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新八景

由於歷史發展及城市建設等原因,信陽古八景中的“奎樓晚照”和“申塔朝暉”的原景已不復存在,“長臺古渡”也已無古時風韻,而“賢嶺松風”“溮河泛月”“龜山晴雪”等景觀,卻無樓臺亭榭或碑石一類的標誌性實物載體彰顯,易從人們的視線和記憶中逐漸淡出,以致最終“湮滅”。

爲此,邀請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了溮河新八景,“亭臺樓閣、軒榭祠塔”,以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的典型代表,結合信陽的厚重歷史、山水文化,用最傳統的建築語言,營造出信陽新的人文景觀。

1、望湖軒

具有楚風漢韻的望湖軒建在南灣湖大壩東隅,背山面水,整個軒院落差近4米。站在最高處的軒亭內,可一覽南湖之浩淼、風光之旖旎。

2、聚賢祠

聚賢祠規劃於賢山之巔。古時曾有賢士隱逸於此,所以賢山又名賢隱山,也是信陽古八景“賢嶺松風”之所在。今逢盛世,修建此祠,信陽曆代鄉賢、名宦共聚於此,故名聚賢祠。

3、茗陽閣

已建成的茗陽閣位於溮河南岸臨水高地,它的雄渾大氣與溮河蜿蜒靈秀相得益彰,既是茶文化的代表建築,又是我市標誌性建築。登閣品茗,山水美景,盡收眼底。

4、申伯樓

申伯是周宣王之元舅,周幽王時,申伯的女兒爲王后,生子曰宜臼(後來的周宣王),幽王專寵褒姒,與其生一子曰伯服。後幽王廢宜臼立伯服。宜臼逃亡信陽,申伯爲其建“太子城”(今平橋區城陽城遺址太子城),公元前771年,申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起兵討伐,殺周幽王於驪山下,在鄭、晉、衛等諸侯的幫助下,宜臼即位,是爲周平王,遷都城鎬京(西安)於洛邑(洛陽),開啓了東周時代。

周宣王即位後增封信陽的古申國,建都在今信陽市平橋區長臺關,相對南陽的西申而爲東申,也稱“古東申國”。文獻記載“申伯還南,謝於誠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見於《詩經·大雅·嵩高》。申國原爲伯爵,國居稱爲申伯。

後來申國被楚國所滅,但是作爲地名的申字一直沿用至今,現在信陽還有着申城的別稱,城內的申碑路據說就是和出土有古申國的石碑有關。平橋區自高梁店鄉的申陽臺至平昌關鎮的申伯碑、申伯墓、申伯祠、申伯盤、申伯讀書檯等遺址、遺物都記錄下了這段歷史。

申伯樓設計時沿用信陽古八景中“奎樓晚照”中奎樓的基本功能,樓體碩大,風格粗樸,雄渾大氣,近漢唐之風。申伯樓,不僅可以用於文化聚會、品茶、字畫展覽,還可用於緬懷黃歇等歷史名人。

5、龜山亭

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龜山亭在龜山臨河的一側。自山腳拾級而上,看掩映於蔥蘢之中的白牆黛瓦錯落而起,忽而身前,忽而在後,步停處,即至龜山亭。龜山亭的美感,在於建築本身,更在於人在亭內居高臨下時,可縱覽無限壯麗的湖光山色。

6、琵琶臺

延續“長臺古渡”文化遺風的琵琶臺,築於琴橋南端的一個小山崗上。臺的平面成“土”字形,取五行“土”之居中之意,與信陽華中地理位置相契合。古人登臺望遠,念天地之悠悠,感古今之愴然,今琵琶臺承前人古意,昭時光如梭,更催人加壓奮進。傳統節日有登高之禮,重陽登高、中秋賞月、春節鳴禮等皆可在此舉辦。

7、河洲榭

溮河新八景中,河洲榭最有特色。它的一部分立於安橋與會橋之間的湖心島上,一部分探身於水間。平橋區把湖心島打造成娛樂度假的文化旅遊樂園。古時“溮河水中夜舟泛月”,今有“河洲榭內聽戲品茗”。

8、平山塔

震雷山古有“雷沼噴雲”之景,前人曾於此求雨,今雖不用求雨,然古文化習俗可嬗變成其他形式,在此山立塔以祈平安,故名平山塔。

平山塔建於安橋南岸臨河一個山麓之上,高低落差60米,寓意新中國60華誕之良時,於此山立塔祈安。平山塔總建築面積1853平方米,與平橋區總面積1853平方公里相契合。塔高26米,喻平橋2600多年的建制歷史。塔身合暗層計9層,取久久之意,以祈平安之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