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有效考覈

第四章 有效的考覈要領

>> 考覈的標準,必須以“對並沒有用”爲前提。因爲對未必圓滿,結果和錯並沒有多大不同。錯,當然不可以;對,真的沒有用。大家才知道追求圓通與圓滿。

【管理與建設都有一個大致的方向與目標,但爲了便於考覈,往往會把這個方向目標具體化、精確化,在此過程中,方向與目標發生一次變形損耗;圍繞具體化精確化的目標,制訂相應的考覈標準,並組織各類常態檢查,這是二次變形損耗。我們都很在意檢查考覈結果,認爲考得好的就是強的對的,而從最初的那個方向與目標看,卻不一定就是如此,很可能此時的考覈標準已經牛頭不對馬嘴,離題十萬裏了。】

>> 中國人所重視的是非,是圓滿中分出來的是非,而不是爲了分是非弄得彼此不團結的分離式是非。表面看起來,不分是非,實際上大家心知肚明,清楚得很。因爲考覈的目的,在救人而不是用來殺人。使同人知過必改,重新做人,遠勝於做不好就開革掉,績效不好就應該走人的消極處理方式。

>> 對是不夠的,不可以就此滿足。對之外,必須顧及每個人的面子,不傷害任何人的感情,纔算是圓滿,不致產生意想不到的後遺症。在圓滿中分是非,是中國式管理的考覈重點。

【是顧及而不是完全顧及到,領導者畢竟精力有限,但需要具備這種意識,有這種待人意識,至少不會對部屬犯下很低級的錯誤。】

>> 第一,平時要以廣結善緣的態度,結識各種關係的重要人士,以便必要時商請助一臂之力。平日多燒香,緊急時纔會比較心安。沒有事情時,多找機會開拓人際關係,是圓滿中分是非的基礎。

第二,任何時候,都不要隨便得罪人,以免山不轉人轉,有一天發生“不是冤家不聚首”的痛苦場面。由於各種關係牽扯不清,往往得罪了一個人,等於惹火了整個圈圈,豈非自找麻煩,和自己過不去?

第三,要慎重考慮,自己需不需要加入某種黨派或勢力圈?因爲倫理關係是天生的,不可能一廂情願地要當某人的親人。但是黨派或勢力圈則是後天形成的,可以由自己決定要不要加入。

【這些東西,對於有些人而言,真的天生的,有些人則是需要不斷學習,有的人更是一輩子學不會,或看不上不願學。對於大多數人來,是必須得學的。】

>> 就算不打算加入任何派系,也應該對組織中的各種關係有所瞭解,給予相當的尊重,並且自己提高警覺。要圓滿中分是非,必須格外小心謹慎,一切想好了才能開口,一切想妥當了才能動手。努力工作沒有用,用心做事纔要緊。

>> 第一,在公開的會議中,將責任推給制度,而不直接指出犯錯誤的人,以顧全他的面子。

>> 第二,會後把應該負責任的人請來,私底下和他溝通,讓他放心地把一切缺失說清楚。主管的態度很明朗,此時再不坦白,罪加一等;若是坦誠說清楚,大家想辦法,比較方便下臺。

>> 第三,給他機會,讓他能夠“善補過”。除非事態真的十分嚴重,必須有所懲戒。不然的話,把缺失彌補起來應該優先於把錯誤的人付諸懲罰。

認真地把缺失矯正過來,設法把不良的後果修補起來,這纔是檢討的真正目的。

>> 一方面記取教訓,切勿再犯;另一方面力求補救,設法把缺失降到最低。這種“不貳過”的精神,纔是值得發揚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凡事十分謹慎,有過失要認真檢討,卻不一定非公開出來不可。要緊在減少損失,不要造成遺憾。

>> 中國式管理的考覈心態,最主要的特徵,應該是“救人而非殺人”。

幫助人把問題解決好,督促人把水平提高好,而不是想辦法把有問題的人與問題一併幹掉。】

>> 考覈是一種激勵措施,用來救人,這纔是積極的、良性的、正面的、性善的、人本的思考方式。

>> 首先,考覈必須配合事先訂立的目標。沒有目標,根本談不上考覈。沒有目標的考覈有如法官斷案時採取自由心證,非常危險而不可靠。目標的訂立,又必須是當事人自己的主意,不應該是上級主管替他訂立的。

>> 讓員工自行訂立計劃,尋找目標,大家有了全力以赴的指標,不至於產生“自生、自滅”的彷徨。

如果我自己制訂目標,你來考覈我的目標實施,我肯定會把目標定的很簡單,便於實現,這是爲自己找退路,而不會故意定的很難,最終很有可能給自己難堪。所以,領導者要對此適當把關。

>> 提醒必須及時,不然誤了時機,提醒已經失去時效,變成純屬指責,於事實並無補益,不算是救人了。

>> 總之,一切以“確保部屬圓滿達成預期目標,獲得良好考覈成績”爲共同努力的目標,隨時隨地站在部屬的立場,善意提醒,即時輔助。不但考覈的結果皆大歡喜,而且在整個考覈的過程當中,與部屬建立牢不可分的一體感,同心協力,羣策羣力,皆順利展現。

>> 主管抱持“看你有多大能耐”的心態來考覈部屬,已經形成敵我對立的不利態勢,離心離德,從此開始而越走越遠。主管站在高處,看部屬互相鬥毆,然後評定勝負。

上下級之間,機關基層之間,應當報以什麼樣的心態和感情,非常重要。缺乏同志感情,自然就會製造階級對立。

>> 主管用救人的心態來考覈,不但對部屬有利,對主管自身也大有助益。

>> 存心殺人,須知人是殺不完的,往往終究殺了自己。存心救人,也要覺悟人是救不完的,唯有念茲在茲,不厭不倦,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情,丟棄“功勞”的念頭,更不必寄望部屬“知所回報”。以平常心救人,纔是菩薩心腸。中國人以“釋家”思想來考覈,滿心“救人”而非“殺人”,其真義在此。

期待部屬有所回饋回報,必會遭遇失望和打擊,影響工作動力,無慾無求,念茲在茲,纔是更好的狀態。

>> 見到比自己表現得好的人,要用心向他學習;見到比自己表現得差的人,不必嘲笑他,反過來看看自己有沒有不足之處,以免有一天表現得跟他一樣差。

>> 現代化的見賢思齊,逐漸變成“見到西洋人的所作所爲,務須盡力學習”,見不賢而內自省則形成“見到中國人的行爲,趕快從醜陋面來加以解說,以表示自己與衆不同,不是普通的中國人”。缺乏自信的人,實在沒有資格說什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爲他山、自山的來龍去脈,沒有一樣弄得清楚,何以攻玉呢?

>> 過失是爭出來的,不是推出來的。大家爭責任,責任自然分明;彼此推責任,就會歸咎於權責不清。大家爭着承認過失,大大小小的缺失都會說出來,很容易認清過失的真相,下次比較容易避免;大家互踢皮球,把缺失推給對方,推來踢去,始終抓不住要點,不久便會重蹈覆轍,一犯再犯。

>> 孔子最擔心的是“不善不能改”,發覺自己不對,還不能革除。要改變自己的不對,必須有面子地承認不對的地方,纔會下決心加以革除。

>> 有意的、違法的、大的過錯,當然要罰。罰大的,不罰小的,大家自我檢討的結果,纔會放心地說出來,只要下決心革除“不貳過”,就可以無大過了。

>> 每年的12月份,實際上就是第二年的開始。這時候上司應該把部屬個別請來,跟他談一談明年的工作計劃,告訴他有哪些工作等待他去做,讓他明白只要把那些工作做到什麼樣的標準,他就有功勞,可以獲得一些暗盤的獎勵。

新的一年開始,首先是理思路、指方向,並開始績效考覈,逐月或逐週記賬結算,累計到年底,再算總賬。

>> 先給他期待,讓他好好去達成,然後再來獎勵他。這種“立於不敗之地”的考績方式,才能鼓勵員工,穩當地表現,必然地獲得,絲毫沒有下賭注的不安定感覺。因爲功勞是上司期待自己去達成的,從而更加有把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