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丨一敗塗地的滋味

亡國之君沒人想當,但總會落在某個人頭上。看看歷史上的記錄,或許只有亡國之君纔會對一敗塗地這種境遇感受最深。從現實發生的角度來看,一敗塗地是一個有些漫長的過程,並非朝夕之間轉瞬即至。君王的失敗,國家的失敗,不是瞬間才發生的事情。它相當地磨人。將一個人和一代人的銳氣、勇氣和志氣消磨殆盡,最後能拿得出手的狠勁只能留給自己。在《隳三都》一書中,作者周思成留給金哀帝的筆墨相當多。可以看得出,在面對一敗塗地的局面時,金哀帝對於自己的無力迴天是有執念的。

1233年十二月,蔡州城外郭陷落時,金哀帝對近侍傾訴到:

我爲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無大過惡,死無恨矣!所恨者,祖宗傳祚百年,至我而絕,與古荒淫暴亂之君等爲亡國,獨此爲介介爾!

由此可見,讓金哀帝含恨介懷的,是他自認爲自己並非暴君,卻淪爲亡國之君。與他平日裏不齒的亡國之君同列。所以金哀帝有自己的打算:

古無不亡之君。亡國之君,往往爲人囚縶,或爲俘獻,或辱於階庭,閉之空谷。朕必至於此,卿等觀之,朕志決矣。

金哀帝此番話語間,不是想象得來的。宋徽宗、宋欽宗二帝俘虜於金廷之事不遠。宋朝的皇室帝胄被金人囚縶的種種情狀歷歷在目。想當初施加在宋人身上的痛苦很快就輪到自己來品嚐,金哀帝是不願意的。他是知道那有多殘酷的。到不得不承認“無力迴天”之時,他其實已經很平靜了。

金哀帝在城破前自焚而死。而且死後骨殖還要作爲戰利品任人瓜分。蒙古軍與南宋軍聯手攻入蔡州之後,蒙古將軍塔察爾與南宋軍將軍孟珙相約,中分金哀宗的骨殖。後來,南宋理宗以金哀帝遺骨祭告太廟,連同孟珙破城後帶回的金太祖“武元皇帝”諡璽以及龍袍、玉帶、牌印等物,以“亡金國寶”的名目,發付大理寺獄庫儲藏。從《隳三都》這一記述來看,南宋軍興師攻蔡州,片土未爭得,只搶了這些無用的東西。也難怪隨後南宋與蒙古軍爭河南之地,無利而返。

歷史書中對於一敗塗地之事大多語焉不詳。《資治通鑑》是寫給帝王看的書,卻依然擋不住敗亡的到來。《隳三都》與其他歷史著述不同的氣質就在於,它的本質是一敗再敗,終至塗地。我們看的是慢動作的覆水難收。周思成夾在敘事的議論部分就是對於成敗的思考。對比史書中的勃興之事而言,敗亡之事的成因千頭萬緒,一個朝代的頹廢就像河流一樣,從微不足道的發端開始出現,突然在某一個時刻彙集起來,以至於形成任何力量都不能扳回的洪流。在這股洪流中,敗亡以破竹之勢,向最終的命運霹靂而去。

《隳三都》一書中記述了兩場大戰,一是野狐嶺大戰,二是三峯山大戰。這兩場大戰對冷眼旁觀者而言,可以說成是這股洪流的迴旋處。從表面上來看,這兩場大戰先後吞噬了阻擋的努力,並積蓄了更加猛烈的奔湧力量。周思成仔細羅列了這兩場大戰中對陣雙方的種種舉措,說到底是爲敗亡的一方找到更合理的解釋。這兩場大戰都是發生在城牆之外,卻直接決定了城池的命運。在一場接一場的敗績中,金朝的種種努力,留下的只是“圖存於亡,力盡乃斃”這樣的評語。

史家姚從吾對金哀宗的評價用了三句話,十二個字:“謀挽危局”、“忍辱守汴”、“力戰殉國”,得到了周思成的認可。金哀宗,也是一個辛辛苦苦奔波在敗亡路上的人。

“殷鑑不遠”是歷史書中常出現的話語。想必金哀宗也讀過。這句話本來是警惕之語,但事實上,這四個字只能作爲感嘆語存在。讀歷史不但要看一面,也要看看歷史的另一面,正如要見世面,不能只見世界的某一面。我們在歷史中汲取的不應該只是借鑑,而是正視國家會失敗,朝廷會失敗這樣的事實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隳三都》講述的正是這種常態。“萬世繫於一世”的妄想之前不曾實現過,以後也不會成功。

任何變化在事後看來都來得突然。對於敗亡一事而言,也如此。《隳三都》講述的短短二十年間的劇變,是事後人語。但對於歷史中人而言,這一過程是無比的漫長與煎熬。戰火從遠方燒至眼前,種種作爲皆化爲無力,也一步一步將“悲愴”昇華爲“悲壯”。這是歷史記述中慣常的筆法。儘管歷史由勝利者書寫,但我們對於歷史的回顧和解讀,還是要回到人本身。勝與敗,不過是一種表現。在《隳三都》中讓人值得回味的總結是這句話:

“從書中可以看到,城牆以外的遠方發生的事件,往往決定着圍城的命運。”

也由此可見,築牆,從來都不是獲得安全的保證。一個“隳”字,就說明了城牆會遇到的故事!


=============================================

每一次閱讀都會邁向遼闊!《短書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