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療法與社區工作】第一模塊第三次作業-實踐背後的思考

一、這些閱讀材料提供了什麼?

這一輯的六篇文章幫助我理解後結構主義的理念,以及體會到如何在不同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變遷下,基於這些理念去理解不同的羣體和主題,特別是一些問題性、創傷性的主題,比如虐待兒童、性別歧視、代溝與多元文化衝突等等。

二、在你實踐的不同方面,這些內容是否有任何方面與你自己的經驗或所學產生共鳴?如果是,以什麼方式?

我主要通過這一輯的閱讀,體會敘事治療中後結構主義的理念和方法。首先進一步理解後結構主義對“什麼是真實”的定義,以及如何理解“真實”,這個what與how的答案是相輔相成的:

真實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所以要對不同視角和可能性懷有尊重和好奇;

真實是在具體的、本地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建構而不是標準化、類型化標籤,所以要從特定的個體經驗和具體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

真實是變化的而不是固定的,所以要關注一個人橫向的(主流模式以外的例外)和縱向(不同時間)的變化;

真實不僅包括看得見的事實和現象,還包括每個人對它的理解和賦意,所以要尊重每個人內心的和表達的真實,同時也相信故事的豐厚對生活的塑造。

我很認同Leonie Thomas介紹後結構主義文章中引用的一些心理治療師對於後結構主義在心理治療中的作用,敘事治療師的一個主要定位就是幫助來訪者創造和重新創造自己的身份,在這個過程中,敘事治療師充當一個見證者,關注社會文化背景(直接體現在來訪者的社會關係中)以及個人的生活經驗及敘事對身份的建構,一個重要的背景可以利用來見微知著,那就是諮詢師與來訪者之間的關係。

這在我的諮詢工作中也得到了驗證,幸運的是,我有幾個二十出頭、成年早期來訪者的長程個案正在進行中,使我有充分的機會跟來訪者一起去反覆回溯他們的成長背景,不斷豐厚其生命故事,伴隨我們的關係發展去激發來訪者的覺察、反思和對關係模式、自我理解的改寫,在這個過程中見證來訪者身份建構的變化,幫助他們獲得能擁抱更多可能性的開放、積極的人生。

我感謝和珍惜每個個案,在工作中實踐後結構主義的理念,也努力將後結構主義的生活理念潛移默化給來訪者,影響他們新的生活態度的塑造。在個案積累的基礎上,我想還可以比較、總結出敘事治療在成年早期個案中應用的共性和差異。另外,《爲跨文化的性別公正而努力》這篇文章也給我提供了一個用集體敘事的方式引導一個普遍議題的工作示範,我會伴隨後續的課程,進行這樣的嘗試,或許處於升學、就業的成年早期羣體和他們對於身份認同的探索會是我首先嚐試組織的主題。

三、你如何將閱讀材料中的想法付諸實踐?

後結構主義的理念會貫穿我的諮詢工作始終,結合對這部分的理解和實際的個案工作,我最近特別意識到我的一位來訪,用精神動力學的概念來講,他有着比較刻板的人格特徵。在他的身份定義裏,正是滲透了很多根深蒂固的、極端化的結構主義理念,比如,對於社會等級和序位、對於權威意見的過分看重和敏感,對於確定性、唯一性的近乎強迫的追求,等等,限制了他在現實的親密關係、學業職業等重要方面的發展,而是利用明星組合等外殼在頭腦裏建構了一個以他自己爲中心,具有等級、圈層的一個虛擬的皇室貴族體系,在其中定義他和重要客體的身份和位置,從初中開始一直到現在,在來訪者無法面對現實壓力的時候,就會沉溺於這個幻想的建構世界中。

他很清楚這樣的體系建構來源於其極度自戀和控制的母親,他的父母形成的對於人、事、物的評判標準以及拿這套標準在來訪者身上施加的影響又有其社會和家族文化的背景,雖然來訪者因此感受到傷害和摧毀,但是他目前仍然習慣做的還是“以其道還治其人之身”,繼承了這樣極端“結構主義”的模式,固着在與父母的,很少能夠體驗新的方式去發展現實的關係、定位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位置和身份。

我的反思是,結構主義不是全無道理,畢竟所有個體和系統都具有結構上的相對穩定性,給人帶來確定感和安全感,但是極端化地追求結構的固定和唯一,反而就產生了明顯的衝突和壓力源,比如這位來訪者也能體會到還有很多自然地吸引他興趣的人和事物不符合其定義的標準,不屬於這個嚴苛的體系,當他面對不同於他熟悉的主流框架外的“誘惑”時,他會產生“不合法”的心理衝突,這些“例外”是我們可以深入討論的,讓他看到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只要不是極端的、傷害自己和他人的,都是合理合法的,這是敘事取向的工作方向,我們已經有了開始。

四、這些想法對你的實踐有什麼影響?

因爲我也學習了並仍在不斷學習不同心理諮詢流派的理論和方法,其中精神動力學是一個重頭,它有更多的結構主義的歷史積澱,同時在其新的發展中也引入了後結構主義的思想,我思考得比較多的是如何在諮詢工作中將結構主義傳統中獲得的對於某些截面的相對理解和假設與後結構主義的開放、流動結合起來,在與來訪者的共同工作中一起探索更多可能性。不將“後結構主義”當成唯一真理,正符合後結構主義的理念。所以,相同當中有不同,不同當中有相同,永遠是一體兩面的,我們更加不帶偏見、更靈活地選擇、應用和整合不同的諮詢方法本身就是後結構主義的實踐。

所以,我在系統學習敘事療法的同時,會結合個案的實踐和督導以及其他同行個案的觀摩,體會在臨牀工作中如何在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之間取得互補和平衡。

五、 它們提出了哪些問題和/或困境?

儘管在理論上,我理解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取向的相對性,也有試圖在兩者的具體方法層面上進行整合的考慮,但是結合我以前接受個案督導的經驗,會有些擔心當我在諮詢工作中遇到具體困難的時候,什麼樣的督導能夠給我更有效的指導呢?有些在某個取向上比較純粹的督導,會不會否定我實踐中採取的其他取向的想法和做法呢?如果從理念上說,好像後結構主義取向會更去中心化、去權威化,會尊重我作爲諮詢師的個體經驗,所以我更傾向於用後結構主義去兼容結構主義,希望實際工作中能夠從資深的督導處得到與這些理念一致的體驗。

六、它們在哪些方面激發了你的好奇心?

其實,我會覺得有很大的空間讓我去嘗試、去體驗基於後結構主義的理解和探索,如前所述,我會先從成年早期羣體的個案與集體敘事議題開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