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圓滿溝通

第五章 圓滿的溝通藝術

>> 溝通要求圓滿,首先必須在真實性質之外,考慮其妥當性。

此處妥當性,應指考慮問題的全面性,尤其溝通對象的可能反應而提前避開或應對。真實而不妥當,溝通也難以順暢。】

>> 希望走出具有華人特色的管理之路,必須在溝通、領導、激勵這三方面多下功夫,確實掌握中國人在這些方面的特殊習性,才能合理而有效的進行管理。

>> 管理從某一種角度來說,便是“控制其差異性”。任何差異都值得注意。採用合理的成本和方法,來加以控制,使差異的變化合乎控制的標準。

【溝通的本質,是信息的流動,以牽引資源的使用,來達到既定的最終目的。溝通過程即是信息傳遞的過程,溝通不暢必然會導致信息流轉不暢,所以,溝通需如水流動,遇坡則下,遇石則繞,遇塵則覆,直奔目標而去。】

>> 第一,不明言纔不致使自己站在亮處,曝光太多,讓人家一目瞭然,很容易加以掌握,甚至抓住弱點。明言的人,把什麼事情都說出來,在中國人眼裏,真是十足的“口沒遮攔”,不但可怕,而且遲早被人家套得光光的,落得什麼籌碼都沒有,任人擺佈。

>> 第二,不明言纔有迴旋的餘地,不至於逼死自己。反正話還沒有說出嘴,怎麼改都可以,纔夠靈活。明言的人,把話都說清楚了。一旦發現對自己不利,根本沒有改變的可能。所有的話都是自己親口說的,既變更不得,又抵賴不掉,豈不苦惱?又招人笑話。

>> 第三,不明言才能引出對方的本意,因爲他搞不清楚底細,才肯原原本本地說出來。啊,原來如此!明言的人,率先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別人就不願意明確表示不相同的意見,只是口頭上順着明言的人,心裏頭依然有他自己的念頭,奈何他不得。

【所謂不明言,是在情況不明之場所,勿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是很不安全的,容易成爲出頭鳥,別人的靶子。】

>> 會前、會後比較不容易引起面子問題,會議時大家聚集在一起,面子最容易產生問題,當然也最容易出問題,最好會而不議,比較安全。

>> 會議時的見面,屬於正式的,隨時要分出輸贏,而且在那麼多人面前,更不容許自己丟人現眼,因此三分情使不出來,反而要故作一切依法,對事不對人,結果不但增加溝通的困難,而且更加容易得罪人。

>> 我們的建議,中國式會議最好以“3∶1∶3”的過程來進行。意思是會議如果預計一個小時,大家就要在會前花三個小時來充分溝通,會議時獲得一個富於彈性的共識,會後再花費三個小時,依據這個共識來進一步彼此溝通,尋找可行的途徑。會前溝通,應該是開會有沒有效果的基礎,不可以把一切希望,寄託在會議上面,以免造成“會前不用心,開會亂講話”的惡果。

【凡在正式會議前,應當有個經過事先醞釀過的人人都無意見的基本預案,會議上很快就過去了。若無此預案,而想在會議上輕鬆通過某個議題,特別是與與會者有具體利益的事項,怕是不容易,想在會議上討論決定,得耗費多得多的精力。這是共同的人性吧!】

>> 主持人首先要確立自己的開會政策:

一是不召開不必要的會議,能不開就不要開。只有必要的會議,才允許召開,以免浪費時間、人力和物力,造成成本的增加。

二是不容許沒有效果的會議,否則要追究申請召集會議者的責任,爲什麼讓會議開得沒有效果?使大家對會議不敢掉以輕心,反正到時候看到什麼情況再出什麼主意,何必會前多操心?或者會前埋頭苦思,準備在開會時一鳴驚人,壓倒所有同僚,成爲主持人的愛將,卻又成爲大家的共同敵人。這兩種情況,都可能產生會議的反效果,必須加以避免。

三是既不鼓勵也不壓制大家發言,有話請說,要說到大家都有面子,沒有人發脾氣的程度,纔算發言高手,有資格在會議時發言。否則會前就應該把自己的意見告訴承辦人員,讓他去承擔風險。無話可說或者有話不敢說的人,讓他們嚐嚐一片沉默的可怕,主持人越不開口,大家便越不自在,看以後大家會不會逐漸改善。主持人少說話,大家纔不得不開口。主持人愛說話,大家心知肚明,找大家來聽訓的,開會不過是好聽的名堂,省省力氣吧!

>> 只要會前充分溝通,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會議時大家依此共識放心地補充和引申,不致當面有過節兒,當然沒有人會引起面子問題。這樣的會而不議,才屬常態,成爲中國式管理會議的最佳方式。

>> 既不必在會議中大費脣舌,也不用擔心言詞得罪同人,引起會議抵制的麻煩。

>> 中國人常把議決看成會議中派系的對決,將通過與否和派系的面子與實力聯繫在一起,情緒的激動往往取代理性的判斷,是議而不決最有力的支撐點。

>> 主持人應該有判斷力,卻居於尊重大家的立場,並不明顯地表現出來。與會人士,應該具有“提出好意見,也能夠讓大家樂於接受”的本事。

>> 決而行,比較適用於環境穩定、短時間就能夠完成的議案。有些事情大家密切關注,結果如何攸關許多人的利益得失,這時候決而行,比較省力。

>> 決而不行,比較適用於環境變動,或者長時間才能完成的議案。

>> 穩定環境中以決而行爲本,決而不行爲末,站在決而行的立場,來進行決而不行的思考。變動環境則應該以決而行爲末,以決而不行爲本,站在決而不行的立場,來評估決而行的可能性。

【實際上就是圍繞一個明晰的根本目的而行動,穩定環境中各種條件相對恆定,按照決而行的方式,更容易實現根本目的。變動環境中,各種條件都在發生變化,而要實現那個不變的根本目的,必須要適當調整當初那個會議決定的方式方法,才能避免刻舟求劍的問題發生。】

>> 把決而不行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應着看,便可以看出其中相同的道理:只要爲公而不徇私,就是合理的應變;若是爲私而非爲公,那就相當可怕,必須及時加以制止,以免後患無窮。

>> 公正合理,是人人喜愛的隨機應變;徇私舞弊,是人人痛恨的投機取巧。最好辨別清楚,唯有公正合理的決而不行,纔是可行之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