屢見不鮮;還有些50多歲的中年人不得不爲了照顧年邁的父母而辭去自己的工作,也會造成兩代人都將陷入破產的境地。

其實在日本,養老方面的政策還是很人性化的。許多老人都是可以選擇申請生活保護的,這將能夠滿足他們的日常所需。但是申請生活保護的前提是需要把存款花完、或是賣掉房產。

一方面有些老人自己無法接受這樣的解決方案,他們既不甘心賣出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房子,又害怕自己存款花完的那天無法順利申請到生活保護費,所以就只好精打細算在每一件事情上。

也就是說當存款見底時,他們申請到的生活保護費加上自己原本的養老金,維持基本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破產”一步步逼近給老人們帶來的恐懼讓他們選擇了拒絕或拖延破產。

另一方面也有些老人雖然是獨居狀態,但卻有兄弟姐妹,所以當他們的家人聽說要賣掉房產來爲無法自理的老人提供養老解決方案時,他們就會以保住房產爲目的進行阻攔。

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安心”養老這件事變得極其複雜。然而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年輕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竟會落到如此不堪的田地。

而書中那些老人的現狀,也是在提醒我們多爲未來做打算。對於年輕的朋友們,我想說,儘早爲“養老”這件事做準備,準沒錯。

書中提到有些老人因爲癌症做過手術,即便手術很成功,但是術後仍然需要繼續打昂貴的抗癌針。這些晚年必須考慮到的開銷部分,是年輕人很少會想到的。

所以我們需要儘可能地在時間、健康管理、財務及人際關係上都做好必要的規劃,讓慢性病、急症等儘量晚一點找上來的同時,能夠保證自己在財務及心理方面都有相應的對策,不至於陷入整個晚年都焦慮不堪的地步,甚至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我記得在《海邊小屋》的作者梅·薩藤就有個很好的習慣,她一直和朋友們保持着書信往來,甚至有些人會不請自來地去家裏拜訪她,她甚至還一度因爲無法騰出獨處的時間來寫作而感到焦慮。

但是對於大多數老人而言,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爲人越老,朋友就會越少,有去世的,也有聯繫不上的,也有些會因爲大家身體狀況不允許而逐漸斷了聯繫。

所以爲情感賬戶做好儲備,也是一項必修課。至少在你有任何事情需要分享、傾訴或是需要幫助時,還有能夠毫不猶豫就撥通對方電話的對象。

不是說單身、獨居不好,而是獨居老人正逐漸淡出社會關係的參與度的現狀,並不利於老人的身心健康。心態、精神狀況等對於生理健康的影響,不用多說,相信大家也都會深有體會。

未來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我們能做的也只是以天爲單位,把握自己每一天擁有的時間,儘量做出對自己的未來(也包括第二天)有益的事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