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管事理人

第一次全文通讀曾老的作品《中國式管理》,大受震撼,深受啓迪,現將較爲精彩的內容摘錄如下,並配以部分個人思考【括號內爲個人註釋】。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

>>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修己的具體表現,在於促進組織成員的自覺、自律與自主。

【擔任主官近幾年,越發感覺明顯,管理單位與部屬的過程,是一個個人思路不斷清晰、問題不斷糾正、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領導者越有領導方法,隊伍就會越團結穩定。】

>> 推、拖、拉只是做事的一種方式,本身並沒有好壞。完全看運用的人,動機是不是良好、方式是不是合理,才能決定效果是不是理想。

【以前對推拖拉的認識,基本侷限在負面情緒上,經常批評一些推拖拉的行爲,完全沒想到,有時候推拖拉也是可以用在正面的事物上,實際工作自己也有用到,比如,要解決一個情形不怎麼清晰的問題,不能一上來就大動作,要推一推、拖一拖,把問題穩住的同時,去找信息與對策,結果會好很多。】

>>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一個人要管人之前,必須先把自己管好。修己的要旨在自覺、自律與自主。安人的訴求爲:己安人也安。

>> 做好人本身的價值不高,能夠把好事做出來,纔有真正的貢獻。有人才有事,有好人才能做好事,這是修己安人的深一層用意。

【好人品是前提,人品有問題的人,大多走不遠,但僅有好人品也不行,當領導是要帶着部屬打勝仗的,跟着你有希望、有錢掙、有肉喫,否則誰會因爲你是一個好心人而服從你呢?】

>> 管理是一種歷程,起點是修己,而終點則是安人。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從自己做起,把自己修治好,再通過做人做事的具體表現來促進大家的安寧。

>> 因爲中國人一方面不喜歡被管,另一方面不喜歡被連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不喜歡被管就應該自己管好自己,便是自律,也就是修己。

【我覺得這是人之本性、世界通律,人都不喜歡被死死約束,更不喜歡被不合理的約束與管理。管不好自己的人,尤其把毛病帶到領導工作之中的人,怎麼可能服衆,不鬧出問題纔怪!】

>>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通通應該修己。

>> 做人最要緊的,固然是講道理。但是理不易明,道理往往很難講。有時候我們認爲相當合理,對方卻不以爲然,認爲我們並不講理。這時候,對方會客氣地提醒我們,希望用點到爲止的方式來促使我們自行調整。

【只要不是太過分,一般做事先給面子,但是面子你接不住,常人說的給臉不要臉,別人就不會一直點到爲止。】

>> 中國人講求“由情入理”,便是喜歡採取“給足面子讓他自動講理”的途徑,藉由客氣的口吻來點醒對方:“最好趕快清醒過來,自覺地講理,以免鬧得彼此都下不了臺。”有了面子,趕快自動按照道理去做,叫作自覺;有了面子,誤認爲對方一點也不介意,不知道趕快調整自己,甚至得寸進尺,便是不自覺。

>> 我們希望別人由情入理,先給我們面子,再來誘導我們自動講理。我們將心比心,必須瞭解別人也具有同樣的期待,以滿足顧全面子的需求。

【有的人說話粗魯,直來直去,不考慮別人感受,有的人做事莽撞,不管對方如何,上來就擺一二三,讓人感受不到尊重,自己沒面子,必然不會給你面子。】

>> 隨時提醒自己,必須以自動自發的精神,來維護自己的自主;一旦被動,處處依賴他人的指示,就會喪失自主的權利,成爲一個不夠資格自立的人。

>> 人都喜歡自動自發,只是不敢、不能或不願意自動。不敢的原因,是每次自動都動得不夠令人滿意,惹來許多困擾;不能的原因,在於實力不足,自動起來,實在沒有把握;而不願意自動的原因,則在心有不平,認爲自己受委屈,已經夠倒黴了,爲什麼還要自動自發?

>> 自覺受人敬重必須自動講理,自律並敬重他人應該給足面子,自主地提高自動自發的精神,便是修己的三大要領。

>> 如果不能安人,修己不過是獨善其身,談不上管理。

>> 安或不安,有“生存”與“生活”兩大層面。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談不上生活的需求;而生活不安,也得不到生存的樂趣。必須兩個層面都獲得相當程度的安寧,大家纔會安居樂業,安心愉快地把工作做好。安人的目的,在於“同心協力”,把組織成員的力量彙集起來,產生“和”的品質,達到“萬事成”的效果。從“和”當中所發出的“合力”,纔是真正的“同心”,組織成員好像一家人那樣,自然“家和萬事成”。

【所以說,管理管理,目標上是爲了更好地實現目標、做成事情,但過程上卻更多是圍繞人來做工作,通過安人來聚心,以和諧來促同心同力,最終把事情做好做成。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直奔目標和事情而去,而沒有考慮好如何照顧人的因素,那麼這項達標之旅很有可能拋錨在半路。】

>> 安人的基礎,在人人自覺,各有其分,並且各守其分。只有“人人各守其分”,纔可能“大家和合爲一”。有“組織”,便應該“分工”。分工事實上是一種“分”,把每一個人的本分工作,翔實而明確地列舉出來。

>> 教育大家,鼓勵人人都修己來縮小彼此的差異,建立共同的道德標準成爲社會健全發展的必要措施。

>> 這些修己有成的人聚集起來,加以合理的分工,在共同的目標下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則是在“組織”的名分下,加上一些人爲的矛盾,並且進一步求其“調和”,這就是管理歷程中“安人”的功能。管理的歷程,着重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時加以調和,沒有矛盾時製造若干矛盾”,使相同的產生某些差異,而讓差異的趨於相同。

>> 沒有矛盾,不可能產生變化;而沒有變化,就不能進步的道。

>> 安人的目標是固定的,但安人的狀況則是變動的,必須隨着當時的人、事、地、物來衡量,採取不同的安人措施,才能見效。

>> 第一步則是設法使大家“開心”。這樣說來,安人的歷程,便是“由開心而交心,借交心而共同關心,然後產生同心”的一連串“心”的變化,所以對中國人來說,管理是“心連心”的過程,而安人則是“心連心”的結果,應無疑義。

【管理,本質就是圍繞來人做工作,人心齊泰山移,只要人的關係順了,內部關係好了,做什麼工作,完成什麼任務,都會一順百順。】

>>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知道以化解代替解決。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化到沒有事情可做,不但輕鬆愉快,而且不會產生後遺症。化的功夫,具體的表現爲合理的推、拖、拉。許多人由於功夫太差,一直不能達到合理的標準,因而痛恨推、拖、拉,實在是因噎廢食、反應過度。

【以前一直以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個貶義詞,實踐才漸漸發現,有些事情能不擴大就不要擴大,能化解就化解了,這是最節省的方法,我們需要學會與問題共存共處。不要覺得規則條文就是這樣,我們就必須怎樣,馬上落實,實際並非如此。規則和條文都有其明確的目的指向,是要解決某類問題,如果我們機械按規則條文去辦,而不考慮實際情況,很可能是最後事情沒辦好、問題沒解決,還費一鼻子勁、惹一身騷,這纔是最得不償失的。】

【比如說,要處理某個人,有明確的違規違紀行爲,紀律處理沒有問題,但處理到什麼程度,要根據違紀的問題性質與個人的現實表現,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只是因爲要殺一儆百、以儆效尤,或泄領導之怒氣,在沒有現實必要的情況,從嚴從重處罰,甚至完全斷絕其後路退路,不能槍口擡高一公分,最終很可能會成爲單位永久的傷疤。】

>> 中國人化解問題的方法,其實也是推、拖、拉的配合運用,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讓人摸不着頭腦。

>> 善於推、拖、拉的人,是在利用這短暫的推、拖、拉時間充分地思考:“我到底應該怎麼辦?”

>> 所以推、拖、拉不一定朝向別人,也不一定朝向自己,而是推給最合理的人。有好處,歸於最合理的人;有害處,同樣由最合理的人來承擔。這種合理的推、拖、拉,才合乎中國人所歡迎的中庸之道,無一事不合理,推、拖、拉到恰到好處,自然大家都喜歡。

>> 思考的結果,若是認爲有比自己更爲合適的同人,便應該把新工作推給他;如果自己確實比較合適,便可以“當仁不讓”,承接下來。不當仁,要禮讓,免得做不好害了大家;苟當仁,便不讓,再推下去就是不負責任,對不起大家。

>> 大家都希望承擔的工作,應該多推辭幾次,抱着“有人要做,我絕不爭取;實在要我做,我才承接下來”的心態,以示君子坦蕩蕩,並無不良企圖。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不至於明爭暗鬥,弄得大家情緒都不好。

>> 給同人面子纔是保護自己的最佳途徑,而讓同人覺得“不是我爭不到,是我讓給他的”,好像更有面子。

>> 因爲中國人把“推、拖、拉到沒有解決問題”稱爲“圓滑”,這樣的結果,人人都痛恨;把“推、拖、拉到把問題圓滿化解掉”稱爲“圓通”,這樣的結果,當然人人都喜歡。

【推拖拉,要搞清楚它們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必須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問題,而且不僅僅是爲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更重要的爲了解決大家的問題,組織的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