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無爲執行

第三章 無爲的執行過程

>> 在中國社會,如果大家只憑同事的關係,很容易公事公辦。彼此就事論理,結果都很沒有面子。最好平時多和同事建立一些私交,把某些同事先變成朋友。有了這種朋友的情誼,將來談起公事時,比較方便,由情入理,彼此都有面子,更能夠進一步深入地溝通。同事會斤斤計較,本位主義十分明顯;朋友則比較寬容,有事好商量,居於互相照顧的情分,不至於存心找碴兒、出洋相。通過同事間的朋友關係來談論公事,由於其中的友誼情分在發生作用,討論起來,比較容易互動。遇到問題,也比較方便當面請教,或者提出異議,而不致傷害感情,惱羞成怒。

【對陌生人、對熟人、對親友,同樣的一件事我們會表現出不一樣的態度和熱情,所以說,公對公式辦事風格好歸好,卻絕不利於長期交流。我們需要與同事、與合作者,以及與領導處成朋友關係,這纔是長久之道,而不是硬梆梆的工作關係、生意關係和上下級關係,這是我最近才真正懂得的道理】

【對於領導,我們需要尊重而不是害怕,需要親近而不是遠離,經常打電話或發信息彙報工作與想法,逢年過節禮節性拜訪慰問,每逢重大變動及時送去溫情,領導也是需要支持的孤獨之人,你越遠離他,他離你越遠,這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 總之,執行者的基本心態,必須以尊重計劃、看得起計劃者爲出發點,然後站在落實計劃的立場上,審視內外環境變遷所帶來的相關變數,居於“不爭功,不諉過”的原則,凡事採取由情入理的方式,和計劃者通過私人的朋友情誼,再來談論公事,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執行者如果自己衡量和計劃者的情誼不足,最好尋找比較可靠的人士來穿針引線,促使雙方心理上的橋樑互通,在“說起來都是自己人”的情況下,再來溝通,必然更有宏效。

>> 執行者不可以變更計劃的主旨和目標,卻能夠依據實際的需要,改變細節的施行,以利計劃的順利落實。

【這是執行者的因地制宜之權,也是必須要使用而是要使用好的權力,否則便會成爲刻舟求劍、緣木求魚這樣的木頭疙瘩,稍有情況變化,計劃就難以執行。】

>> 不要一開始便想要改變,應該抱着試試看的心態,採取漸進的方式,先將部分計劃付諸實施,等待大家接受後,再全盤實現。通常我們會先從比較容易接受的部分開始,或者由比較容易接受的事項着手。

>> 凡是雷厲風行的結果,大多是五分鐘熱度,轉瞬就會成爲幻影。先漸進試行,然後順水推舟,再趁熱打鐵,採取及時的行動,這樣水到渠成,往往更加持久有效

【新的情況、新的局面,往往需要謀定而後動,謀需一個過程,自然快不起來,只有無謀或亂謀,動起來纔會飛快,最終成爲一片混戰,終!】

>> 明辨可變和不可變,站在“不可變”的立場來找出“可變”的部分,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執行精神,纔是正當的方式。可惜現在很多人不能瞭解並掌握這個原則。


>> 第一,對計劃具有高度的執行熱忱,即使是上級指派的計劃,也應該視爲自己分內的工作,熱心地接納,並且表現出強烈的意願,要把計劃執行得徹底而有效。

>> 第二,對成員具有無比的信心,相信大家的合作足以保證執行的成果良好。因爲成員對主持人的期待,通常相當敏感。大家發現主持人的期待是正面而光明的,自然會提高工作意願,用心去執行。

>> 第三,對執行的成果十分重視,責無旁貸地堅決完成,還要達成優良的結果。主持人有熱忱,對成員有信心,再加上對成果很重視,成員就會倍加努力,用心好好執行。


>> 領導者強做妄爲,自顧伸張自己的意欲,沒有干預的本事,卻要任意干預部屬,便是老子所極力反對的“有爲”。他指出:“國家的禁令越多,人民越貧困;政府的規定越多,社會越混亂。”我們在管理上,也可以說“上司管得越多,部屬越無法用心做事;主管幹預越多,部屬越覺得無所適從”。

【從小到大的單位,概莫如此,都需要克服使用權力的衝動,盡力少出些規定,少說兩句要求,出現的新興事物,若無現實危害性,先容忍一段時間,觀察一段時間,等真正理解透徹了,讓它發展壯大了,再作定論,豈非好得多!】

>> 領導者無爲,部屬就自我化育;上司好靜,大家就會自然上軌道;上司無事,大家纔有時間把工作做好;上司無慾,大家便樸素過日子。可見無爲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以好靜、無事、無慾爲內涵,不任意妄爲。

>> 第一,用“無爲”的態度來領導部屬,以產生“無不爲”的效果。

>> 老子看出人與人間爭執的根源,即在人人擴張自己佔有的慾望,因此主張“爲而不爭”,大家順着自然的狀況,發揮各自的才能,卻不與他人爭奪功名。

>> 第二,以“無慾”的心境來領導執行小組,大家自然樸實。不必經常猜測主持人的心意,只需按照正道去執行計劃,便用不着有什麼顧慮。主持人有欲,並不指本能性的慾望,而是指心智性的巧詐。無慾就是沒有敲詐的企圖,大家可以放心地做應該做的事情,不需要特別留意主持人是否有偏私,因此部屬能夠安心地自正。

>> 第三,用“虛靜”的狀態來感應執行同人,大家比較容易虛懷若谷,彼此接受不同的意見,而集思廣益。

【這是一種系統思維,考慮干預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後果,干預越多,後果越不可期,所以哪怕面對一片亂糟糟的局面,只要局面場面還可以掌控,就儘量減少干預的衝動與慾望,讓基層和部屬有自己抓自己建的興趣和空間。】


>> 第一,部屬能做的事情,主持人絕對不要插手。把空間讓出來,讓部屬去充分表現,力求由下而上,而不是事必躬親。部屬有參與感,有成就感,是主持人的最佳表現。第二,主持人只提問題,不要給答案。部屬自然會尋找答案,而且全力以赴。主持人的責任,在用心考察部屬是否找到合理的答案,否則就應該給予若干指點。第三,主持人負起全部責任,絲毫不推卸。部屬不好意思連累主持人,纔會盡力把分內工作做好,以免出錯。

>> 如果領導者能夠以無爲來帶動衆人的大有爲,以無智來啓發大家的竭智盡力,以無能來引發大家的總動員,執行時遭遇再大的困難,相信也能夠聚合強大的團隊力量,加以突破,順利達成預期的成果。

>> 比較可行的辦法,仍然是通過最爲親信的第一層次,去影響相當可靠的第二層次,然後讓第三層次的人員,自動來認同。

>> 這種內外分層次、親疏稍有差別的感應方式,主持人只能心裏頭想,絕對不可以在口頭上說出來。

>> 嘴巴只能說一視同仁,大家都一樣,心裏頭則最好視工作的配合度、忠誠度和貢獻度,把成員區隔爲三個內外有別的層次。有事先找最內層的同人,也就是最爲親信的第一層次,私底下商量。再由第一層次同人,提出問題徵詢中層,也就是相當可靠的第二層次同人,看看他們的答案如何,來做相當程度的決定。最後依據外層,也就是表現平平的第三層次人員的認同與支持度,由主持人依最後裁決權達成決策。這樣由內而外,再由外而內所做的決定,通常比較容易獲得協同一致的效果。


>> 第一,有功勞,一定要和大家分享。只有大家都有份,功勞才容易被肯定,否則沒有份的人,就會反彈。

>> 第二,有缺失,最好自己承擔。特別是居上位的人,若是勇敢地率先承擔責任,中層幹部大概會緊跟着承認錯誤,如此一層一層向下傳遞,大家都不推,缺失比較容易明朗化。

>> 檢討的時候,最好不要以人爲對象。只要拿事實來分析,並且把過失歸於自己,常常會把真正犯錯的人將出來,無所遁形。過錯是爭出來的,人人爭過失,責任十分清楚。大家都推來推去,結果大家都犯錯,責任不分明。

>> 第三,先提功勞,然後找過失,最後一番感謝,是檢討會的三大程序。

>> 我們希望通過檢討,來尋找執行時所帶來的缺失,把真正的原因找出來,詳細記載,作爲下次計劃的參考。“不貳過”纔是檢討的有效功能,永遠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那才了得。

>> 我們只要把缺失檢討出來,作爲下次改進的參考,何必一定要承認失敗,弄得人心惶惶、雞犬不寧,反而讓對手有機可乘,或者自己亂了陣腳,豈非得不償失?叫別人不怕失敗,比較容易,要自己反敗爲勝,實在相當困難。

>> 檢討缺失,不在於找出誰的錯,而在於培養更佳的計劃和執行能力。小缺失可以避免大失敗,常常檢討,積累經驗,纔有機會獲得大成功。


>> 西方管理以“事”爲中心,所以“控制”的重點在於“計劃的執行過程和結果”,大多對“事”而言。

>> 中國管理以“人”爲中心,對“人”的控制,往往重於對“事”的控制。因爲事在人爲,一切事都離不開人。只要把“人”控制得好,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也就比較有把握加以控制。人在做事,所以人比較要緊。

【這個說法比較新鮮,但覺得不是那麼有理,遇到了要緊事,要找準可用人,有的人可用,有的人慎用,有的人則不能用,具體事情上還是以事爲中心,而在單位長遠發展上則需要關鍵先生,定出關鍵方向戰略,然後繼續圍繞戰略方向,尋找人培養人。個人認爲,沒法把人與事,誰爲管理中心,分得如此清楚,而且,以事看人、選人、塑人,我覺得,比圍着人來轉,弊病更少。】

>> 孔子認爲,說話時眼睛不看着對方,不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基本上和瞎子差不多。意思是說對方的面部表情反映着他的心理變化,必須仔細觀察,用心研判,抓住其真正的用意,纔不致聽錯了,會錯意,而產生誤解。同時也應該適時調整自己的語言、態度,求得與對方同步,然後再測出其中的差異,作爲控制的基準。

>> 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法中無法,無法中有法,有規定,卻在規定之外,設下許多不明文、不明言的關卡。看起來有制度,實際上將例外也一併納入控制。說起來無形,卻一觸犯便變成有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