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學做人2·20|使民敬、忠以勸

季康子(?—公元前468年),姬姓,季氏,名肥,諡康,史稱季康子,魯國的正卿。季氏宗主季康子執政時期,魯哀公在位,此時魯國公室衰弱,以季氏爲首的“三桓”強勢,季康子位高權重,是當時魯國的權臣。根據《史記》的記載,季康子的父親臨終時,曾要求季康子把孔子接回到魯國。

也許是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吧,季康子多次向孔子問政。這是季康子第一次問政。

“以”通“與”,可以譯爲“和”。“勸”,敬業的意思,如勸業場。

季康子作爲魯國當時的三大權臣之一,自然希望人民安心接受統治,但由於“三桓”專政遭到以孔子爲代表的士大夫的反對,因此,迫切渴望能找到統治的辦法。而孔子則針對“三桓”專權暴露出的問題,直接給出了爲政者莊重肅穆、孝親慈衆、舉善教不能三大要訣。

孔子明確指出,要想讓百姓恭敬,統治者必須“臨之以莊”,爲政者在面對老百姓的時候,只有保持着莊重嚴肅的態度,纔會贏得人民的恭敬。作爲專權的執政者,孔子希望季康子能夠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以虔敬之心對待君主,以莊重嚴肅的態度處理政務,老百姓自然會效仿,敬重執政者。

而要想讓民衆忠誠於執政者,執政者則要“孝慈”。執政者若能做到孝順父母,並以慈愛之心對待子女,並將此推及人民,以仁慈之心關愛他們,那麼民衆自然就會接受統治。也就是說,爲政者若是能善待大衆,其恩德之情也足能獲取民心,百姓自然沒有悖逆之心。在這裏,孝也含有“三桓”對魯國國君要效忠的意思。

執政者如果希望人民能夠勤勉務工,不起犯上之心,還應當做到任人唯賢,選拔那些道德素養高的人爲官;用心教育培養那些能力較差的人,使他們有自力更生的能力。這樣,整個社會就會形成相勸爲善、攜手進步的社會風氣。

在孔子的理念中,執政者要想讓人民做到敬、忠、勸,首先自己得先做到這一點。以季康子爲代表的“三桓”專政,不僅架空了魯國國君,而且對國君無禮。這是孔子最爲痛恨的。在《論語》的後幾篇中,就列舉“三桓”之家違犯禮制的具體事例。因此,孔子在這裏回答,若想讓百姓對自己恭敬、忠誠和勤勉,爲政者必須從自身做起。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在上者不能正己,百姓也就跟着不正了。

孔子指出的三條原則,在現代社會的管理體系中同樣適用。管理者希望下屬有凝聚力、忠誠、喫苦,尊重領導、愛崗敬業,努力幹好本職工作。但是,作爲領導,你對下屬敬重了嗎?你讓下屬感受到了自身的價值,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嗎?如果真正能做做到這些,管理者所希望的敬、忠、勸自然也就有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