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爲表裏的親子關係

昨晚在讀曾奇峯老師《適度的防禦》時,被其中一段話啓發到。

曾奇峯老師說:“父母與孩子互爲表裏,孩子的言行有可能完全是父母潛意識的完美呈現。孩子代表父母表達攻擊性,孩子代表父母表達墮落,孩子代表父母表達無能,或者孩子代表父母生各種各樣的病等。”

我日常喜歡觀察身邊同事、朋友的養育方式,有一對父子的關係很有趣,我嘗試去分析,但是無從下手。

父親70後,很多年前軍人轉業,性格直爽,被大家公認工作能力強且情商高。

他非常以兒子爲傲,經常聽他說起兒子的事,目前兒子在讀大學。

在他述說兒子的成長故事裏,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小學快要畢業時開始叛逆, 抽菸打架,家長多次被老師約談,被校長約談,嚴重時被要求轉校。

升到中學後 ,依然叛逆,時不時跟同學聚衆打架,還被抓進派出所。

即使現在上大學後,父親說除了打架這件事,他什麼都不擔心。

我聽父親敘述兒子一路打架的經歷,言語中雖有無奈,但似乎還雜夾着羨慕和自豪。

面對兒子經常衝動打架的事,父親說他很少責備 ,他要麼是去派出所接回兒子,要麼是去向老師、校長賠禮道歉。

以前我很不能理解這種做法,這難道不是溺愛嗎?父親可以對孩子的叛逆包容至此?

今天看了曾奇峯老師的觀點,恍然大悟。

可以肯定父親的敘述裏確實有羨慕和自豪,他自己嚮往卻沒能實現的無拘無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肆意灑脫,被兒子替自己實現了。

打架可以說是在表達內心很強烈的攻擊性。從精神分析角度看,越被壓抑的需求,越有強烈的被釋放的衝動。

兒子從小學一路打架到大學,這種行爲其實是在幫父親釋放其壓抑的攻擊性衝動,這也就解釋了,爲何父親如此包容兒子的攻擊性行爲,並且在敘述時還帶有自豪。

再聯想起,這位父親說過他曾在年輕時因與一位同事不對頭而打架的事,後來因爲工作原因,不得不收斂脾氣。

但是,可以看得出,他的攻擊性並沒有消失,而是被壓抑了,所以兒子長大後代表他繼續表達攻擊性,而他通過包容態度又默許或認可了兒子表達攻擊性。

真有趣,果然是互爲表裏的父子關係,果然是他爸的親兒子,愛得如此深沉。

兒子從小學到大學的打架行爲是表,父親被壓抑的攻擊性是裏,由表及裏。

如果沒有覺察到這份子替父的攻擊性表達,很可能下一輩還要接着被代表,潛意識在家族裏有着強大的傳承力,不得不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