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6丨對賭與押寶

在現代商業模式中有一種行爲模式稱之爲“對賭”。它所要解決的是投資方和融資方在面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不信任,最終以“對賭協議”的契約方式來進行。在讀李慶西的《三國如何演義----三國的歷史敘事和文學敘述》過程中,看人來人往,看雄主、權臣和謀臣的分分合合,就想起“對賭”這個詞來。但現代商業模式中的”對賭協議“是面向未來。歷史不是,史家敘事不是預見未來,而是講述已過去的故事。

在讀這些已過去的故事時,不要使用”假設”、“如果”....這樣的想法來扭轉歷史的走向,那是癡人說的夢話。

所謂“三國”是指曹操開創的魏國,劉備開創的蜀國,以及孫權開創的吳國。一般認爲,三國時期是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開始算起,以這一年作爲標誌的原因是,曹操將東漢的末代皇帝漢獻帝從“白波賊”手裏奪過來,定都許昌,“奉天子以令不臣”,不過此時,曹操還沒有稱魏王,劉備還是一個不爲人知的小人物,孫權就更提不上了。三國鼎立之事還要等些年頭纔會發生。

“建安”爲漢獻帝避郭汜李傕之亂,在流亡途中所立的年號。這也是漢獻帝使用的第五個年號,但這個年號後來足足使用了二十五年。“三國故事”與“建安”這個年號有着莫大的關聯,如果說建安元年是三國故事萌芽的開始,那麼在建安這個年號延續的二十五年間,就是“三國故事”自我建構的時間跨度。

讀歷史,不能忽略時間----綿延不絕的時間。它構建一切,又同時消磨一切。


以“建安年號”作爲記事的時間軸,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建安三年,下邳之戰,呂布爲曹操所滅,曹操得徐州。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孫權及劉備聯軍擊敗南征荊州的曹操,奠定三國局面。

建安十六年,潼關之戰,曹操進軍關中,平定叛變的馬超與韓遂勢力。

建安十九年,益州之戰,劉備擊敗益州牧劉璋,奪得益州。

建安二十年,逍遙津之戰,孫權攻合肥,合肥守將張遼大挫吳軍,孫權終無功而返。

建安二十三年,漢中之戰,劉備攻取曹操佔領的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樊城之戰,關羽自荊州率軍圍困曹操佔領的樊城,孫權將領呂蒙率部乘機襲取荊州,關羽被逼撤圍南歸,遭俘殺。

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曹操病死。改元延康元年。

漢中王劉備至建安二十六年稱帝,改元章武元年。

孫權在與曹氏決裂後棄用延康及黃初年號,直至建安二十七年江東地區建立孫吳,改元黃武元年。

小說家在《三國演義》中擅長用故事推演和情節演繹來遮掩時間的殘酷性,但史家的冷靜就是始終在敘事之前先錨定時間,時間永遠向前飛馳而去,人和事紛紛向後一閃而過。蘇東坡在《水調歌頭 赤壁懷古》中寫得沒錯,蘇東坡到黃州赤壁時,三國年間的事離他還不遠,當年參與赤壁大戰的周郎公瑾才三十四歲,魯肅年長些,三十七歲。江東雄主孫權二十七歲,諸葛亮二十六歲。與這一羣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對陣的曹操五十四歲。赤壁之戰,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僅僅是以少勝多,還是一代年輕人戰勝了長輩、改變天下局勢的戰例。

在《祕訣和心法》一文中有提到,諸葛亮是在建安十二年與劉備在草廬中論述“三分天下”的形勢,只過了一年,在建安十三年的赤壁大戰中,三國鼎立的局面就已經初現輪廓。但我們對於諸葛亮初出茅廬的形象始終放在了“三分天下”的預判上,而忽略了諸葛亮“匡扶漢室”的最終目的。這個目標,諸葛亮“熬”了二十餘年,還是沒能做到。諸葛亮的“三分天下”,在自家家事上也有對應,其兄諸葛瑾事東吳,他還有一個族弟諸葛誕,事曹魏。

比諸葛亮更懂得“熬”的人,是司馬懿。李慶西在《三國如何演義》中對司馬懿的看法是----司馬一生唯謹慎。司馬懿的謹慎與諸葛亮的謹慎有着本質的不同,諸葛亮的謹慎乃是有重擔在肩,而司馬懿的謹慎是因爲“不能自安”。《三國志》中的司馬懿與《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亦不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作爲《三國演義》故事中使用謀略的巔峯,司馬懿只比諸葛亮小兩歲,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大顯神通時,司馬懿還在庸庸碌碌中過活,司馬懿在“三國故事”中出場顯得有些姍姍來遲,是因爲“三國故事”中變數實在難以預料。在曹操麾下,司馬懿始終戰戰兢兢,按照李慶西的看法是“似乎不像是關鍵時刻能夠下狠手的角色,其實謹慎的背後是隱忍。”諸葛亮的謹慎是“爲他人活”。司馬懿的謹慎是“爲自己活”。這樣說,對嗎?

司馬懿的狠手反映在誅曹爽這件事上,在年已古稀之際,出手極快。看上去根本不像是一個耄耄老者。而且司馬懿在去世半年前,還剪除了王凌和楚王彪,讓曹氏宗族徹底出局。他留給司馬師和司馬昭的是一條已經不需要謹慎的坦途。

諸葛亮活了53歲,司馬懿活了73歲,司馬懿比諸葛亮多熬了二十年。從歷史的結果上看,歷史敘事更加遵循一個樸素的時間觀點-----鬥命長。在這一點上,誰也不能預料。不過到了現代,在“對賭協議”的商業模式中,有明確的時間限制。

在閱讀李慶西的《三國如何演義》中,還讓我想起數年前曾經瀏覽過的一篇網文,那篇文章是一位美國高中生寫的,他讀的是《三國演義》英譯本。讓這位高中生夜不能寐的情節源自----關羽敗走麥城,遭俘被殺。血氣方剛的高中生讀書至此,憤憤不已----“如此豪邁之英雄竟死於如此霄小鼠輩手中”。

在那篇讀後感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位美國高中生讀到了什麼,而是那少年身上不曾失去的英雄夢。我不知道,假如那位高中生在時隔多年後重讀自己的文字,他會剩下多少英雄夢。

李慶西的《三國如何演義》闡述的角度和視野要比我寫就的複雜的多,歷史敘述、文學敘事,美學、悲劇、史家、小說家、史實、演義、虛構、杜撰等等都會出現,但這些龐大的歷史都會落在三國人物身上,這些人物的選擇和抉擇,是組成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的涓涓細流。對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而言,“小說家用一套近乎完美的君臣關係闡釋國家倫理大義,卻又無可奈何地讓所有人置身於那個齷齪而黑暗的世界。”

讀到這句時,不禁慨然。

=======================================

每一次閱讀都會邁向遼闊!《短書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